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 地图 >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张兴华老师,我还是从对z老师和z老师的介绍中听说的。我感到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师傅带了这么优秀的徒弟?后来在z老师创建的凤凰数学教材研究群中,看到了群里安排的视频学习中,看到张兴华老师的样子。就在张老先生和他的弟子们同台执教、交流对话中,让我看到了一位和蔼、慈祥、渊博、睿智的老专家。同时也认识了老先生其他的几位徒弟:施银燕博士、冬梅老师记得还是在去年就买了张老先生的这本书,当时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启蒙书,于是就从当当网买来一读。结果买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看,直到昨晚才翻开了第一页。研读正在进行中。以下所有黑色的为摘录,绿色的为读书随感。

第一章 知识的形成和习得

儿童学习数学,经历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鉴于他们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要让他们习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供他们感知、体验、比较、抽象和概括,最后向理性飞跃。学校的学习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文化传承,儿童的学习也常常经历从旧知中生发新知、从已知中迁移新知的过程。

第一节 组织注意

人们常说:感知是思维的窗口。对于学习的各种心理活动而言,首要的是要集中注意于学习内容。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展开无不伴随着注意这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乌申斯基指出:当然,如果你把课讲得生动些,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儿童会闷得发慌。但是要记住,在学习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应当有枯燥无味的东西。应当引导儿童不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没有趣味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做的事。是的,数学课上有时候就是纯数学的知识,枯燥无味,在上公开课或者比赛时,老师们总爱把它们给冠以各种名头,希望能够给孩子们趣味感,有时候还会闹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与其这样,不如少一些牵强附会,多一些数学的味道。

受身体和心理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

1.无意注意占优势。

2.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积极发展他们的肩注意,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师可把握好以下策略

一、营造丰富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学生的注意自然而然就会持久地投射到当前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一方面,教师应努力对数学学习内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设法将教材中原本枯燥抽象的学材料以一种新颖、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精神专注、趣味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真的要抓孩子的心,只要把他们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什么知识都会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传递。只要真正用心对待孩子,我们可以收获到好多意想不到的快乐。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师生都能得到愉悦的感受。

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注意策略

策略1,学习目标前置。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提示每一次规律探索、数学实验、操作演示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并尽量使其具体切实、可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指向牲更明确,而注意自然也就更加集中和专注。一节好课,从开始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具体明确,让这些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问题能够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始终围绕问题展开,从而最终完美完成学习目标。

策略2,边听边记笔记。

课堂上边听边记,对成人来说是非常正常的学习方式,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上真正记笔记的人不是太多。特别是数学课,记笔记更不会被数学老师关注。我的课堂到现在也没有系统地要求孩子如何去做笔记,我关注的仅仅是课堂练习本、课堂作业本和草稿本张兴华老师主张让孩子对学习过程做记录,真是个非常好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要求学生边听边将概念中关键的字2024词、核心的内涵以及易错的地方或圈圈画画、或做记录。这不仅让我想起跟李玉平老师学习的思维导图,如果孩子们真的会这样做笔记,那么他们一定可以学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知识,这样学习内容的脉络就会非常清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也会更加成为一个系统。真是个好办法,但是对学生来说,开始需要先学怎么记,开头一定会很难下周试试。

三,尽量消除和调适数学学习的外在干扰因素

如果在课上出现了学生分散注意力的行为,教师就应做好必要的制止和暗示:

1.信号暗示。

2.邻近控制。

3.提问暗示。

4个别对待。

这几个策略让我想起了在深圳培训时,雷斌老师所讲的萃取教学技术,这四个方法应该就是从课堂中萃取出来的技术,这是每个人看到这个方法就可以直接操作的,挺好。跟雷斌老师主张的表述要有画面感相比,可能还可以换个说法。

第二节 强化感知

【心理分析】这是个首次感知的问题。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小学生认识事物带着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特别需先从感知窗户里得到一定的感性知识,作为升华到理性的诱因和基础。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诰斯说过: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这里所说的有关的心理活动的第一次出现,指的是首次感知问题。

小学生获得新的数学概念,在很多憶况下都要经历首次感知的过程。所以,在新授某项知识时,从一开始,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而准确的感知材料,安排科学的感知程序,鲜明感知对象的信息,精心组织好首次感知过程。

【教学运用】

1.提供充分准确的感性材料,促进理性概括。

儿童思维处于以直观形象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即使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多的直观形象牲。他们是有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的。对于清晰具体的感知材料,他们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就悄悄开始了。所以,在教学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师一开始就要为他们准备充分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准确、清晰),精细地组织好首次感知过程。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后感《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育》


读后感《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育》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因为在上师范时就已经接触过这门学科,而且感觉在工作中也一直用着它。说它陌生,虽然一直在用,但又觉得掌握的不透彻。这个学期再次重温了《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让我再次体会到特级教师张兴华的教学魅力。张兴华,着名特级教师。他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流派。

很多人认为,小学的数学嘛,应该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可依,真正进行了数学教学之后我才发现,数学教学并不如他人想象中那么简单,而真正要教好数学更是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阅读了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现在我进一步感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钻研,有时觉得很简单的事物越是值得我们去研究!

这本书张老师从知识的形成和习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能的发展、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一章节张老师都结合了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细致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对如何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后收获良多。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里面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有问题往往拿去问同学,却不去问老师,因为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幼稚,惹得同学笑话;又怕问的东西简单,显得自己浅薄;还怕问得太多,让人觉得爱表现。想想说得还很有道理,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发问他思考。在高年级,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别人发问,别人思考,别人回答,我听听的情况。那这些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喜欢被别人牵着走。在《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张老师说发现问题更重要。因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实施实施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问题的提出是求知者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蓄,主动地、新颖的、独特的、个性感知的展示。美国衡量教育标准之一: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若把老师问住就算成功。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会发现问题到发现有质量的问题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是需要进行长期指导,反复训练的。

1、提供发现问题的示范。

学生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发现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发现问题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发现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发现得有价值。

问题的发现要准、要精。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多提问。在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及时的表扬,还要让学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其他同学分享,让更多是学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起到好的指导作用。

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在表述上不够准确,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够精准。此时,教师要进行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在学生闪烁思维火花,却是雾里看花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书好似读完、看完,但我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谈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再次思考。惟有反复不断的阅读,细细体会,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多地理解儿童,走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理。

学习心理学读后感


学习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一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学习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二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何谓心理学》学习笔记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里,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无疑,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话了。其实,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的科学。

最近抽空看完了石晓燕所著的《何谓心理学》,感觉收获良多,改变了我看待自身和别人的看法,让我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别人。我上学期已经看过《何谓学》系列中的《何谓逻辑学》,觉得此系列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所以此次我还是选择了该系列。

part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它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然而一直到19世纪末,受生物科学的影响才开始脱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许多人对心理学的内涵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认知上的错误,其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其研究范畴与内容不断扩充与更迭,而称谓如故,因而容易使人望文生义。

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对心理学的误解与纠正:

1、去心理咨询的人并不都是心理有问题,心理学家既研究变态心理,也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2、心理学家不可能一眼就看穿对方在想什么,只能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人的内心世界,但百分百正确是不可能的。

3、释梦只是心理学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流派所使用的治疗技术之一,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不会使用和涉及催眠术。

4、心理学并不是骗人的东西。虽然它与传统的科学如物理、数学等相比缺乏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着太多主观的东西。但是,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确实是一门国际性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前者主要研究个人所具有的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而后者则是从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本质上也是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决定人的心理,社会关系控制着人的心理。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如出一辙。

人们接受刺激,然后做出反应,最后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的行为模式,心理影响并调控着每一个环节,所以说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外显,所以可以通过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去了解其内在心理。

part2: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心理学历经艰辛跋涉,终于走进了科学的殿堂。那么科学领域的老大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新生儿的呢?

因为心理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所以凡是跟人有关的都会与心理学存在关系。所有的科学无一例外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众学科与心理学之间必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学这个新生儿在老大们的搀扶帮助下渐渐的走到了今天。这也是心理学分支众多、与各学科交叉甚广的原因之一。

part3:心理学的历史

作者在这部分引用了大量的科学家对心理学的贡献的例子。然而,里面却出现了许多我原以为跟心理学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科学家,比如:达芬奇、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康德、休谟、牛顿、伽利略、达尔文、赫尔姆霍兹他们都是在各领域有建树的伟人。或许这正是心理学与众学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真实写照吧!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去年看的《爱因斯坦传》,作者已经不记得是谁了。作者在里面评论道:科学、哲学、艺术就像是一个三棱锥的三个侧面,当你处在某一个学科的底部的时候,你不会发现与其他二者的关联。然而,当你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当你到达顶点的时候,三者就合而为一了。我姑且在这儿把众学科(当然包括非自然科学)都比作棱锥的一个侧面,相信其道理也是一致的。这也是触发我有意地去接触各学科的最初观点。

如果上面的假设是正确的话,那么就可以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是会相互促进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体制下的文理分科确是有点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了。

在作者阐述各位科学家对心理学的贡献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他们如此的多才多产,能够同时在这个多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必然是无数的辛勤付出!

part4:心理学的流派

科学心理学的始祖冯特开创了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其流派命名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墨菲曾说过: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冯特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都是经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时说:这花是红色的。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关心的主要是花,而不是正体验着红色这一事实。在冯特看来,看花时的直接经验不在于这一现象本身,而在于对红色的体验。因此,直接经验是经验本身。正是这种直接经验形成了意识的基本状态或心理要素。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也着力将复杂的心理复合体分解为一些简单的心理元素的组合,研究心理元素是如何组合成复杂的心理复合体的。

机能主义心理学由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此流派反对构造主义流派的观点,吸纳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都是用来顺应环境的工具,是一种极端的生物学化的心理学。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去研究一个人(或是其他生物个体)在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活动起着怎样的作用。

行为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创立,此学派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称其掺入了很多被测试者主观的成分,根本称不上科学。此流派认为人们只能去研究那些外在的行为表现,极力推崇俄国心理学家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作用,认为只要有了条件反射,想要人们成为什么样子,他们就能成为什么样子。华生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后来的行为主义者们修正了华生的思想,没有再把意识排除在外,此类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由弗洛伊德一手创建,阿德勒和荣格受到其极大的影响,然而最终却都背离了弗洛伊德,另立门户。精神分析学并非来源于心理学,而是产生于精神病学,其很多理论观点都来源于多年来对自己的病人的观察记录。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性本能的冲动而产生的。在他眼中,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他人生历程上所经历的所有事件,他所作出的所有行为,都被染上了性欲的色彩。因此,精神分析学派也被认为是一门泛性主义的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有缺陷的,于是每个人的内心都填塞着自卑感。每个人都会产生想要补偿这些缺陷的愿望,为了摆脱自卑的苦恼,变得比别人更加优秀,更加卓越,人们就会做出各种行为。换句话说,人们的行为就是为了消除自卑,使自己变得卓越。

荣格反对弗洛伊德把所有的行为都染上性欲的色彩,他所理解的人们各种行为的动机要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想法,虽然这样避免了片面地思考问题,但是却又陷入解释模糊的困境。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他们批评行为主义总是拿动物和小孩子来做实验,实际上是幼稚心理学;而精神分析则总是拿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病人来研究,结果只能是伤残心理学。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应该着重研究正常的人群,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好的推广出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证实。

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学说,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长发展是因为他具有各种各样的动机。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产生各种动机,是因为他存在着不同的需要。需要被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罗杰斯强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别人都积极地支持自己。如果我们想要自己成为的样子与我们实际上的样子很接近,也就是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符合,我们就会达到自我和谐。一旦一个人的自我不和谐,他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地给予他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他形成自我和谐的自我观念。

part5: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指出我们的言行并不是由清醒的意识决定的,在意识之外有比意识大得多的非理性力量,我们的行为归根结底都逃不出这些非理性力量的掌控。于是,人们最后发现,我们不仅不是宇宙的主人,也不是万物的主人,甚至不是自己的主人。弗洛伊德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他因此既备受吹捧,被称为伟大的科学家,又惨遭诋毁,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无论如何,弗洛伊德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梦都有它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活动。他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的说法,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或者是理智不让我们去做的那些事情,都会通过梦的形式达成。梦所表达的意义分为显意和隐意。显意就是指梦本身的内容所表达的意义,而隐意就是说被梦的表面内容掩饰了的做梦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只观察梦的显意很难分析出做梦的人是怎么想的,进行梦的解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隐藏着的梦的隐意。之所以存在显隐之分,是因为做梦的人对自己的愿望有所顾忌,不愿意坦然承认,而希望换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即使在梦里,人们也没有忘记用一个面具来伪装自己。这不得不让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不停的伪装呢?即使是在梦里。难道人类诞生之初就有这样的萌芽吗?细细想来,或许其根源是动物性的伪装以求生存吧,就像动物的保护色一样,毕竟人也是动物。

人们所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最近一两天的事情,还可以是遥远到儿时的事情,只要其印象足够深刻的话。当然,在梦里这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常常会被伪装成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假如这些事情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话。

梦的伪装由以下四种作用共同作用而成:凝缩作用、转移作用、象征化、润饰。凝缩作用的意思说的是梦的隐意往往是冗长而丰富的,但是梦的显意却显得简陋而粗略,其原理类似于通信中的压缩编码。(我又意淫了~得好好复习通原了)转移作用指的是有些情节在我们梦中占据重要的篇幅,而实际上的解释却完全不是这样的。看吧,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真实的意图,再一次的伪装了自己。象征化说的是梦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就像是文学中的象征手法。润饰就是说,当做梦人在陈述他们的梦的时候,多半会有意无意地把梦里的情节加以修改,甚至添枝加叶,使听起来比较合理。

弗洛伊德把性定义为一种包罗甚广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终极目标,而生殖只不过是它的次要目的。他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可以用爱这个笼统的字样来形容的念头,哪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由此来看,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就是个体生存本能、性欲本能和死亡本能。

在人格结构理论方面,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指的是自己原始的样子,充满了各种生存所需要的原始冲动。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部分,也就是现实中的自己。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也就是社会道德、好坏对错的分辨。本我就像动画片里面的魔鬼,而超我则像圣洁的天使,自我在魔鬼和天使的不断争斗中达成妥协,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part6:心理学研究的作用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来阐述心理学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现在简要列举如下:

1、社会刻板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随处可见,指的是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山东人都很豪爽大方,重庆妹子都是辣妹子,广东人说普通话都不标准(还好我的普通话水平没有拖我们广东人的后腿。)诚然这种固定的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来判断,在与别人交往时尽量不要被刻板印象影响。

2、责任扩散。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有一种想法就越强烈:有人会去帮助他(她)的,我就不必去了。人们普遍指责社会大众的冷漠无情,却较少去研究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其实可能并不是他们冷漠无情。假设只有一个人碰到这种突发事件,实验证明是有绝大多数人会伸出援手的。心理学的研究为此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3、习得性无助。动物一般在多次尝试失败会就会不再尝试,即使机会再来,也不再振奋了。对于人类而言,就要克服这种现象,生活难免困难与挫折,成功还是需要自己主动去把握的。

4、法庭上证人的证词真的可靠吗?在排除证人故意说谎的情况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事件的记忆效果受效果、事件细节、情境因素和事件严重性的影响,同时取证的方式也会对证人有很大影响。也就是说,证人说的并不是绝对真实的,虽然他没有想着说谎。这一发现动摇了以往法律上把证人证词看成判案的重要依据的看法。其实证人不是故意扭曲事实,而是无意识使然。

5、反复曝光效应。反复暴露在哪怕没有意义的符号面前,也会让看到这些符号的人产生熟悉感和愉快的感觉,随处可见的广告就是利用此效应来增加产品的销售量的。你是不是也中招了呢?

还有皮格马利翁效应影响的教育方式,莫扎特效应影响的学习方法,过度理由效应对物质奖励有效性提出的质疑

心理学流派众多,呈百花齐放之象。随着心理学各领域的不断研究和发展,我相信终会有大一统的一天,就像爱因斯坦孜孜追求的大一统理论一样。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000字


数学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上,数学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水平。

首先,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数学教育心理学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具有一般意义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例如,概念教学一般包括如下环节:概念的背景、具体例证的属性分析、下定义、概念的辨析、概念的简单应用和概念的精致,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环节来安排教学活动,并设计适当的材料来实现每一个环节。

思考: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学生把概念真正的弄懂、理解清楚,才能为以后的学习铺好路。但现实的教学情形是:教师快速、简单的引出概念,学生大声齐读几遍。老师开始说几点注意事项,考试会出现哪些辨析题目(多为选择题)。然后大家开始兴致勃勃的“刷题”。学生觉得概念课内容简单,可以当堂搞定。但是在课堂表面之下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学生真的理解了概念了吗?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人为编造出来的?还是应某种需要才产生的呢?我想学生很多都没有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当然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比较轻视这些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其次,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数学学习。利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当学生解题中出现重复性错误时教师该怎么办?许多教师的做法是反复强调“要记住……”,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平时教学我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早有疑惑,但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与理论指导,看了这本书还是有很多收获的O(∩_∩)O)研究表明,出现重复性错误的原因,首先是概念学习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往往在没有分析清楚题意的时候就开始动手做。更有甚者,那眼睛扫到几个数据就开始计算了。比如,“A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在第二象限”,很多同学看到的是“A点在第二象限”。发现问题后,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提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如“问题中涉及哪些概念?”“这个条件的意思是什么?”“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看到这个结论你能想到哪些和它相关的知识点或者概念吗?”

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反复讲的问题学生反复出错,刚刚讲过的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就题讲题,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时,往往只是给学生呈现出自己的解题步骤(根据中点坐标)。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原理是什么?其实归根溯源是因为平行四边形本身的基本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一个简单的性质引发的动点问题,但如果我们只是单单讲动点问题,学生会觉得动点问题太难了,一部分学生就不会去认真听讲,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的原理,只能靠死记硬背老师给出的步骤。题目稍有变化,便应付不来。所以平时教学还是要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这个题目是怎么样由一个基础性质一步步“生长”成一个动点问题的。希望可以做到不给学生讲过多的“套路”,尽量“走心”的数学教学。

再次,给教师提供研究学生情况的方法。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数学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了解具体原因,为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例如,许多初中学生在代数运算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可以从学生作业和各种测验的结果找到原因。这种困难。这种困难,可能与智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可能与算理的理解不到位相关,也可能与数字的运算技巧较差相关,还可能与不良的运算习惯有关。教师如果掌握了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就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追根溯源,并能对症下药,促进学生有效地改进学习。

思考:提到运算能力,我最近深有感触。这次的初三一模试题的23题的第三问,我班上的很多学生都在运算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抛物线中的相似问题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过,也都有练过多次。这种问题在平时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容易的,找到定角(或是相等角)之后,根据两种相似情况计算即可。由于思路很清晰,平时我们做的题目数据都是非常简单的,所以使我忽略的计算能力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出现入手容易但深入难”的情况,一部分学生是做不出答案,一部分学生是算出横坐标但计算不出纵坐标,还有部分学生不敢相信自己算出的答案,以为是自己计算的错误就强行把改成。考试过后,我也在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问题。首先,是我平时教学时更注重了方法的训练,没有过多的去关注计算能力的训练。其次,平时训练我很少给他们做限时训练,所以平时他们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做的情况是与考试时有比较大的区别的。考试时,时间有限,加之学生有紧张心理,所以做的效果不好。最后,我感觉到学生不是很灵活,不能很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那些算出横坐标的学生,由于是把横坐标带入抛物线解析式中计算纵坐标,所以基本上没有算出纵坐标(这样就前功尽弃了)。如果学生能够借助图形的几何性质,或者是运作整体法看算式,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了。还有就是方法掌握的太少了,学生基本上是设点的坐标(点在抛物线上),所以很难直接计算出最后的答案(如果不仔细观察图形的性质的话)。但如果换种方法,可以设三角形的边长为m,然后用m来表示点的坐标,再把坐标带入抛物线解析式中,就可以很快求解。关键是这种方法表示坐标,坐标是关于m的一次式,这样纵坐标就不难算出了。总之,还是平时的教学有很多问题,才导致本题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所以要感谢出题人(林主任),如果不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做一些思考。虽然思考的不够深入,但我觉得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值得了。接下来就是要在教学中做一些改进措施来弥补啦。

刚才提到了计算能力,其实计算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素质(数学素养)。《数学教育心理学》提到:计算包括根据法则进行的精确计算、心算和估算。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技能,形成按程序进行操作的技能,培养按规则办事的素养和习惯。这样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就像林主任之前在qq空间和微信公众号都提到的“克”的问题。国人现在就是比较缺乏“契约精神”才导致了只遵守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不遵守对自己不利的规则。这样的遵守“规则”,有点唯利是图的意思。再比如我们近些年来比较关注的房价问题。当房价暴涨时没有人会去找开发商闹事,但如果二期楼盘低于一期楼盘的价格,那么那些买了一期的业主必然会去闹事。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但如果单纯按照合同办事的话,开发商只要是按照合同价格卖给你的房子,就是正常履行了合同。二期楼盘的价格涨与跌和一期楼盘业主没有关系,也不存在开发商违约这样的说法,但国人就是这样,对自己有利的(二期涨价,一期业主觉得自己赚钱了)就接受,不利的就去闹事。我觉得这这是缺少“契约精神”的体现。记得看过一本书,里面的一个历史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不平等条约我们要不要遵守?这其实都是看你有没有真正的“契约精神”。我想只有我们大家都能按照规则办事,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公平。多一分规则,少一分人情!

再说回计算,心算和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情境、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对数据特点的准确理解、对算法的合理选择、对结果合理性的正确判断等能力。估算是对面临情况的一种整体把握,是通过与头脑中已有教学模型的类比而实现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直觉判断,因而是一种定性思维形式,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变通性。估算反映了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的判断和选择嫩合理,形成这种素质的基础是精确计算。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断的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以使学生形成适合于估计的直觉,进而培养对事物发展前景和结果的判断能力。在处理问题时,人们可以凭借这种直觉,采取什么方法、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结果做出判断。实际上,现实世界中,精确是相对的,模糊是绝对的。

再来谈一下几何直观能力,几何体是舍弃了物体的物质属性而仅从它的空间形式的观点加以考虑的数学对象;几何图形是更一般的概念,其中甚至舍弃了空间的延伸。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是二维的,直线是一维的,点是没有维的。点是关于线的顶端,读书笔记m.i1766.com摘抄,关于精确到极限位置的抽象概念,点已不能再划分为几部分。这样,几何以“纯粹形式”的抽象物的空间形式和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于“纯粹形式”,我们无法通过做实验来得出结论,只有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些结论导出一些新结论,而且最终一定要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明来得出几何定理。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具体来说,在学习定性平面几何时,可以由SAS叠合公理和三角形内和等于180°为起点,研究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性质的基础是哪个,逐步运用这两个基本工具来论证、解答所有其他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习题。

感想:几何直观对于学生解决几何问题来说相当重要,几何直观敏感的学生,一眼就看到问题的关键点,从复杂的条件中能够理。清思路,找到几何基本图形,得到基本结论,从而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看到什么“型”相当对应的数学几何模型,进而得出基本结论。遇到问题时,一定让学生自己观察,看看学生能否自己发现基本图形,如果不能,教师要适时的引导,一定要学生自己发现。学生自己发现一次,比老师讲10次的效果都要好,所以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从数学学习过程来说,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主动建构而理解知识的精神实质、提高数学思维水平。通过班级、小组或朋友之间的数学交流,逐渐学会清晰、准确而又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以达到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感想: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是“一言堂”,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而是花大量时间进行重复解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恐惧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是刷题,就是做练习。这样,也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很难把数学学好。让学生大胆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是错了,方向是偏离的,但这也是一次锻炼他表达的一次机会。而且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所以,老师上课要多倾听,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而不是怕时间不够,自己讲个没玩没了。

寒假我是利用每天早上30分钟的时间来啃这本书的,基本都是看了两遍(但我还没有把正本书读完)。毕竟不是小说,不能走马观花的看。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就是以后写论文的一本理论依据呀,一定要好好读,使自己有点货。现在是家里一本,学校宿舍一本,有空时我就看一点儿,争取早点把它啃完,啃它两遍。

关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关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文/伊伊妈。《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主要是利用闺女睡觉的零散时间看完的。看完之后还是要记录总结一下,以利于自己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0到6岁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孩子老爱反复扔东西,爱咬人,爱抢别人的玩具,爱偷看大人洗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解析。不单单看到孩子表面的问题,要分析出现这样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更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像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喜欢的玩具就会去抢,好多大人这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都会把玩具从孩子手里强制拿走还给别人,或者要么就开始打孩子。以为孩子不听话怎么老是抢别人的玩具呢!第二种情况多见于老人带孩子。我在公园里跟妞玩的时候经常见到。

表面上是孩子抢别人的玩具,其实根本原因是孩子不懂得物权所有的概念,在孩子的眼里,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的,还分不清“你的”,“我的”的概念。所以,在发现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家长更多做的要耐心劝说,不单单是大声责备。家长应该耐心的跟孩子说,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你玩会要还给别人,或者告诉孩子玩别人的玩具首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如果是对方宝宝恼怒或者哭着要回玩具。家长这时一定要给自己宝宝转移注意力,用别的玩具代替。这招很有效果。

还有一点我认为是很重要,就是关于孩子秩序敏感期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物品必须按照原来的位置进行摆放不能变动。0到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关键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孩子一旦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就会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所以当孩子出现秩序敏感期是,父母一定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能满足的也要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切勿蛮横镇压。读书笔记另外,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用完及时归位等,都是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建立。最后,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看的就是附录写的称职父母应该知道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很实用,无论在幼儿期还是少年期,我自己细细的看了三遍,还都抄录在了本子上。建议每个家长都要去了解并且实际应用这些内容。

总之,当孩子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父母一定要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时,除了敏感期的问题之外,有可能就是父母本身的不良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影响力量,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你是否有许多事想要做,却迟迟没有动手?你是否总在任务要提交的前一夜奋笔疾书?你是否总对自己说我应该早点开始、我再也不会拖延了?那恭喜你,你可能得了一种流行病,得治!它的名字叫做拖延症。我也是诸多患者中的一员,因此今年寒假,我利用假期阅读了两位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撰写《拖延心理学》一书,想要好好地了解一下自己的病症,并试图从中取得一些治病的良方。

从字义来看,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由两个拉丁词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可见,拖延这个问题对人类的困扰历史悠久。

拖延症患者在展开一项新的任务时,会经历一个拖延怪圈: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刚开始时,拖延者往往信心十足。虽然你感到自己无能或不愿意马上就开始,但你总觉得自己这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之完成。

2.我得马上开始:

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这次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了。你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开始感到需要马上得做些什么,但离最后期限还远着,所以你仍抱有一丝希望。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你仍没有开始着手,这时候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不是如何给自己开始做事的压力,而是一种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开始的悲观情绪:我应该早点、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我希望没人发现

4.还有时间

你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试着保持乐观。

5.我这个人有毛病

这时,你已经开始感到绝望。对能否完成任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6.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得不在背水一战还是弃船逃跑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当那个任务最终无论是被放弃还是被完成了,拖延者通常会因为如释重负和筋疲力尽而近乎崩溃。这次的磨难已经过去,你毅然决然地下决心从此不再踏入那个怪圈一步。你发誓,下次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你已经打定主意,意志也非常坚定知道下一个任务再次出现

看来,尽管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我们这些拖延症患者仍义无返顾地知错不改,挑战权威。那究竟为什么会患上拖延症呢?根据作者的观点,以下几个方面是最可能的成因:

1.对成功信心不足:

如果你在一下场景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的话,你可能是一个恐惧成功的人:你会不会在一个进展顺利的工作中放慢脚步?当你得到很多人科和赞誉的时候会不会感到焦虑?当你的领导提出要提拔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开始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隐形人?别人的称赞是否让你感到尴尬,或者让你感到担忧和谨慎?许多拖延者在面对成功的时候,内心往往处于冲突之中。他们害怕成功所给他们带来的不利一面。大部分害怕成功的人都想要把事情做好,但是无意识中的焦虑却让他们适得其反。1)成功需要太多付出:有些人担心成功需要付出太多,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有些人害怕被人看出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而有些人则害怕当他们开始认真工作时,他们将会成为一个工作狂,没日没夜地工作。2)成功是危险的:有些拖延者担心自己的成功会伤害到其他人或自己在成功之后会受到他人挑衅或批评;

2.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这类拖延者想证明没有人可以强迫他们违反自己的意愿

3.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ADD具有三个核心症状:注意力分散、冲动和躁动不安。它使得这类患者不能专注、融入或者记住,哪怕他们有这样的意愿。他们闹钟的多巴胺水平通常较低,使得他们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才能体验到其他人多巴胺处于常态时的良好感觉。因此,相较而言,ADD患者更可能患有拖延症。

可见,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如ADD等会导致拖延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善拖延症状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定可操作目标:

一个可操作性目标需要有可观察性,让别人可以看到你所做的事情。要有具体性和特殊性,在目标达成时,让人了解你究竟做了什么,具体会在什么时候去做。要分成几个小的步骤,每一个小目标都要比一个遥远的大目标更为生动而清晰,于是也就更容易被达成。

2.提升定时能力:

首先,你要练习判断时间,使自己能够较为精确地预测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接着,要学会利用零碎时间,阿兰卡凯茵在《如何掌控你的时间与生活》一书中想拖延描述了一个叫做瑞士奶酪的时间管理法,他建议拖延者们学会在完成一个较大的任务时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利用零碎时间,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整块的时间段出现。

3.学会接受和拒绝:

在改变的过程中,要试着接受来自他人的支持,选择向对的人做一个公开的承诺,一起制定计划,在被困住时寻求帮助;

同时,也要学会拒绝浪费时间和让你退步的人和事,对杂乱无序的工作环境说不。

4.利用身体减轻拖延:

通过运动启动你的状态,在运动的过程中做一些你乐在其中的事情,或在着手处理意见棘手的事情之前做些运动,这样能够让你的头脑更加清醒。

同时,通过保持充足的睡眠、摄入那些可以营养你的大脑和身体的食物等方式照看好你的生物自我,从而减少你的紧张,让你变得更为平衡,更有能力去处理好那些被你拖延的事情。

拖延症就像是一颗蒲公英,根须错综复杂,难以完全根除。而造成拖延的原因又往往与个人的独特经历相关。在试图根除拖延症之前,不妨先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它主导我们的生活。同时,对我们周围患有ADD的学生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什么是“坏孩子”?

“他们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45页)

“追求优越”是每一个孩子共同的内心追求,“好孩子”就是那些追求优越的心理符合了学校的要求的孩子,“坏孩子”则是那些不能适应学校的规范,转而通过其他方面(运动、违纪等)来满足追求优越心理的孩子。

因此,学校的多样性,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孩子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要有“好孩子”的学校,也需要“坏孩子”的学校。

2、学校为谁培育学生?

“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46页)

“学校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这句话很值得校长和老师们思考。

如果一个学校是为了社会培养人,学校就会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学校为自己培养人,就会抢生源,就会市场化。

衡水中学这大幅的宣传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抢生源,是为了学校自己的发展。如果它说是为了社会培养人,那恐怕是一个笑话。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学校都是为了学校自己培育学生,有几个是为了社会培养人?

3、“懒惰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因为不停地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58页)

阿德勒对孩子的懒惰心理分析的非常深刻,”懒惰“真的是一种不错的心理状态。

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再勤奋一点,一定会取得比现在还好的成绩。”而面对勤奋的孩子,你觉得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应该的,甚至会觉得他已经尽了全力,没有潜力了。

同样,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差,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不这么懒惰,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勤奋的孩子,你觉得努力了还学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够,甚至会觉得他笨。

所以,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懒惰的孩子是大赢家,不管怎样,都是勤奋的孩子吃亏。

4、尊重儿童有多重要?

“在有些场合,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是多余的。”(59页)

在对儿童的尊重方面,我们确实做得还远远不够。

当儿童在津津有味得跟大人讲话的时候,大人会有意无意的忽视掉儿童,要么根本没有发现儿童在讲话,要么假装在听,儿童讲的什么根本不在意,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儿童就会感觉到自己说话是多余的,就不再跟大人讲话了。

还有一种对儿童的不尊重的表现是对儿童的溺爱,“儿童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因此儿童总是试图表达自己的愿望,溺爱的家长在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前,他们就猜到并满足了儿童的要求,久而久之,溺爱的孩子也会感觉到“说话是多余的”,溺爱延缓了儿童的发展,长此以往,这样的儿童也懒得跟大人讲话了。来源:小羊上树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之前也看过一些B84类的书,但大都可归于励志书籍,这本却不同以往,真的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巨著。记得,中特老师说,目前心理学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专业。可以算是跟风吧,随作者,领略了一番心理学家的思维,确有不少的收获。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论著,给出的结论大都是基于实验的。而提到的很多实验,如其书名,看似很荒诞的,却很有说服力;很多结论,有点出乎意料,但细细品味,却又隐含深意,感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是相符合的。以下是一些自认为有可能会温故而知新的一些实验结果或结论。

时间心理学:

1、运气好坏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决定的。幸运的人通常乐观开朗,而且充满活力,所以容易接受新的机遇和经验。相反,不幸的人性格相对孤僻,而且反应不够敏捷,所以常常对人生感到不安,不太愿意充分利用摆在面前的大好机会。

2、有些人的确有能力运用意志延缓或加速自己的死亡时间。

(心理因素能够影响身体健康)

在一年的所有时间里,女性更有可能在自己生日后的一周内去世。相对而言,男性在生日前一周去世的概率要远远高于一年中的任何其他时间。菲利普斯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倾向于把生日看作一次庆典,所以总会期盼生日的到来;而男性更倾向于将生日作为回顾人生历程的时刻,他们会在生日临近的时候发现自己取得的成就其实非常有限,进而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所以死亡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3、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之间最大的差异都写在了人的眼睛上:当人们露出真心的笑容时,眼睛周围的皮肤会形成皱纹;但当人们假笑时,眼睛周围的皮肤就依然是平平的。

4、鉴别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去聆听而不是去观看,说谎者通常说的话不多,不会给出太多的细节,而且使用表示我的单词I的频率远远低于说真话的人。

灵异心理学

5、有些看起来很诡异的体验,比如感觉到有神秘的东西存在,事实上都是风吹过打开的窗户时产生的低频声波所致。

决策心理学

6、人们宁愿穿沾有狗屎而且没有洗过的毛衣,也不想穿杀人狂魔穿过且已经干洗过的毛衣。

7、身高与地位之间的这种关系带来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外在的地位改变了,人们对其身高的感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身高的影响)

8、人们对于脸部特征的刻板印象能够影响投票箱内的选票。(面相)

社会上的刻板印象是导致一些人屡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所在,而改变其外貌特征是一种阻止他们再次作案的有效方式。

9、女性的征友广告如果让男性来写会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回应。但男性的征友广告如果换成女性来写则不会有这种效果。

幽默心理学

10、笑话带给人的优越感越强烈,人们就会笑得越开心。如果一名残疾人踩到香蕉皮上滑倒了,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好笑,但如果把残疾人换成交警,那几乎每个人都会马上笑出声来。这个简单的道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笑话都是拿当权人物开涮的。

11、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一群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另一群人的痛苦之上。

自私心理学

12、从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身上赚取意外之财是不对的。(人的相似心理)

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

仅仅因为两个人的生日相同,就足以说服人们腾出宝贵的时间去帮助一个完全的陌生人。

像国徽这么简单的因素也会激发出人们的相似感和相异感,从而显著影响到驾驶员开始按喇叭前的等待时间。

【篇二:《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你的生日到底隐含着怎样的秘密时间心理学

作者首先论证了占星学是伪科学,预测通常不准,然后提出疑问:既然不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笃信占星术呢?作者用伯特伦弗瑞儿教授的一个著名的实验给出了答案:占星学和笔迹学事实上并不需要真的很准,只要看起来很准就足够了。只要给人们一个非常概括的描述,他们的大脑就会诱使他们相信这些描述具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并且,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宁可欺骗自己,也不愿意坦然面对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个事实。后来,人们把弗瑞儿教授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进而,作者又抛出一个疑问:那么,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其实跟真正的科学毫无关系了?答案是否定的。作者借此引出了时间心理学,指出类似星象学中的正向星座和负向星座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即一个人的出生日期跟一个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只是当然不是星象学中给出的原因(比如,星辰的排列分布等),作者给出的原因是温度:冬天出生的婴儿要面对更为严酷的恶劣环境,所以会比夏天出生的婴儿与看护人的关系更为亲近,所以在生活中比较不喜欢冒险,运气相对来说也要差一些。(作者在实验中分别在南北半球做了一次统计,证明结果跟月份无关而只跟温度有关)

作者继续探讨了几种跟生日有关的现象:跟税收政策有关的人的生日、神职人员的生日和圣诞节的关联性、人的死亡时间与税收政策的关联性,指出这些看似神秘的关联性很可能是人们为了创造表面上的巧合而故意捏造出来的。

第二章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更可靠的是根据人们说话的语气和他们不经意间的遣词造句。说谎者的描述通常缺少细节;说话停顿和犹豫不决的情况比较多;为了与谎言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尽量避免使用指向自己的词语,比如我;此外,他们也不会谈及自己的感受。对于说真话者可能忘记的琐碎细节他们却记得一清二楚。(通常,我们都会以为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判断出他是否说谎,比如目光接触和手势等。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说谎者倾向于避免目光接触,会紧张地挥手,而且在座位上会坐立不安。作者指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作者还探讨了暗示的奇妙作用,即通过操控人的记忆,竟可以让他们回忆起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研究工作显示,人类记忆的可塑性要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信谎言。

第三章一切皆有可能灵异心理学

这一章作者探讨了迷信思想,列举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多个实验论证了各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继而提出疑问:既然不可信,为什么它还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它呢?对此作者给出的解释有:

为了应付不确定性,许多人变得迷信了。在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时期,人们会迫切地寻求一种确定感,这种需求会促使他们支持强大的领导机制,并相信各种号称可以确定他们命运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迷信和巫术。作者用德国经济危机和以色列遭受轰炸期间人们的心理变化实验解释了这一点。

人们经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奇思妙想,原因就在于他们经历了一些看似诡异的事情。巧合的概念让同时发生的事情看起来不仅别有寓意而且绝不仅仅是凑巧那么简单。但正是某些鲜为人知的统计法则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意外成真,其中之一就是大数法则,所以如果有什么看似很巧合的事情发生,可能仅仅是由于人太多(样本很大,虽然发生概率很小)。还有一个人们最常碰到的巧合是小世界现象,比如两个陌生人在派对上偶遇,结果却发现他们有共同认识的熟人。这个现象可以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传递包裹实验来解释:一个人要想传递包裹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最多只需要经过6个人。

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和适当的背景信息。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容易联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而且,如果事先给一些地点或物件添加适当的背景信息(灵异、古怪的信息)也可能使人诱使人产生迷信思想。

次声波的作用。次声波无法被人听到,却拥有巨大的能量,地震、原子弹爆炸都能产生次声波。试验显示:次声波可能引起胸腔震动、影响呼吸,并让人产生作呕、头疼和咳嗽等现象,特定频率的声波还可能引起眼球的震动,从而让视觉出现扭曲。这些声波能够移动小的物体,甚至还可以让烛光诡异的闪烁不停。

大数定律又称大数法则、大数率,是个数学与统计学的概念,意指数量越多,则其平均就越趋近期望值。

人们发现,在重复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一个稳定值;人们同时也发现,在对物理量的测量实践中,测定值的算术平均也具有稳定性。via

第四章下定决心决策心理学

首先,潜意识刺激对人们的决策没有影响。人的名字对一个人的职业、居住地、死亡地、婚姻有影响(感觉这个有点牵强,估计只是国外这样吧)。在酒吧,听古典音乐的人更容易点昂贵的酒品。在媒体披露自杀事件后的两周内,当地的自杀人数会增加30%左右,如果媒体报道的是名人自杀事件,这个比例还要更高。所有这些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名字影响了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选择。仅仅读一个句子就能影响我们对自身年龄的感觉和对常识的记忆。一个轻轻的微笑或轻微的触摸就能决定我们在酒吧和餐厅会给服务生多少小费。商店里播放的音乐会偷偷的溜进我们的脑海,并影响我们花钱的数量。

一个有趣的话题,问题:一男一女分别在两座桥上见面,一座是吊桥,很高、很危险;另一座是普通的桥,很低、很坚固,那么两人在那座桥上更容易产生恋情呢?答案是在吊桥上。解释:当人们看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他们的身体会准备随时采取可能的行动,所以心跳会随之加速。和较低的桥相比,高高的吊桥那摇摇晃晃的特点会让采取这种方式过桥的人心跳加速。当两人在高高的吊桥上相遇时,他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的心跳加快是因对方而起,结果他们的身体会传递给大脑一个虚假的信号,让他们觉得对方很有吸引力。所以,这个问题的寓意是: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爱上你,在约会的时候最好避开新世纪音乐、乡间散步和风铃,因为它们只会让人变得更加心平气和。相反,如果你选择了和心仪的人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玩过山车或者看恐怖片,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还就男女搭讪方式做了一些研究,成果有:

不同的聊天话题会带来不同的约会成功率,这是因为对于某一个话题男女的品味可能差异很大,因而也就没什么话题了。

最佳搭讪语。在搭讪时更有技巧的人会鼓励对方以奇特、有趣或搞怪的方式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有效呢?作者用一个关于吸管和滑稽声音的实验回答了,这个实验说明的是:彼此分享过搞笑经历的人会觉得更为亲近一些,也会发现对方更有吸引力。

征婚广告如果将描述自己和描述对方的字数控制在7:3的比例,就有可能吸引到最多的回应。

第五章以科学的方式搜寻全球最爆笑的笑话幽默心理学

笑话使人发笑的原因是它能让读者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笑话里的人看起来都很愚蠢。笑话给人的优越感越强烈,人们就会笑得越开心。优越性理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由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了。

幽默的感染力。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这种能力在团队生存、培养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模仿他人的表情,我们能够迅速感受到别人内心的那种感受,因为更容易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沟通起来也会容易些。如果一群人中有一个人笑了,其他人就会自动模仿这个人的面部表情,从而变得开心起来。如果有人感到很伤心、很害怕或者变得惊慌失措,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其他人。许多电视剧中使用的假笑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比如《老友记》。

笑与健康的关系。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还是有道理的。笑看人生能够减缓焦虑情绪;能够用幽默缓解压力的人会具有更为健康的免疫系统,中风和心脏病发病的几率也会降低40%

所谓全世界最爆笑的笑话这种东西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感兴趣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或者说笑点不一样,女人喜欢男人看起来比较愚蠢的笑话,老年人会对有关记忆力减退和听力下降的笑话发笑,无权人士会拿权威人士开涮。

第六章是罪人还是圣人自私心理学

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不道德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绝大部分的人都号称自己是诚实正直的公民,但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我们中很多人都是不诚实的。(这一点我倒是没想到,原来那些欧美国家的人的素质也没好到哪去嘛,看了作者做的各种实验后我有点开始相信人性本恶的观点了。所以关键还是要搞法制,三权分立,用法律来制约人,像天朝这样完全靠领导自觉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心理。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当需要帮助的人跟自己在年龄、背景和品味上都非常类似时,人们最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人们通常认为神职人员是最诚实的,而汽车销售员是最不令人信任的。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两者半斤八落,在实际行动中的诚实表现没有多大区别。

作者利用丢信封的方法评估了全球各地人的好心程度,并得出一个结论:人口的密集程度是预测助人为乐程度的最佳指标。人口密度越大,助人为乐的程度就越低。

【篇三:《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作文】

起初购买《怪诞心理学》的目的只是为了京东的满299减100的凑个单,买了之后略微翻了翻,感觉这本书有点像《启功给你讲书法》,这也是一本点到为止、外行看得糊里糊涂的,觉得作者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品读起来却十分枯燥。不过既然买了就开始读了,一本书如果读出一两点有用的,那也是赚到了。

《怪诞心理学》是英国的理查德怀尔曼RichardWiseman的一本心理学书籍,RichardWiseman是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同时也是英国媒体最常引用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并不是很了解的我,当然也不清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不做赘述。从小到大,我只读过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叫做《教育心理学》,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一、扉页:谨以此书献给我挚爱的父亲和母亲

在整本书的第一页,赫然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挚爱的父亲和母亲,一段简单而又让人震撼的句子,外国人的率性和真诚流露到了生活的每一处,或许有人会把自己对父母的爱藏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却鲜有开口感谢父母的,但,为什么不呢?

二、心理暗示的力量

在书籍的第一章里,作者RichardWiseman对占星学、笔迹学等做了些许的阐述,正如前面所说的,我这个外行看得云里雾里,不过倒是有一点我非常赞同,就是占星学和笔迹学都是忽悠人的,文中提到了占星学和笔迹学对一个人的性格描述都只是泛泛而谈,就像在星座书里随便翻开任何一个星座的描述都能往自己身上套,并发出情不自禁的惊叹。正如当你肚子疼的时候,对比着胃肠癌的症状,也能对得上一点两点,甚至更多。

更有甚者,像星座书里一般都把白羊座、双子座、狮子座、天秤座、射手座、水瓶座定为正向星座,他们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于是这些星座的人就从心底里高人一等,也就对星座书的预测抱着肯定的态度。那些被定义成负向星座的人,则要大声地喊出No。这就是谄媚效应,谁都喜欢被拍马屁,就算拍在菊花深处上,那也爽了一回。

不过,这并不代表坑爹的占星学一无是处,他还是有用的。因为的确有一些人因为了解过占星学中星座和性格的关系,而在潜意识里去开发自己这方面的特质,双鱼座的人心想我是一个浪漫充满幻想的人,于是,成了意淫界的达人。

文章又例举了一个例子,每一个阿散蒂孩子在出生后都会被赋予一个教名,比如星期一出生的孩子的教名是Kwadwo,这些孩子都会比较安静和平和,而星期三出生的孩子的教名是Kwaku,这些孩子就会比较调皮捣蛋,最后,在法庭的记录中,Kwaku的出现频率远远大于Kwadwo。一个名字就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影响着人的一生。

看到这些,作为教师的我不禁想了很多事情。记得在我的一节课堂上,我也曾经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进行了解析。李晨杨,你的父母希望你能够像清晨的杨树一样着装成长、林琛,你名字里的琛字是瑰宝的意思,你的父母是多么期待你有一天能够发光虽然我没有鹦鹉史航那种咬文嚼字的能力,能把腿解释出退一步海阔天空来于是《神探亨特张》的票房,但是我相信,我这粗浅的解释也能让学生从内心里肯定自己,就像阿散蒂的那些孩子一样。

另外,我们教师是否也应该多多利用谄媚效应呢?或许谄媚效应在教育者的口中叫做赏识教育吧。多从正面表扬学生,甚至在奖励他们的礼物上写上祝福的话语。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都是很宝贵的,他们都是天才,而赏识教育则是不将他们的才能封印的法器。一个教师做到不封印天才就已经是名合格的教师了,完完全全不需要幻想去开启别人的天赋。

完了。

额外备注:

一、如何区别真话和谎言

那些迹象能够揭示谎言呢?由于在说谎的时候,你给出的信息悦动,就越有可能自找麻烦,所以说谎者的话一般没有说真话者那么多,而且提供的细节也相对比较少,这些可以从他的说话字数多少和措辞上面区分。

此外还有遗忘的问题,说真话者一般会很坦率地说出自己已经遗忘了,而说谎者则不会这么做,说谎者似乎都具备了超强的记忆力。

二、藏在笑容下的秘密

虚假的笑容被研究人员称作泛美式微笑,虚假的笑容只是通过颧大肌把嘴角往上拉起,而真实的笑容会同时牵动颧大肌和眼睛周围的眼轮匝肌,因此真心的笑容会在眼睛周围产生线条。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这周学的是《这才是心理学》,我好像有两个地方跟蔡叔的想法不大一致。

0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抚慰了一些脆弱的人真的不怎么重要,但如果对这个世界的真理没有一点儿较真的追求的话,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进步

我觉得有些极端,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用成长型思维来看,每个人都从脆弱逐渐变得坚强。抚慰一些脆弱的时刻,脆弱的人还是很重要的。人食五谷杂粮,必有七情六欲。不同的时段,人生不同的时段,情境不同。一个人是软弱还是坚强,不能一概而论。

心理学的用处也许正是在研究的时刻严谨,实践的时候文艺。如果按照蔡叔的的思维,可能人类社会需要重新洗牌,建立游戏规则。或者说菜蔬接触的是比较激烈社会规则。我的世界被我主动温顺了。

反思:为什么面对这句话我会跳脚?因为这本书之前,刚写了篇作业,回顾了这一年心理咨询对我的帮助。面对自己被归为脆弱者,戳到了自己的痛点

02、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每一个结论都经过了极其严格的检验,是需要完全公开,然后让全世界的科学家来验证你的结论?只要有一个人得出不相符的结果,都可以站出来驳倒你。

这里蔡叔用中医举了个例子,可能本质上蔡叔是否定中医,而我认同中医,所以这里我们的看法有不同之处。我承认科学是极其严格严谨的,但是不代表说在全世界的科学家来验证之后,只要有一个人得出不相符的都可以驳倒。

首先,不同环境算法不同,举个例子吧:

中国人觉得人人持有枪支是毁灭性的。那美国人怎么想?

开玩笑?!如果个人不能持有枪支,那如何保证自身的安全?

美国人会觉得人人持有枪支才是安全的,不能持有枪支才是毁灭性的。这个美国几乎全民认同的概念,在中国人眼里也是瞎扯淡,合法持有枪支?脑子坏掉了?

这两种想法其实都不能算错。中国和美国的国情背景不一样,思维模式也大相径庭,同一件事情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其次,关于中医的癌症偏方

也许有的中医偏方确实是伪科学,但不排除有正确的。确实,人类历史是不断向更高阶的科学文明进步,但因此就否认了之前的一切,认为以前的都是蛮荒闭塞毫无道理,是不是有失偏颇?或许某一张偏方,某一种理论,诞生于地球玛雅文明时期(或者某一人类遗漏的某一文明时期),也是经过了严格的科学实验,但它的存在有一个前提。只是现在的我们还发现不了这个前提。贸然就说那些是错的,是不是也是在贴标签?

所以伪科学这三个字,蔡叔可以再严谨一点。

啊,最能体现认知差异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医。

最不能在公开场合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医呀。

好在有很多我们的观点还是一致的,所以还是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的。

比如:概率误解

应用在学习上,很多父母都说上学有什么好,你看谁谁初中时候不上学,小学时候不上学,现在做老板啦,身家多少万多少亿啊

我的理解有两点:

1、有的父母确实因为认知问题,或者思维方式不同,认为学习无用。

2、另一些不是不知道学习的好,只不过他们是有自己的私心。他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下环境下,如果学习好,作为父母是需要付出太多太多。最好的教育在家庭。父母要言传身教,要付出太多的精力、金钱心血。要改正一些自己坚持了十几二十几年的习惯是相当痛苦的,所以也不排除有的父母。只是从自己的私心出发,从自己的私心出发,把那些特例当成逃避的理由,继续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已。作者:二毛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00字


在阅读《终结拖延症》之前,我看过《拖延心理学》,可能由于自己偏向于感性,我感觉《终结拖延症》一书偏于理性规则,阅读时间比我预计的要长。

最能减少拖延负罪感的,莫过于发现:拖延的不是我一个。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偏重理性的《终结拖延症》对我很好的进行了一次纠偏。

我非常赞同这本书对拖延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我以前回家总是躺到沙发上看报纸,结果就是经常一份报纸看了两三个小时,晚上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中间也会时时想到起来吧起来吧。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但如果回家后就坐到桌边看报,那么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也就有时间去干其它事情。

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也获益最多。由于阅读的兴趣,我有意无意间赞同人生贵适意耳的生活态度,所以对于不舒服的状态,第一反应就是要避开,对于不能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想放弃。骑手与马的比喻非常适合我――由于骑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据本能行事的马。我对各种东西的学习,依赖自己理解力不错,入门都比较容易,但到达某个平台阶段,要下一点死功夫时,我就会停步不前,以至于我良好的开端从来都是失败的前奏曲。最后对学习形成抵触,对任何学习计划都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锻炼情绪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钟和计划完成及时鼓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总算写出来了,虽然比预计的长,但动笔时倒是确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对自己感到满意。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300字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800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平。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800字


《学与教的心理学》是教师教育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内容主要从教师与心理、学习心理以及教学心理三大部分展开,反映国内外学与教心理学研究的新成就,尤其注意反映认知心理学对人类认知过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从而使新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在书的第三章提及到认知的差异性。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个别差异。所有有关认知差异对学习影响的研究都启示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改革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会出现不同的成效,有的学生在获得信息时会很快,而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可能会慢一些,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差异性,因材施教,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我们现在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习惯了将学生按年龄去分班教学,不管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如何都在一个班上,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利于管理。而学生在一起学习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没有攀比的心理。但是其缺点也暴露了,就是不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的知识教师还在重复教学,而有的学生学习比较慢,还没有掌握到教学目标。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个别化教学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在19世纪末有人提倡分班教学,其优点在于一个班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认知差距,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但这种教学形式也有一定的缺点,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斯托达德提出双重进度的方案一部分教程采用一字分组的年级制,而其余的教程采用同质分组的不分级制,力图使两种教不同教学组织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卢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所谓的掌握学习就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达到掌握程度的教学方式。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叶润清)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平,总有人觉得不公平,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平,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平(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处有风险,请勿模仿)

母亲大人发话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感觉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宝下手有所保留呢?仅仅是怕我说,还是面对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