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从零开始学写作》读书笔记2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弘丹《从零开始学写作》读书笔记20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弘丹《从零开始学写作》读书笔记2000字:
《从零开始学写作:个人增值的有效方法》作者弘丹,畅销书《时间的格局》作者,青橙学院创始人,简书签约作者,领英专栏作者,独立书评人,创意写作践行者,“21天爱上写作训练营”创始人,带领2000多人从零开始学写作,立志做一名终生写作者。
随着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加入自媒体写作浪潮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进入了“写作时代”,在“写作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作不是作家的专属,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弘丹在《从零开始学写作》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故事和心得,对写作的心理层面、创作方法、日常积累、写作工具以及时间和精力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可操作性强,帮助新手克服写作障碍,并且附有众多的案例。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非常有指导意义。
一、明确写作目的
(一)为什么要写作
写作能记录生活,对抗时间的流逝和遗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清负面情绪,倒逼输入和思考,提升表达及沟通能力,建立个人品牌,实现出书的梦想,实现经济独立,并且能够通过写作影响他人。
(二)写作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坚持写作能够提升思考能力,提升个人品牌,提升收入,是个人增值的有效方法。
在“写作时代”,写作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如果你在专业领域有所积累,并且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同时愿意用文字分享自己的专长,出书并非遥不可及,畅销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采铜、《颠覆平庸:如何成为领先的少数人》作者彭小六都是这样的例子。
(三)克服写作的障碍
人们无法坚持写作,通常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自信心不足;
2.把写作仅仅局限在文字领域;
3.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
4.无话可说,无物可写;
5.遇到瓶颈期,感觉自己原地打转,文章没有进步。
其实把写作当作一项练习看待就好。就像跑步,每天持续地跑下去,是为了跑步本身带来的愉悦,而不是为了参加马拉松比赛。写作本身就是写作最大的收获,应享受每一个写作的过程。
二、根据类型创作
写作通常分为自由写作和公开写作。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是释放生命的能量,找回生命热情的一种写作方式。它能挖掘写作者潜力,是创意写作课堂常用的写作练习法。自由写作,可以让初学者克服对写作的恐惧,丢掉写作的条条框框,放飞心灵,写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遵循以下规则,可以更畅快地自由写作:
1.不停地写,快速地写,不要停下来思考;
2.不要删改,继续往前写;
3.忽视错别字、标点符号和文法,集中注意力在写作上;
4.无需思考文章是否符合逻辑;
5.释放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二)公开写作
公开写作,是建立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传达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的一种写作方式。
我们往往认为写作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其实它更是一种沟通方式,两者的区别就是“沟通”比“表达”多了“反馈”的互动环节。
自媒体写作正是典型的公开写作,弘丹在《从零开始学写作》中为我们介绍了自媒体创作十法:
1.把生活中的小事写成故事。
2.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道理。
3.找共性,把不同的事情串联起来。
4.干货法,重点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
5.提问并回答的写作方式。
6.时评法,根据热点事件,结合自己的故事,阐述自己的解读和评论。
7.访谈法,自己的故事和经历素材有限,也可以访谈身边的人。
8.浓缩萃取法,将自己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演讲整理成笔记,触发感想再萃取精华。
9.“深夜十则”法,可以将灵感或生活感想写成“深夜十则”这样的小短文。
10.吐槽法,吐槽能引发有类似经历的人一起讨论和互动。
(三)给你的文章取一个好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能筛选读者,传达完整的信息,引导读者阅读正文,争夺用户宝贵的注意力,作用不可小觑。
取标题的四大原则:价值感、实用性、独特性、紧迫感。
取一个有吸引力的标题,可以参考的方法:
1.在标题中提出疑问,例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2.引发读者共鸣:《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给情绪》。
3.引发好奇心:《一张图告诉你营销会议失败的各种可能》。
4.引发强烈的情绪:《不会写作的你,正在失去职场竞争力》。
5.标题带有数字:《99%的人都不知道word还能这样用》。
6.热点词汇吸睛:《战狼是吴京的前半生,为什么越努力越憋屈》。
7.盘点推荐:《2018亚马逊年度10大好书》。
8.名人效应:《徐静蕾:获得通透的大女人做派》。
9.给读者提供价值:《年度大课免费分享》。
10.用有画面感的或者对话题的修辞手法:《原来婚姻,就是我们背对背玩手机》。
三、保障文章质量
(一)提升写作能力
1.保持高质量的输入。输入既要保证数量上的,也要保证质量上的,可以通过提高阅读量,以及收集生活素材实现。
2.提升思考深度。真正的写作在于思考,而不是写字本身,可以使用A4纸头脑风暴法提升思考力,黄金思维圈(what,how,why)提升思考深度,熟练使用假设性思考。
3.精进写作技能。写作也是一种技能,需要刻意练习才能熟能生巧。
(二)学会收集素材
1.提高素材收集效率的底层心态。保持开放的心态,收集素材时让自己有意识地关注重点信息,用写一本书的方式来收集素材。
2.随时记录灵感,提升观察力和感受力。
3.实地调研,真实体验。
(三)擅于修改文章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的修改需要将写作和修改区分开来,可以从读者的角度来修改,但是务必坚定自己的写作原则。
修改文章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主题是否明确。
2.素材是否恰当,是否符合主题。
3.文章逻辑是否清晰通顺。
4.边读边改,润色语言,消除语病。
5.检查标题是否足够吸引人。
弘丹在《从零开始学写作》中,介绍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和实操步骤,全面阐述了写作的各个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内容非常翔实。只要你怀有对写作的热情,带着精进写作技能的渴望,坚持做下去,就能得到写作带来的力量,走向通往精神的自由之路,在“写作时代”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和影评。作者:聂梓吟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小说写作教程》读书笔记2000字
《小说写作教程》读书笔记2000字:
读者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的现象,被人们称为“身份认同”,也可以被称为移情、同情、同感,但在创作技法方面的专用术语就是“身份认同”(identification),它是整个游戏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身份认同解释了读者为什么要读故事,以及作者为什么要写故事的两大问题。——摘自《小说写作教程》第二章创作理论
网文界从很久之前就存在一个叫“代入感”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是否真的能指导我们创作,有一段时间吵得莫衷一是。
其实关于“代入感”,鹿鼎记中有一段对康熙的细腻描写,说的就很透彻:
康熙学武功之后,跃跃欲试。一直想干几件危险之事,但身为皇帝,毕竟不便涉险,派韦小宝去干,就拿他当作自已替身,就算这件事由侍卫去办可能更好,他也宁可差韦小宝去。他想小别子年纪和我相若,武功不及我,聪明不及我,他办得成,我自然也办得成,差他去办,和自己亲手去干,也已差不了多少,虽然不能亲历其境,但也可想象得之。(引自《鹿鼎记》第十三回翻覆两家天假手兴衰一劫局更新)
书中康熙的这种心态,其实就是网文读者的普遍心态。看到韩立捡宝后咸鱼翻身,就会想,如果我也有那小瓶子,也能走上人生巅峰。只不过书中的康熙有选择剧本、安排主角给自己实体演出的权利和本钱,对着书页或屏幕臆想的读者大部分时候都没办法影响作者。然而形式虽异,本质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旁观别人的经历,让自己获得原本不会在生活中获得的情感。
所以我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作者的意思:不能让读者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和关联的故事,不是好故事。读者来读故事就是在追求情感方面的共鸣与关联,从而获得新的人生体验。为了更好的服务读者,作者应设法营造更好的“身份认同”或者说“认同感”。
然而分析了半天,似乎还是没有解决最初的问题:“认同感”与“代入感”有何异同?
初步的思考结果是:尽管作者有“我们变得越来越像是故事里的人物”这样的表述。但他同时又在稍早前举了《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例子。而网文常说的“代入感”,显然无法适用于这样以及类似的气氛压抑的作品,所以这之间必然也是有差异的。
首先想一想,“认同感”未必是一对一的。一位读者在阅读一部好作品时,完全可以对多个人物都产生认同感。这个认同感并不是狭义到将读者自己代入每一个角色中去体验,而是对于书中的——且多数是虚构的人物——认同其观念和目标、共鸣其感触、喜悦其成功、惋惜其挫折。
读者并不是非得幻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想一想传统英雄史观的评话中,那些听众也可以说是广义上的读者了,他们会把自己代入某个具体的英雄?还是将其视为偶像?
似乎这里面有个规律:越是心智低下、幼稚的受众,越爱在听过戏/评书之后玩角色扮演游戏;而心智越高的,即使将评话夸张化的演绎信以为真,读书笔记也只会套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比如《风波》中说“保驾的是张大帅……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赵七爷,固然可笑,但总好过阿Q。看那阿Q时不时便“我手持钢鞭将你打”,显然是将戏中角色上了自己的身。
具体举例或有不妥,我思考的结论便是:观众再怎么投入,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容易成为看客,也会为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却不大可能产生“我就是龙傲天、此宝盒该为我所有、此人合该为我小弟”的感觉。
注:随着学习和思考的深入,我的观点在此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如果这一篇不贴出来,后面的笔记中很多内容会显得没头没尾。所以在反复斟酌之后还是把它作为单独一篇贴出来,明天再继续更新后面的笔记。
在我启用订阅号之前,在笔记本上书写了5篇读书笔记,这是第2篇。等到把这些存货都搬运到电脑上再发到订阅号上之后,我就要现写现发了。
学习和思考,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否定“过去的我”的过程。把这篇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我否定的笔记搬运上来,既算是对“过去的我”的尊重,也算是给大家提前打个预防针:
以后我很可能还会有新文否定旧文、未来的我否定过去的我的情况。因为以后会是现写现发,就无法像这次这样提前预告“我的观点后面会变化”了。但这种否定是好事,因为这种对“过去的我”的否定印证了我的成长。
也希望每一位阅读我思考成果的朋友,都能与我交流乃至于指正、争辩。我当然希望获得读者的认同,希望获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印证我的观点。但我更需要不同的思想来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这是对我的锤炼。
谢谢大家看我啰嗦。另外预告一下,“自我控制”系列的第二篇《自我控制的难点有哪些?》正在撰写,给自己定的日程是在6月8日写完发表。作者:王秉宣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2000字
在每个读书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的梦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好能遗世而独立。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个梦想已是越来越不可能了。不仅不可能离群索居,我们面对纷繁世界扑面而来的信息和变化万千的环境,常常会深陷困惑,我到底应该如何思考问题,我应该如何去做。如果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不妨后退一步,看看现在的我们,“为什么会照我们想的那样去想”,“为什么会照我们做的那样去做呢”。
这本书的作者Jon 对于“长大后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而不同。非洲酋长家的孩子也许是做个好的酋长,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更大概率去考虑如何运营企业,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是在思考“如何找个好工作”。
而个人需要功能包括家庭成员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历史上,存在过通过多生孩子来提高家庭生产力,从而得到更多的生活用品。而现代,家庭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基础需要,并且生孩子在时间和金钱上的花费,越来越高昂,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越来越低。
像我们父母一辈的,很少将家庭事务如带孩子、清洁卫生、收拾屋子外包,家庭甚至通过像一起聚餐、一起打扫卫生来实现家庭情感的沟通。而后现代社会,由于工作日益影响家庭生活的投入,我们不得不面临很多的问题: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因此,我们看到组织家庭的方式都在发生剧变,而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
教育更是影响我们的机会和选择。作者作为一个大学教授,直言不讳的指出:教育能力可以克制资源获取上的差异,同时也掩盖了我们丧失机会的程度,并由此帮助维持了现状。简单的说,从小沉浸在大学教授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认知策略中的概率论。
3、我们有改变文化和结构的责任。
作者认为,社会学要求我们放眼全世界的同时,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动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主张用实践智慧的视角,从社会方面去阐释价值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旦我们对差异性的后果,不平等的模式和原则与实践有所了解,我们有责任有所作为。
我们可以用社会学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和我们身处的世界展开对话,求同存异,看到我们的盲点。虽然在这里包含了很多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例如由物资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分配而形成的社会阶级将影响我们的行动、机会和选择。但是,拒不承认生活的污点,就是一种掩耳盗铃,将我们的社会现实隐藏在虚伪的共性之下。
读书笔记:理解孩子从画画开始
读书笔记:理解孩子从画画开始
最近我们家萌宝有事没事开始自己练着涂鸦了,虽然经常画出来的画面都是线条和团状的,但是她会很认真的告诉我哪个是“鲸鱼”,哪个是“雨伞”什么的,还会描述一小个片段的故事给我听,我就会觉得好神奇。所以当我看到这本《理解孩子从画画开始》的时候,就如获至宝,感觉我如果不用她说,也能理解她要说什么,她会不会觉得我这个老妈真好,真懂她,脑补她拥抱我的画面,哈哈,内心万分窃喜。于是带着这种欣喜的想法从头到尾看完,才发现看完了以后,没有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却隐约有一种不忍的伤痛,可能跟作者是儿童绘画心理学家的身份有关,她接触的大量的孩子都是有过创伤的,所以里面的案例就会有不少的伤痛故事在里面,但是还是想分享给大家,希望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周围,看到孩子的画作里都是很少伤痛,积极成长的。
作者诺拉?罗德里格兹是欧洲知名儿童绘画心理学专家,她在书中据说是用了76个真实案例(具体我没数)帮我们从画作的各个角度分析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对外界交流的态度。主要描述的是2-12岁(书面宣传上说是2-14岁的,我自己感觉就是2-12岁的居多)的孩子,从各个年龄的角度,从画面的整体性到局部细节的观察,去发现一个孩子的内在故事,还是很值得2-12岁,有兴趣的家长阅读去了解的。
对孩子而言,他们画出的符号代表着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是一种他们对自己身体和外界环境的探索过程。作者从画人物画的角度,按孩子成长的年龄表述了各个阶段的基本作画特点,如下:
一岁半至两岁的孩子:
当孩子第一次拿起画笔,能在纸上画出线条时,他们往往一下子就能把纸涂的乱七八糟。他们尝试着画线条,但却无法控制,甚至都没有看着纸和笔,纯粹是因为挥舞着笔的动作能给他们带来欢喜。(这些场景各位宝妈是不是都似曾相识,捂嘴笑)。但是,如果孩子画出来的线条有力度,有基本的形状,还表达了一点点情绪,这样的画便具有了观察的意义。
两岁至两岁半的孩子:
两岁左右,孩子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改变,开始形成个性的某些方面,并在涂鸦中有所表达。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弧线,努力地一步步结合人体的身体部位,最终画出整个人体的形状。这正是孩子无法压抑自己探索外部世界渴望的表现。
两岁半至三岁的孩子:
从比两岁大一些开始,孩子能够用圆圈来代替人的脑袋,能用几条线画出人体的轮廓和四肢,这样他们就能把自己画出来,也能画其他人的样子;而给画取的名字,无非就是“宝贝”“爸爸”“妈妈”,或是对其他人的称呼。
三岁的孩子:
到了三岁,孩子经历了更多的变化,身体也有了发育,获得了更多技巧和能力,受到了不同大人对自己的不同对待。他们的好奇心、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欲望渐渐被唤醒。(前面说的我女儿的绘画经历正好就是这个阶段的,发展还算良好,嘿嘿~)
从出生起,孩子对自身身体形象的认识就在不断发展,直到用画笔创造出这个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讲,绘画就是孩子认识身体构造和外界关系的反映,就是他作为一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成长历程的体现。他们画涂鸦、注意控制笔画,学会为画出的东西取名字,另外也能够画诸如车子、山峰或太阳等其他事物。当然,大人可能并不认为他们的这些涂鸦就是车子、山峰或太阳。(就像我女儿告诉我事鲸鱼、是雨伞、是什么小姑娘的时候,我也是要想象半天,哈哈)
四岁的孩子:
一些情况下,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心有恐惧和对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存有疑问,所以这时的童年是充满戏剧性的。孩子不断地在自我世界和与家人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平衡,并尽可能地使这种平衡稳定和长久。绘画作品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参考,如谁是孩子最依赖的人,他们的家庭问题是什么,他们最为哪些家人担忧,等等。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得知或找到孩子心中存在冲突的地方:当孩子生气时,内心充满怒火,下笔时会很用力;当孩子感到丧失希望时,某些部分的笔画就会轻弱很多;尤其当他们感到孤独时,通常会在纸面靠左的边缘位置画上一个小小的人物,或者画着看起来像是要摔倒了的倾斜人物。如此种种。
五岁至七岁的孩子:
这个成长阶段,也被叫做“高能阶段”,是孩子积极运用前几个阶段已积累的能力和本领的时期。他们渴望凭借一己之力,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展现出自己能与兄弟姐妹相抗衡,甚至与父亲相抗衡的竞争力。正是通过竞争力的较量,孩子越来越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潜能,可以越来越准确地判断自己能否掌控人生路上遇到的事物。也就是说,这是孩子不断实现准确自我评估的阶段。(自我评估阶段原来这么早啊!惊叹~)
七岁以后的孩子:
七岁以后,孩子对自己的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朋友的关系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也知道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这一点,我们能从画中人物周围的点缀看出来。例如,这时的孩子会画不同样子的头发,来对人物的性别加以区分,还能通过很多装饰和细节,展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地方。
以上就是孩子慢慢长大的人物画,但是从整个画像的主要分布区域方面我们又能解读到什么呢?
这张图被划分为四个部分:页面中间这条垂直线代表着现在。也就是说,所有画在居中区域的事物象征着孩子对周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认知。所以当我们拿到一幅儿童画作时,先不用看画面内容,而是先假想出一条正中的线把整幅图分成两部分。左边表示过去,但左上方与左下方有所区别;右边表示将来,但右上方与右下方同样有所不同。这样,每个区域就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当然,所有的分析都要以孩子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如果一个孩子过去经历过一些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在纸面中心画一个庞然大物。
然后在画纸的某个特定区域的一般含义是什么样的呢?一般情况下,
集中在右上方,代表孩子信心满满;
集中在左上方,孩子可能心存焦虑;
集中在右下方,代表孩子想要独立;
集中在左下方,孩子可能缺乏信任;
集中在中央,情况较复杂。
作者为此举了个例子,
阿历克斯,九岁。他在家受到父母过分的宠爱,有交友困难。他的父母、老师及其他照顾他的人应当帮助他扩展交际关系。画纸的下方是情感区域,而这里画中只有一片空白,透露出阿历克斯的情感是封闭的,这也正反映在阿历克斯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
另外,我们也能从其他元素的结构上,分析他的性格。比如,画中他着重画的是这只小鸟,鸟儿飞往的方向很明显;而画太阳和大树树冠的力道相对较弱。
在儿童绘画里,树冠与孩子大脑的功能,如理解、思考、想象等的发育有关。如果树冠十分薄弱,表明孩子的大脑仍处于混沌状态,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性强。占据右上角的是太阳,代表的是前往未来的脚步,力道较轻暗示着他对未来感到迷茫。
书中具体的内容还很多,我就大致介绍下这些整体的部分,比如“人物画的独白”啊,具体介绍还是很细致的。
然后还有全家福的部分,以及最后的自由绘画部分,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买来看看,对帮助我们了解孩子还是不错的。
图画是孩子最沉默的表达,画面里蕴藏着孩子最丰富的心理倾诉,所以赶紧放下无力的说教,拿起孩子的画作细细品味吧。作者:韦君
《金融学》读书笔记
所谓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状态,是凡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自从私有制诞生以来,就必然存在资金紧缺和资金宽余的对立面。金融学研究的就是资金在这两者之间流动的规律,以及如何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实现流通。
从动物世界到原始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作者详细地解释了所有权的由来。所有权的明确界定带来了市场交易,这种交易由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到多方认可的扩大交换再到形成共同认可的等价物,货币由此诞生。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实物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实物货币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相等,就像黄金一样。代用货币以黄金为基础,代替黄金发挥货币职能,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兑换成黄金,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大大增加而黄金数量有限引起的。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黄金越发地不足,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以信用为基础,就像现如今国家发行的纸币一样。
商业银行,其本质是充当资金宽余者和资金缺乏者之间的桥梁。人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予以一定的利息;然后银行又把用户存款的一部分放贷给资金缺乏者,收取一定的利息,此间的利息差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当然,现代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涉足基金、证券等金融市场,以谋求更高的收益,同时伴随的必然是更高的风险。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由国家立法赋予它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强制性要求其他商业银行上交一定比例的存款储备金,以保证存款用户的可兑换性。
为保证资金的效率和安全性,对应的诞生了金融监管,比如像中国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就是分别监管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国家监督机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容易出现阻碍资金流通的现象,就像各国的金融抑制政策。有些时候为了确保经济的安全,必须进行金融抑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如何实现金融自由化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书中还涉及到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比如货币的时间价值、外汇与汇率、金融工具、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投资银行、保险市场等等,这些概念是如此之多,我再一次感受到人类创造的知识的浩如烟海。我也无法一次性的把他们总结出来,他们不知道钻进我脑海里哪一个角落,或许等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动跑出来。对金融学的初探让我打开了一扇从前一直被我忽略的门,我决意进去一探究竟。
相信《弘丹《从零开始学写作》读书笔记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