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国经济史》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新美国经济史》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新美国经济史》读后感
《新美国经济史》读后感第2页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读后感)
1776年斯密《国富论》意味着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开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已经绵延了几千年,从人类起源开始到近代,大概因为一切都与经济有关系,经济和历史总是紧密相连,感觉又学了一次历史一样。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提到的经典著作,当然是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他坚定地认为,“今日世界人类已觉醒,各国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佩服他人的”。仔细分析这句话,再去通读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想来这本重要的著作,从一开始就把思考的疆域限定在中国经济这个自闭的系统里。事实上钱穆先生也说过了,“历史可分为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经济史属专门史,如欲学习中国经济史,最好先能了解经济与历史之知识。”我国是农业大国,书里对所有朝代经济的讲述,毫无例外都着重于农业。回到最开始的疑问,中国的经济路在何方?个人认为,既需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找制度、道德、文化的营养,又需充分利用西方国家已充分证明的市场活力。重建生态文明、道德文明、文化文明,过去的30年我们以经济发展为重,但并不是否定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神文明,我们遗落的“仁义礼智信”需捡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遗落的“孔孟老庄”需重修,传承华夏文明,我们破坏的环境需重建,还我大好山河。历史是人们寻求正义与真理的过程,显然很难用“好坏”来简单评判。中国共产党的90年风雨历程,正是这样一场不断寻求正义与真理的长征。祖辈们所经历过的每个重大土地、税收、所有制改革与创新,其实都决定了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中国正在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而此前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实施一带一路,投资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证汇率的稳定,高效地配置我们的资本和技术,为国民换来更多的资源和福利。最后我们希望能建立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国际信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正在稳步发展,在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今天,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跃出深潭的东方巨龙也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3700字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3700字
改革开放至今,是中国经济崛起的30年,也是道德、文化和制度文明被遗落的30年。或许正如卢卡斯所说: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作为五千年的东方文明古国,我们希望的是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不仅是30年GDp的昙花一现,试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私有制以及私有制基础上独立、平等、民主的西方思想成就了资本主义经济文明的可持续,而中国是否也要效仿西方国家呢?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和制度中是否有另一番解释呢?
《中国经济史》这本书探讨了历代的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及漕运)、货币制度、税收政策。在阅读过程中,我偶有感触,对历代王朝兴衰背后的原因也不断有新的理解。
西周及以前逐渐盛行的井田制度是中国史料记载最早的土地制度,土地属于封建领主所有,庶民被强迫为其劳动,若庶民资不抵债则有沦为奴隶的可能,这与西方庄园的农奴制度十分接近。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称霸,周朝天子名存实亡,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周朝的诸侯分封制度。各诸侯封膏腴之地,即山鼓铸(炼铁),临海煮盐,经济实力远超洛阳周室,却不问周室天子死活,甚至倒戈相向。
战国时期,东方齐国和南方楚国战乱较少,经济日益发达;韩赵魏等中原诸侯国多面受敌日渐微弱,西方秦国地处偏僻之地,因而战国初期天下皆弱秦。然而穷则思变,秦孝公时,商鞅废除井田,实行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解放了庶民,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行郡县制代替诸侯分封制,将权利集中至中央,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经济政治基础。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流派极盛,对后续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孔孟儒家文化、老庄道家思想及韩非子法家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后续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继续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使得权利集中于中央,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之气象,彻底避免了周朝诸侯割据的再次出现,这是制度的极大变革,后续历朝无不效仿郡县制。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土地私有制度,因而土地买卖兼并逐渐旺盛,富者成为大地主,原始资本开始积累,贫者沦为佃户,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秦始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极大促进了工商的发展,秦代的冶铁、冶铜、治漆、纺织、造船和建筑业均有一定的发展。秦朝历代多守匈奴骚扰,匈奴游牧,上马为兵,下马为民,来去自如,秦朝定居,盆盆罐罐,机动性不足,因而从成本角度看,秦朝历代修筑长城是一笔不错的经济账,但修筑长城,耗资巨大,只能加重苛捐杂税,加倍劳役,农民苦不堪言。始皇卒后,赵高弄权,人民积怨更深,戍卒一呼,响应者众,秦遂灭亡。整体来说,秦朝治国的思想更接近法家思想,但用之过急。
楚汉争霸,刘邦建立西汉,称高祖,但留下的是一个山河破碎、百废待兴的国家,因而汉高祖、文帝、景帝三代皆修养生息、轻赋薄役,此三位统治者遵循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文景之治国力逐渐强盛。汉朝土地制度沿袭秦朝,汉武帝统一货币造五铢钱,为后续历朝所使用。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但汉武帝刘彻仅仅是十分欣赏董仲舒的尊儒思想,治国方略真正执行的绝对是法家之道,汉武帝一生致力于抗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开拓丝绸之路,其最初始目的皆为联合西域大月氏等国抗击匈奴,最终汉朝军队将匈奴驱赶至漠北,但国力消耗巨大,为筹措军费开支,汉武帝加重盐铁等商业税,首开卖官鬻爵之先驱,可以说汉朝三代修养生息的储蓄在汉武帝时已所剩无几。汉武帝末年驱逐西北戎狄时,为节省开支,创出军屯战法,该战法是三国曹魏时期屯田的雏形。汉武帝富时挥霍,贫时收敛,在抗击匈奴方面过于执着,欠缺经济成本考虑。
汉哀帝时,王莽为大司马,王莽是一位极为复古的思想家,秦皇汉武所执行的土地私有带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贫富的不均,王莽更强调后者。因而王莽代汉后,行均田废奴婢,大兴诗书礼仪乐,其治国方略接近孔孟老庄思想。王莽废除五铢钱,改用极其复杂的币种,严重扰乱的民间货物的流通。整体来看,王莽的政策有利有弊,但其推行过急,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光武兄弟起兵,新朝灭亡。新朝的灭亡告诉我们,依法治国不可少。
东汉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恢复土地私有制,但沿袭了新朝的废奴婢政策,深得民心,期间农业、煮盐业、冶铁业、手工纺织业、畜牧业、水利设施建设、造船制车、陶瓷业、酿酒业、制糖业、林业等皆有重大发展,但东汉末年的君主,大都卖官鬻爵,官僚地主贪奢极欲,腐败至极,军权渐渐集中三公九卿之列。如果说东周列国是诸侯割据,那么东汉末年分三国,则是权臣割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首先屯田统一北方,孙吴屯田,富国强兵,蜀汉自恃天府之国,屯田起步成果甚微。后续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皆大兴屯田政策。赋役方面,东晋苛捐杂税多,南朝宋武文两帝轻赋役,南齐高武两帝政绩尚佳,梁武帝修养生息,南朝各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兵力发展较北朝落后。北魏实行均田制度,似新朝王莽,其推行力度合宜,既得民心,又于政府、豪强皆有利,取消了贵族与庶民的不平等,北齐北周均实行此制。西魏之府兵制度,使得胡人与汉族之间的隔阂取消。最终北周统一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北魏时已有低硅灰口铁;炼丹的兴起丰富了烧瓷的釉与胎原料配制技术;蜀锦闻名全国,西晋藤纸、苔纸、竹纸产生且普及;南齐祖冲之发明千里船、水碓磨、指南车,计算圆周率改造铜机;刘徽著有《九章算术》,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这些都是专业化、产业化改良生产技术的案例。不得不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东汉明帝时,藏传佛教进入中原,对孔孟老庄文化形成冲击,盛极一时。 当时全国各地大建寺院、佛像,拥有土地园林,有丰富的粮果收获和僧户缴纳的谷物作为经济基础,产业极大且具有规模效应,寺院资本开始积累,僧尼甚至发放高 利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寺院经济之盛。另外,统治阶级也推崇佛教,朱明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都是此时建成。
北周大将杨坚灭南陈建立隋朝,并无大量用兵,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产业都延续至隋朝,隋朝开国即拥有众多人口、诸多产业,隋朝无粮患,但分布不均,因而 建运河开漕运以便快速运粮,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义仓,以备灾年。隋炀帝时基建工程耗资巨大,挖凿运河,修筑长城,徭役频繁至,再加上隋炀帝三征高丽,致民生 凋敝。
唐国公李渊,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轻赋薄役,创立的租庸调制为民制产之德政,允许民间冶铁、煮盐;唐太宗君臣同心,共创贞观盛世,唐玄宗时兴修水利重视漕 运。整个唐朝期间,农业、手工业都极大的繁荣,海陆商业贸易极盛,胡商云集长安扬州,玄奘出使西域,日本、朝鲜、波斯各国皆有邦交,亦有西方传教士来大唐 中土传教。如今的美国之所以有唐人街、唐服也应与此相关。(读后感)
《中国经济史》这 本书对唐代及以前的经济介绍较为详细,涉及宋元明清经济的篇幅十分短,其中原因不详,有人说是钱穆老先生授课前面讲的太详细,后面课时不够所致。但据史可 知,北宋、南宋经济及其发达,锻造技术、四大发明、织布机、银行都已初现,甚至出现了交子这种信用货币,资本主义萌芽初现,早于西方国家1000多 年,但被金元铁蹄一扫而光。崖山战役,陆秀夫抱南宋后主投崖自尽,经济就此断层,谓之崖山之后无中国。元朝抑汉,且腐败,明朝代之,明朝经济逐渐恢 复,且有郑和下西洋之举。满清入关,明崇祯帝自缢身亡,清朝历代皇帝对内抑制汉族,最明显的例子是曾国藩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自动解散湘军告老还乡, 曾国藩熟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才能急流勇退。清朝也采取愚民政策和文字狱进行管制,对外禁海闭关锁国这些都极大地阻碍的经济的发 展。
《中国经济史》对1912年之后清朝灭亡的后事并无介绍,但我们可以借故鉴今了,此处仅列举几例,清朝灭亡之后,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军阀割据与东周诸侯割据、东汉末年权臣割据是否有相似之处?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政策是否是通过农民拥有土地才壮大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的《土地法》是否加强了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国民党军队有美国的援助却战败是否跟腐败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新疆建设兵团、东北建设兵团是否与三国时期的屯田政策类似?这些或许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
回到最开始的疑问,中国的经济路在何方?个人认为,既需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找制度、道德、文化的营养,又需充分利用西方国家已充分证明的市场活力。重建生态文明、道德文明、文化文明,过去的30年我们以经济发展为重,但并不是否定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神文明,我们遗落的仁义礼智信需捡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遗落的孔孟老庄需重修,传承华夏文明,我们破坏的环境需重建,还我大好山河。
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谁,只是暂时的低头30年解决衣食住行,积累了一些外汇,而今我们拿着这些外汇,实施一带一路,投资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证汇率的稳定,不要重蹈日本失去的十年覆辙。其次我们希望能高效地配置我们的资本和技术,为国民换来更多的资源和福利。最后我们希望能建立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国际信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汇总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汇总”,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篇1】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
写这些内容的缘由,其实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上初中时第一次了解二战,那时候心底就萌发了小小的疑问,同是二战参与国,同样牺牲了大批劳动力,同样是一片废墟(日本东京经过大轰炸几乎被夷为平地,地方县市破败,广岛长崎也成为不毛之地),中国也仅仅只比日本晚结束战争4年,为什么崛起的时间相差会如此悬殊,仅仅是历史书上讲的朝鲜战争,美国扶持的原因吗?那同样受美国扶持的英、法包括战后也曾迅速发展的德国,为什么都没达到日本的速度与高度?
转眼10几年过去,2018年中美贸易战,勾起了大家对1985年日美广场协议的回忆,而目前国内高涨的房价,也不禁让人们联想到9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那场“房地产泡沫”,我也回想起年少时压在心底疑问,想探究下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中国又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偶然间接触到了《战后日本经济史》这本书,让我大感震惊,没想到其实中国跟日本竟然有这么多相似之处!从18年8月到现在,断断续续4个月时间里,把这本书读了2遍,也参考了很多其他资料文献,在2019年的第一天,开始写一点在读书中我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首先介绍下这本书的作者——野口悠纪雄,1940年生于东京,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次年进入大藏省(相当于中国的财政部+银保监会+税务总局)工作,并于1972年取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历任一桥大学、东京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4月至今,任职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财经研究所。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日本经济论,可以说他经历甚至参与了日本从一片废墟中崛起,到二十几年高速发展成就日本奇迹的辉煌,再到90年代开始的失落二十年。而关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停滞的内在逻辑,野口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原点不是二战结束的1945年,而要追溯到更早的1940年,而这个被他称之为“1940体制”的历史观,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日本这个国家,也逐步解开了少年时的疑惑。
什么是1940体制呢?1940体制是指1940年前后,日本的“改革派官僚”,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在国会推到通过了《国家总动员法》,建立起了日本战时的经济体制,国家统筹,建设日本式社会主义经济,将全国资源同于战争,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只是日本实行了国家统制,在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取得了政权,就连美国罗斯福的新政派也推出了一系列政府主导的政策。另外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的是,改革派官僚是参与“伪满洲国”国家管理的一群官僚,其核心人物岸信介,在战后还曾担任日本首相,其弟弟佐藤荣作,一共担任了3届首相,奉行仇视中国的外交政策;而其外孙则是目前日本首相安培晋三。
下面,通过表格列一些1940前后即日本战争开始前与开始后政策的区别,或许你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过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战争开始后日本已经开始逐步实行以“国家统筹”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也就是野口所说的1940体制,而在他看来正式这一体制在二战后的延续,造就了日本战后的高速发展。而仔细回想下这一体制的一些内容,跟我国的一些制度颇为相似,那么我国的发展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日本经验呢?接下来会通过对日本经济各个发展阶段,来不断找寻中日经济发展之路的异同,希望可以以史为鉴,对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有所启发。相关: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800字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篇2】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
今年的第二本书,说真的今年的阅读速度不及往年,主要是今年琐碎的事情太多了,年初一月份和圆儿开始写“九说”,当时有着无限遐想,现在也落于现实了。之后一季度中国股市仿佛打了“鸡血”,本职工作开始繁忙,更新也是进入疲态期,本来这本书(《战后日本经济史》)的阅读是为了和圆九说的日本板块同步的,然后你们也知道,日本板块夭折了。
说真的这书看的真的是既生动又有趣,只是由于时间限制,440页的书我看了俩月,令自己汗颜。本身从业嘛,这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部分,作者野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战时到战后的日本经济脉络,说真的,他所描述的“日本1940年体制”和我们的“特色SHZY”还是非常相似的,其中关于民族性的描述其实也非常相似,例如石油危机阶段,日本的员工会选择与企业共进退,以及对于“组织”的依赖会演变为“臃肿的”类国有体制。
甚至我们看到,在“有形的手”所主导的工业化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GDP奇迹并不是我们独一份,日本所经历的阶段也同样是“人间奇迹”。所以开眼看世界一直是我们圆九说所推崇的,因为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国来看待问题其实有些闭门造车,什么样的体制在什么样的经济阶段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我们一边说我们长久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侧面来看,其实是短视了,我们走的路,其实别人都走过,只是有些走通了,有些没有走通。
这本书中关于日本逝去的20年的描写是与我过去对于日本经济的理解有偏差的,我大多数的经验都集中在广场协议后日本被金融定向爆破了,但是野口似乎并不这么觉得,他的观点更加宏观也符合实际,并不是像国内的带着些许侠客气质的观点,认为都是阴谋。日本人自己去讲这段历史的时候的视角可以如此客观和清晰,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毕竟民族的“迫害妄想症”是一个普遍状态。
在1940年体制大放异彩的阶段,其实对照我们自己是有很多相应的阶段和状态的,当然面对着市场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问题也几乎一致。好就好在,在日本被格局变化冲击的阶段,中国的工业化给了它非常致命的一击,而我们在目前向着新“供给侧改革”前进的阶段,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能够完全替代中国巨大的工业化产出的标的国(越南、印度都是潜在的)。更加重要的是作者野口对于日本逝去20年后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非常非常有借鉴意义,本身我们就能看到东北亚的各个国家似乎一直在一种独立的文化氛围中,这牵扯的面非常大,例如养老。中国辽宁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和日本极其的相似,包括我们的养老金统筹以及养老方式的决断都是经验。
本来是想写在世界读书日的,结果又被耽误了,建议大家无事的时候去看看这本书,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日本还是对于过去的美国,乃至于对于未来的中国都有非常好的开拓视野的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篇3】
从艺术层面上说,选中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将时代的变换与自己的生活变迁结合到一起,往往能将时代变换表现的很细致、真切。电影《阿甘正传》、《霸王别姬》都是这种表现手法,本书同样如此。本书从日本战败一直到日本经济泡沫破碎后失去的二十年,作者在一次次时代变迁中反复在社会与学校中出入,这种横向移动让作者既在局中、又在局外,所以作者对1940年体制在时代浮沉下的所思所想格外深刻。很多人都有一个顾虑,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太像当初日本经济的发展了,同样的政府强干预,同样的依靠劳动力、低汇率的低成本优势对发达国家发起冲锋,同样的房价高涨,所以中国经济会不会也同样的在泡沫破灭后一蹶不振?日本虽然战败后被美国托管,但最终日本的经济却依然保留着本土的特色,也就是1940年体制——政府强干预的计划经济。这种经济的好处,是善于把人们团结到一起进行大建设,所以你能看到战后的日本、德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都依赖这种体制完成过经济突飞猛进的跃迁。但同样,这种体制也有他的缺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大、集中意味着不够灵活,相较于市场自由经济,这种经济体制不擅长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更多依赖于政府的强制性权力。当组织一些大型集体运动时,政府得心应手。但是想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却非政府所长。所以这种体制更擅长于大型、标准化、不需要创新的领域。此外,既然人民向政府让渡了部分自有,作为代价政府往往会提供更多的安全、稳定。所以这种体制下,往往盛行从育小到养老的一条龙服务。这样的好处是把人民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或者换个说法,人民的生活更依赖于政府,离不开政府,而且政府可以更有规划的培养需要的标准化人才,人民生活也更有保障。但问题就是,政府的负担会很重,而且与传统的勤劳致富、适者生存相悖离。所以当经济发展停滞时,这种问题就会爆发出来。说完了体制,再来说一说日本那场泡沫。很多人觉得那场泡沫是日本经济衰落的直接原因,并且阴谋论的觉得是美国对日本的制裁。但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不是如此。那场泡沫只是日本经济衰落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日本泡沫的形成于日本的经济改革。改革前,日本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的借款,权益投资严重不足,企业的财务负担很重,而且由于银行对风险的把控,迫切需要资金的企业可能因为贷不到款而无力发展,反而一些现金流状况很好的企业能贷到大量款项(今天的我国何其相似)。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日本进行了经济改革,于是就像星星之火,一下点燃了人们权益投资的热情。企业很轻松就以很便宜的价格获得了远超出自己需要的资金,然后企业蒙蔽了。这钱该怎么用?开始只是存到银行赚点利差,后来开始炒股票、炒房子、炒艺术品,资金的不断循环,泡沫越吹越大。直到泡沫膨胀到那么一天,人们发现,企业资金操作比踏踏实实创造利润赚钱,搞资本投机轻轻松松赚到的钱是努力工作几辈子也赚不来的,于是泡沫吹到了最高潮,人们陷入了一场病态的狂欢。那么日本经济衰落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没有赶上时代,失去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很朴素是不是。但道理就这么简单。自然科学的道理一直在推陈出新,但社会科学的道理其实一直万变不离其宗。日本的经济依然停留在工业阶段,他们将精密加工做到了极致,却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需求与生产;日本的企业模式更善于垂直一体化的经营,而不适应这个扁平分工的时代,更具体来讲,就是日本没有抓住生产阶段的高附加值阶段然后将低附加值阶段承包出去降低承包。最后说说保守主义。在中国我们听惯了革命,可能保守这个词比较不讨喜。其实换个中国本土化的名称,它在中国早就存在了两千多年——黄老道家。保守主义其实就代表着遵循事物自己运行的规则,少加干预,让事物自发发展。只在事物因为人力的干扰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再拨乱反正。人们其实一直有个误区,觉得经济停滞,一定是事物出了问题,所以要革命,要拼命干预。其实经济真的需要的是,恢复它本来的样子,放任自流。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篇4】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
读了野口悠纪雄的《战后日本经济史》,我的一点总结和看法。
日本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2个,一个是技术环境的背景适合1940年体制,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计划”体制,主要是钢铁、机电、轮船、石油化学等,这些重化工业,适合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大量经济活动不以通过市场合作为主,而是主要靠企业内部的分担和合作为核心。强调对集体的奉献的1940体制恰恰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这个时代,日本、联邦德国和苏联,都是同样的经济体制,也都获得了在工业化上的巨大发展。
第二,是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日本当时拥有低廉的劳动力,通过大量生产工业用品,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如果当年中国进入市场通过低成本劳动力来一起竞争,日本也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机会。
另一个很重要制度基础,就是低利率与资金配给,以及财政投融资政策。简单说就是大藏省给钱,1货币政策—低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2财政政策—政府直接拨款或者定向投资。
这都是1940年体制的“优势”,其实也就是举国体制。这套机制在完全工业化的“追赶”阶段,非常好用。
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虽然都是以市场原理为基础,但却都不依赖市场,两国都要求大企业承担公共责任,强调企业内部劳资协作,政府对市场加以严格限制,是具有统治倾向的经济。在那一时期,日德的举国体制战胜了英美完全依赖市场的体制。而核心的背景,是哪个时代,是重工业为核心,这与几十年后今天的市场核心和主导,完全不同,如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服务业为核心。
但在,1980年后,甚至至今,1940体制反而成了枷锁,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在1980年代末期,地价暴涨,房价暴涨,整个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辛勤劳动变得未必能带来回报,而空手套白狼或者哄骗特权阶层,却可以带来巨大财富,这样状况深深的刺痛了当时的人们和社会的尊严。此时,一个关于土地价格上涨的论调是,日本小,山多,土地资源不足,才导致的地价高。但这完全是错误的。1980年代的泡沫,可以说是1940体制已经不再适合,但还苟延残喘的结果。
在这种泡沫中,所有人不再踏实工作,整个经济并没有创造出附加价值,资源的总量没有增加,“从无产生有”是不可能持续的,就变成了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也是问题之一,因为无法调整的过剩雇佣问题,使得商业模式的调整困难重重,民间企业不应该承担过多的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义务,这应该是政府的职责。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篇5】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800字: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改变之前使其强大起来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失败的成本太大了。但是不改变,那么之前使你强大的体制也会成为抑制进一步成长的病根。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按照作者的说法,是偏向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体制造成的。
“与此相对,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虽然以市场原理为基础,却不完全依赖市场。日本和德国或者要求大企业承担公共责任,或者强调企业内部的劳资协作,赞同政府对市场加以严格限制,是具有统制倾向的经济。我认为是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带来了英美经济的衰落和日德经济的崛起。”
“日本式经济体系意味着不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竞争社会,而是以组织为中心的协调社会。其根基就是1940年体制(战时体制)”
在作者看来,美国战后对于日本的改造十分肤浅,并且到日本的美国官员都被日本本地官员牵着鼻子走。而以组织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美国将日本作为组织红色势力的前哨站而进行扶持,朝鲜战争带来的大量需求,低廉的资源成本,使得日本经济开始迅猛的发展。日本创造的发展奇迹在80年代达到顶峰。
但是到达顶峰以后,世界已经开始出现改变,而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部分日本人也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全球分工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技术革命,高涨的石油价格,这些都削弱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不以市场为中心的商业社会没有感知变化的敏感性,也没有快速变化的机动性。使日本发展起来的1940体制已经不合时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对吧。日本GDP在90年代开始增速剧烈下滑,进入21世纪以后在0上下波动,而英德虽然前面增速不够日本耀眼,但是贵在持续,21世纪以后虽然有些年份在0以下,但大部分时候还是0以上,在保持增长。
作者认为日本政府依然没有意识到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和对策,以使日本重拾增长。而目前的“金融缓和政策”则无法解决日本的问题,致力于发挥“有形的手”作用的安倍经济学更是一种倒退。
不过,想要完成协调社会到竞争社会的转变,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同时面临失败的风险,而日本的政治家族很难有意愿去承担这样的风险。另一方面,政治家们总是有着“家长”一般的自以为是,要让他们管住手脚,并不容易。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篇6】
一部少年回忆——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1500字: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编制了一份《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作者请读者在历史上标注自己的回忆,这是作者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温情。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内容摘要和笔记在下一部分,对读后感没兴趣的可以跳到到后面。实际上书中另一部分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
作者四岁的时候在东京大轰炸中死里逃生,作者说他不去幻想战争从未发生,就算假设战争早一天结束,多少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避免呢?这里面当然不止作者所说的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上一切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人。
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重新起步,其母租赁得一间店铺在东京做小生意,当时还是小朋友的作者爱看连环画和小说,某次他听说《海底两万里》特别有趣,缠着母亲要买,但经济拮据,母亲并不同意。作者难过得晚上哭着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这本书就放在枕边。作者写作此书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回忆起60余年前自己与母亲的脉脉温情,应该也是百感交集吧。后又提及母亲在选举时总是投社会党的票,作者说其母并非支持社会主义,而是想着如果是社会党执政,儿子就不会被征兵。
战后第五年,作者终于收到了父亲的骨灰,据说是1945年6月在菲律宾阵亡的,作者摇晃着骨灰盒,哗啦啦地响,他料想里面定不是骨灰而是一些杂物,他推断父亲既然6月阵亡,3月肯定知道东京大轰炸地消息,那时应该很担心家人地安危吧,可能其父在阵亡时都不能确信其家人是否还在人世。
1956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作者升入高中,他将他的日比谷高中比作卡美洛城堡,那是亚瑟王的王国,四海骑士无不向往期待前往卡美洛,并成为圆桌骑士的一份子。
作者说,他之所以将学校比作卡美洛,是因为卡美洛也有“一旦失去,就不能再复兴”之意。作者至今记得,他高中读过一篇叫《卢塞恩的春天》的散文,卢塞恩是瑞士的著名风景区,他那时边读边想:“这么好的地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看看。”我读到此处,想起自己看文艺作品时看到一些美好的地方,也会这么想,有一种提前到来的遗憾感。
来到“昭和30年代”,也就是1955年到1965年,作者感受到如今的日本人普遍怀念这个年代,论及原因,作者说:“在此之前,日本的生活方式与战争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榻榻米上摆着矮脚桌,冬天还要配上烤火盆和被炉。过去一直坐在坐垫上,从这一时期开始变为坐在椅子上。人们的梦想就是住进新建的住宅小区。再后来,黑白电视换成彩色电视,显像管电视变为液晶电视,但它们显示图像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虽然汽车的性能也大为改观,但其基本功能同样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所以人们看见那个年代的照片,总会感觉那就是如今的源头所在,所以怀旧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但是对于矮脚桌、烤火盆等现在已经消失的东西,人们大概就不会有怀旧情绪了吧。”我觉得很有道理,韩剧《请回答1988》的火热应该也有这个原因,但是我想,中国人以后会怀念哪个年代呢?可能是现在吧。
作者大学毕业后进入大藏省,入职时恭听前一年就任、当时只有45岁的田中角荣大藏大臣训话。田中大臣走近他们,依次每一个人握手。他也不看笔记,也不问秘书,就能一字不差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边握手边说,“××,好好干”。并说:“你们的上司当中,可能会有一些笨蛋,他可能无法理解你们的优秀建议。遇到这种情况,你们可以来找我。不要客气,直接到大臣办公室来找我。”只在一瞬间,就能马上抓住人心,作者感叹其收买人心的手段可真是厉害。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大藏省仓库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了一份赫然写着“起草人:“平冈公威”的文件(平冈公威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原名。三岛由纪夫从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以后,曾经在大藏省银行局工作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时空交错在此时,难以想象作者当时是如何心情。
此后的个人回忆渐少,可能一个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吧。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
今年的第二本书,说真的今年的阅读速度不及往年,主要是今年琐碎的事情太多了,年初一月份和圆儿开始写九说,当时有着无限遐想,现在也落于现实了。之后一季度中国股市仿佛打了鸡血,本职工作开始繁忙,更新也是进入疲态期,本来这本书(《战后日本经济史》)的阅读是为了和圆九说的日本板块同步的,然后你们也知道,日本板块夭折了。
说真的这书看的真的是既生动又有趣,只是由于时间限制,440页的书我看了俩月,令自己汗颜。本身从业嘛,这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部分,作者野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战时到战后的日本经济脉络,说真的,他所描述的日本1940年体制和我们的特色SHZY还是非常相似的,其中关于民族性的描述其实也非常相似,例如石油危机阶段,日本的员工会选择与企业共进退,以及对于组织的依赖会演变为臃肿的类国有体制。
甚至我们看到,在有形的手所主导的工业化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GDp奇迹并不是我们独一份,日本所经历的阶段也同样是人间奇迹。所以开眼看世界一直是我们圆九说所推崇的,因为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国来看待问题其实有些闭门造车,什么样的体制在什么样的经济阶段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我们一边说我们长久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侧面来看,其实是短视了,我们走的路,其实别人都走过,只是有些走通了,有些没有走通。
这本书中关于日本逝去的20年的描写是与我过去对于日本经济的理解有偏差的,我大多数的经验都集中在广场协议后日本被金融定向爆破了,但是野口似乎并不这么觉得,他的观点更加宏观也符合实际,并不是像国内的带着些许侠客气质的观点,认为都是阴谋。日本人自己去讲这段历史的时候的视角可以如此客观和清晰,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毕竟民族的迫害妄想症是一个普遍状态。
在1940年体制大放异彩的阶段,其实对照我们自己是有很多相应的阶段和状态的,当然面对着市场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问题也几乎一致。好就好在,在日本被格局变化冲击的阶段,中国的工业化给了它非常致命的一击,而我们在目前向着新供给侧改革前进的阶段,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能够完全替代中国巨大的工业化产出的标的国(越南、印度都是潜在的)。更加重要的是作者野口对于日本逝去20年后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非常非常有借鉴意义,本身我们就能看到东北亚的各个国家似乎一直在一种独立的文化氛围中,这牵扯的面非常大,例如养老。中国辽宁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和日本极其的相似,包括我们的养老金统筹以及养老方式的决断都是经验。
本来是想写在世界读书日的,结果又被耽误了,建议大家无事的时候去看看这本书,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日本还是对于过去的美国,乃至于对于未来的中国都有非常好的开拓视野的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500字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编制了一份《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作者请读者在历史上标注自己的回忆,这是作者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温情。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内容摘要和笔记在下一部分,对读后感没兴趣的可以跳到到后面。实际上书中另一部分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
作者四岁的时候在东京大轰炸中死里逃生,作者说他不去幻想战争从未发生,就算假设战争早一天结束,多少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避免呢?这里面当然不止作者所说的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上一切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人。
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重新起步,其母租赁得一间店铺在东京做小生意,当时还是小朋友的作者爱看连环画和小说,某次他听说《海底两万里》特别有趣,缠着母亲要买,但经济拮据,母亲并不同意。作者难过得晚上哭着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这本书就放在枕边。作者写作此书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回忆起60余年前自己与母亲的脉脉温情,应该也是百感交集吧。后又提及母亲在选举时总是投社会党的票,作者说其母并非支持社会主义,而是想着如果是社会党执政,儿子就不会被征兵。
战后第五年,作者终于收到了父亲的骨灰,据说是1945年6月在菲律宾阵亡的,作者摇晃着骨灰盒,哗啦啦地响,他料想里面定不是骨灰而是一些杂物,他推断父亲既然6月阵亡,3月肯定知道东京大轰炸地消息,那时应该很担心家人地安危吧,可能其父在阵亡时都不能确信其家人是否还在人世。
1956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作者升入高中,他将他的日比谷高中比作卡美洛城堡,那是亚瑟王的王国,四海骑士无不向往期待前往卡美洛,并成为圆桌骑士的一份子。
作者说,他之所以将学校比作卡美洛,是因为卡美洛也有一旦失去,就不能再复兴之意。作者至今记得,他高中读过一篇叫《卢塞恩的春天》的散文,卢塞恩是瑞士的著名风景区,他那时边读边想:这么好的地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看看。我读到此处,想起自己看文艺作品时看到一些美好的地方,也会这么想,有一种提前到来的遗憾感。
来到昭和30年代,也就是1955年到1965年,作者感受到如今的日本人普遍怀念这个年代,论及原因,作者说:在此之前,日本的生活方式与战争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榻榻米上摆着矮脚桌,冬天还要配上烤火盆和被炉。过去一直坐在坐垫上,从这一时期开始变为坐在椅子上。们的梦想就是住进新建的住宅小区。再后来,黑白电视换成彩色电视,显像管电视变为液晶电视,但它们显示图像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虽然汽车的性能也大为改观,但其基本功能同样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所以人们看见那个年代的照片,总会感觉那就是如今的源头所在,所以怀旧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但是对于矮脚桌、烤火盆等现在已经消失的东西,人们大概就不会有怀旧情绪了吧。我觉得很有道理,韩剧《请回答1988》的火热应该也有这个原因,但是我想,中国人以后会怀念哪个年代呢?可能是现在吧。
作者大学毕业后进入大藏省,入职时恭听前一年就任、当时只有45岁的田中角荣大藏大臣训话。田中大臣走近他们,依次每一个人握手。他也不看笔记,也不问秘书,就能一字不差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边握手边说,,好好干。并说:你们的上司当中,可能会有一些笨蛋,他可能无法理解你们的优秀建议。遇到这种情况,你们可以来找我。不要客气,直接到大臣办公室来找我。只在一瞬间,就能马上抓住人心,作者感叹其收买人心的手段可真是厉害。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大藏省仓库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了一份赫然写着起草人:平冈公威的文件(平冈公威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原名。三岛由纪夫从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以后,曾经在大藏省银行局工作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时空交错在此时,难以想象作者当时是如何心情。
此后的个人回忆渐少,可能一个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吧。
相信《《新美国经济史》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隋唐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