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将军的部队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将军的部队读后感1000字

将军的部队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7 来源:互联网

战俘、部队、记忆_读《将军的部队》有感1600字。

读书,是一个社会长久发展必要的一道程序,书籍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教人成长!高中学生除了学习学校分配的任务,更应该对课外书籍感兴趣,读了一本书后,自己去领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也许以下内容“战俘、部队、记忆_读《将军的部队》有感1600字”合你胃口!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又是一年读书季,今年看的是《将军的部队》。

这是一部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有八篇,分别是杨金远的《官司》、艾伟的《战俘》、阿成的《赵一曼女士》、尤凤伟的《木兰从军》、李浩的《将军的部队》、凡一平的《理发师》、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战俘》和《将军的部队》。

《战俘》这部作品发表时的初名是《中篇1或短篇2》。也就是说,这篇小说可以拆成两个部分,《俘虏》和《忠诚》。《俘虏》主要讲述了侦察兵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俘到后来逃脱的故事,这期间美国军队里看管俘虏的托马斯对战俘很好,还开导我,帮我克服了自杀的念头;《忠诚》则讲述了我回到部队以后的故事,我回到我们的部队,首先是我对组织的忠诚受到了考验,我认为自己对组织是忠诚的却不想诚实地告诉组织我被俘虏了,因为那样便意味着耻辱与可疑的变节,于是我变成了同志们的怀疑对象。但偏偏是这个时候,被我枪杀的托马斯侥幸逃过一死反成了我们的俘虏,我则成了看管俘虏的人。我和托马斯身份的调换让我极为不安,战俘们说的又是我不懂的英语,所以我唯恐托马斯告诉其他人我认识他,就对战俘百般虐待,甚至割下了托马斯的舌头。

托马斯是个那么天真善良的人,他对我的关怀早已超越了他们之间的敌对立场,而我却自认心安理得地对着他,扣下了扳机。托马斯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来管战俘是因为他不想杀人,如果让他杀人的话他会疯的,他的结局也正是应验了他的这句话,即使他已经对逃跑的俘虏起了杀心,却依然在看见我眼中一瞬的柔软之后放松下来。但下一刻,血液飞溅。他天真的眼睛中充斥着惊愕与疑问,大概是不明白为什么我在放松以后还是开了枪。而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开了枪而且开完枪以后并没有感到不安,还对托马斯表示了不屑和鄙视:你这个美帝国主义走狗,资产阶级下流坯,我代表人民处决你。

最后我终于遵循自己的本心,在被美军包围以后放走了托马斯,准备与美军同归于尽。读完以后,感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各种情绪混合在一起的感觉,里面有对我的无法理解、对托马斯的怜惜和对我的情态侧面反映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人民思想的那种介于理解和不理解之间的感觉,当然还有对战争的也不能说是深恶痛绝,最合适的词应该是厌恶和悲哀。

至于《将军的部队》一提到将军,通常都会被塑造成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而这部则不同。这部小说中的将军是个慈祥的老人,总是以一个类似于眺望的动作回忆着自己的过往。已是迟暮的将军仍是喜欢一块块地把那两大箱木牌摆开,回忆着在部队中的生活,那些属下,自己的坐骑,自己的武器,一件件事,一个个人,一匹匹战马,一把把刀枪,都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缭绕着久久不会被忘怀。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以前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话:每个人的死亡都会有三次。第一次是他的心跳、呼吸和脉搏停止了,那么这个人在生物学上被判定了死亡。第二次是在他的葬礼或追悼会上,有人哭着,有人念着悼词。从这以后,社会上就没有他的地位了,也就是说,他在社会上死亡了。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记得他、知道他曾存在的最后一个人死亡的时候,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他就是真的死了。将军不就是个这样的人么?如果将军也死了,或许就没有人记得他的那些朋友了

是战争造就了这一切,造成了一个老人只能以这种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木牌去怀念自己的朋友,直到木牌从白色变成暗灰色。

正如文后简评所说的在一个远离了战争硝烟的和平时代,迟暮的将军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部队两只巨大的木箱里上千块灰暗的木牌。每一块木牌都是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每一块木牌都曾经有自己的故事。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将军,一遍一遍的将木牌取出、抚摸、倾听和诉说。穿越幽暗的历史隧道,他看到的不是战争的残酷、士兵们作战的英勇,而是一些微小的细节。

战争

战争并非诗意的狂想,它的沉重可能让人负担不起即使历史上对战争的评价是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但是道德、伦理、环境,无一不昭示着战争之弊。套用一句宣传标语: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回首战争,我们会发现,世界历史有多长,战争就有多长。正义的,不正义的,大的,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各种战争。上几辈的老人们,大多都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战争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无法弥合的伤口,和他们对话就可以感受到他们话语间弥漫着的,深深的战争的残酷。

所以我庆幸并珍惜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还算和平的时代以史为鉴,铭记战争,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HDh765.com更多高中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有感1200字


刚开始正为读什么名著苦恼时,我突然想到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忘记了是谁告诉我的,说这本书很好看,我便拿来翻了一下。谁知刚看了一点,就被这本书的内容给吸引了。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可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汤姆叔叔那颗炽热、善良的心。这本书主要讲了19世纪中叶,美国北方肯塔基州农场主谢尔比家有一名忠心维护主人利益的黑奴,大家都称呼他为汤姆叔叔。因主人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而破产,主人只好将此汤姆等十名黑奴价卖给奴隶贩子利格里抵债。一起乘船运回南方。在船上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小女孩,特别喜欢汤姆叔叔唱歌,就坚决请求她的父亲圣克莱尔买了下汤姆叔叔、由于圣克莱尔主张解放黑奴,利格里等奴隶主对他恨之入骨,隧下毒手将他暗杀,从此,汤姆叔叔又落入奴隶贩子利格里手中。汤姆叔叔为解救不愿充当利格里玩物的奴女卡茜,被车撞得重伤致命。他在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刻,终于悟出了只有斗争才会有自由的真理。他督促黑奴们尽快离开这人间地狱,于是黑奴们砸开水闸在白人的帮助下,与利格里展开斗争。这时汤姆叔叔躺在他的小屋里,眼看着利格里自认失败落魄离去,对自己黑人同胞能取得胜利,以及有许多白人都站在他们一边而无限欣慰地离开了人间。

这本书里有许多我非常喜欢的人物:高贵的英雄汤姆叔叔,在整部作品中,汤姆不仅忍受着剥削带来的痛苦,还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到了最后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敬重他。伟大的母亲伊莉莎,在得知自己5岁的儿子哈里将被卖给奴隶贩子黑利后,她带着哈里逃向了北方。在俄亥俄州时,她与丈夫乔治哈里斯重逢。他们一家人移居到了加拿大,然后再到了法国,最终定居于利比里亚。天使般的女孩伊娃,她经常会谈论一些爱与宽恕的话题,她甚至说服了固执的奴隶女孩托普西,让她相信她也应该得到爱。伊娃也曾试图去感触她那坏脾气阿姨奥菲利亚的心。传统的绅士亚瑟谢尔比,汤姆在肯塔基州时的主人。善良的妇女埃米莉谢尔比,她是一位深信宗教的妇女,并努力用她的仁慈与道德来影响她的奴隶们。最有同情心的奴隶主奥古斯丁圣克莱尔,汤姆的第二位主人,小女孩伊娃的父亲;他已然意识到了奴隶制度的罪恶,但却还未能为割舍它所带来的财富作好准备。在他的女儿死后,他变得更加地信奉宗教,并开始给汤姆阅读《圣经》听,并决定给汤姆自由。但是,他的好意却由于他的意外身亡而终成泡影。

《汤姆叔叔的小屋》所发挥的作用在历史上只有少数其他的小说能够企及。。随着小说的出版,《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废奴主义观点曾引发了一场奴隶制度拥护者们(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来反驳这部小说)的抗议狂潮。此外,作为一部畅销书,《汤姆叔叔的小屋》还对后来的抗议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我的生活幸福又充实,不需要受很多的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珍惜生活带给我们的爱与温暖。我们要想汤姆叔叔那样,坚持,奋斗。或是像伊娃那样,有一颗善良的心。

读剥开教育的责任有感1200字


今年暑假学校发了祁智的《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吸引我的,一是祁智本人,二是 责任二字的吸引。于是拿回家两天没有出门读完了此书。

书中共写了32个案例,其中的一些案例解析的观点真是值得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好好思索的。其一,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喊学生的名字,这是一名教师最普通的功课,但是又有谁思考过这里面竟然承载着很重的教育之责?上课时常惯的把名字换成了你、你、你,或是随手的一指,连你都省略了,而对一个任教两个班级以上的科任教师来说,能叫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我们根本没有想过,喊出学生的名字,是亲密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其实更是教师发自内心想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表现啊。响亮的喊出学生的名字,是教师的责任。那么反思自己,我又能喊出几个学生的名字?我很惭愧!

其二,制定标准的目的不是选出几个优秀的学生,而是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秀。一直以来,制定所谓的各种标准,想到的都是让学生朝着这个标准的方向去努力,并满心以为这个标准所规定的一定是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但是潜意识里却一定是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学生是全体还是部分优生?其实还是给那些优生准备的。面向全体,在这些标准面前只不过是一句伪善的托辞而已。如何制定标准这句话真真是给我上了一课!

其三,孩子之间发生摩擦,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判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首先,孩子并不希望家长的介入,因为他们希望独立,更何况孩子之间的本没有什么大矛盾,今天你对了,明天你就可能是错了,而家长的介入往往让事情往严重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的介入,无非是显示一番家长的强势,这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孩子会养成依附的性格,还会从小有恃强凌弱的心理滋生。斯宾塞说,正确进行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而在于家长。如何疏导家长,引导家长的正确教育方式与理念,看来教育人也要努力做点什么。家庭教育,是中国教育当下的一个沉重的话题!

其四,教师布置学生将辜负一词抄写5遍。接下来祁智老师和这位老师的对话,可以说让我震撼。因为在层层深入的追问中,祁老师帮我们、帮老师们剥开了责任的伪装,原来我们心心念念的责任不过是 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作为自己不熟悉学生、不因材施教,甚至不思进取、能力缺乏的借口。再看祁老师的解决策略,更是让我们瞠目结舌:

首先,要让会写的学生不抄;其次,要让不会写的学生抄有效的遍数,而且要抄对。

老师同意。

我说,这是第一层次,还有第二层次。让抄写的学生减一半作业量。辜负这个词,难在辜,负一般不会错,抄辜就可以了。

老师赞同,期待我说下去。

我说,第三层次,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不用抄。辜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古,下面是辛。你如果告诉学生,古人是辛苦的,我们不要辜负他们,这样,学生还会写错吗?

老师说,不会,肯定不会。

瞠目之一:方法之高妙;瞠目之二:方法之巧妙;瞠目之三:方法之简单。瞠目之四,如此之法我们没有想到!

其五,教师是给学生翅膀的人。

其六,我们可能让一个善良变得千疮百孔,也可能发现麻烦背后潜藏的美好。

读了《剥开教育的责任》,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我的心田,从而使我们教师对教育之责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读《长征的故事》和《永远的哨兵》有感1000字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写一篇红色书籍读后感。于是我买了两本书来看,看了这两本书我深有感触。

《长征的故事》这本书里介绍了长征中的各种故事,其中有一篇了,他讲的是警卫班长胡昌保和毛主席的故事。毛主席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的一天,率军翻越甘竹山。在途中休息时大家听主席讲笑话,突然胡昌保讲大家停止笑声。同志们一听,上空有敌机的声音,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有几架敌机在空中盘旋着,毛主席指挥一些人往树林里跑,可已经来不及了,空中敌机扔下几枚炸弹,有一枚扔在离主席很近的地方,胡昌保眼疾手快,向主席扑去。后来,主席一看自己身上没有受伤,昌保同志却死了,主席十分伤心。

这一篇文章告诉我们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机智勇敢,敢于牺牲自己,保护主席和战友。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爱护集体关心他人。

还有一篇就是贺炳炎断臂胜关公长征一开始贺炳炎就是红二军团第5师得师长,他出生入死负了十六次伤,可他说来也神负伤多好得也快,经常缠着绷带上战场战友们都说他太勇敢贺炳炎却说:敌人的子弹没劲头,打到身上软不拉塌的,没什么了不起。可是有一次,敌人的一枚子弹打到他的右臂顿时血流不止。身负重伤,战争结束后,贺龙去看他医生说要锯掉,于是,他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痛完成手术。心想,关公都能刮骨疗毒,何况我是一名党员。最后右臂没了他仍然还去参加战斗。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红军战士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不畏艰难,身负重伤仍然和敌人进行不屈不饶的战斗。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多思考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永远的哨兵》这本书书里有许多小英雄,有深入虎穴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少年特工,有在首长身边尽忠职守的少年警卫员,有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小战士......他们小小年纪就主动要求入伍,随红军叔叔们并肩作战,歼灭敌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同学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又有那些人能真正地吃一回苦。就是外出旅游,也会抱怨几声,直喊太累!

我们要向小红军们学习要向胡昌保和贺炳炎革命爷爷学习,我们要战胜挫折、迎难而上,向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把他们当做我们学习为榜样。我们要感谢红军战士,感谢那些为我们今天过上幸福生活而英勇牺牲的红军爷爷。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刻苦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做贡献。

一生的等待_读《目送》有感700字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题记

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许一个人走的路。龙应台,台湾着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写下一部部人生的经典。《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灵鸡汤。

华安从上学开始,龙应台便目送他的离开,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当华安将母亲递来的伞弃之不理,当淡淡且带有嫌弃的说小孩时,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

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尽头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离开也真的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飘渺间,似乎看到了我的母亲,她那早已为我白了的发,皱了的纹。他虽没有渊博的才华的深明的见地,却有同龙应台一样的母亲的心。终究,就会明白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苦。

如今的我即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虽然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

父母陪我们走过了无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吗?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处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这样之后,你还能说了解他们吗?儿行千里母担忧。所谓父母的痛不过就是在孩子长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他们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真正能够抚平亲人心中的痛,不是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与他们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满足。若每个人都能够参悟到这一点,也便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治理名言。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母亲的守望_读《母亲的菩提树》有感1100字


故乡老屋后,那棵菩提树姿态宛美,就这样静静地,伴母亲走过了在故乡的那些年。这棵菩提树,宛若是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缕细线,串起了这个家的五彩珠,一颗缀连着一颗。长工阿荣伯在树下工作,热了就脱下棉袄往树枝桠上一扔;帮工阿喜从田里抓来田螺,也往树上一挂;母亲拉了把竹椅,就坐在树下做活儿

午后,母亲总是浸在和煦的日光里,一个人坐在树下,呆呆地盯着菩提树,轻抚着它,眼神是宠溺,好似眼前的是自己的儿女。难怪,毕竟菩提树守望在母亲逝去的年华。这些年,没有女儿的陪伴,没有丈夫的依靠,她只有在菩提树下虔诚地祈祷。一遍遍地对树许愿心,祝愿女儿在外的学习顺利,身体健康。母亲常说:菩提树叫人看了没有忧愁。树叶的清香,熏得人心旷神怡,自然而然也就陶醉其中了。这菩提,久久陪伴在母亲的身旁,扎根在母亲的心里,对母亲的重要,无疑是不言而喻了。

母亲是个乡下人,规规矩矩,对父亲的安排都逆来顺受,这无非是对父亲深厚的爱。这爱,只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只是想要有个人可以相伴一生,只是奢求有个人包容和分享人生。尽管长久的等待,换来的是父亲的背叛,但母亲能够凭借这份爱,和一个与自己瓜分丈夫心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是何其伟大。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因新鲜感渐淡而随时间的推逝变,慢慢变淡,直至最后的厌恶。我想也许此时,母亲也只好带着对父亲的爱,静静地守望在菩提树下,默默地为父亲祈福。眼中漓着泪水,注视着菩提,心痛地吐出一句:祝他们幸福!

母亲爱父亲,由衷地爱,撕心裂肺地爱;母亲爱我,宠溺地爱,视我若心地爱多少日多少夜,母亲守望在菩提树下,暗暗地操心我的一切一切,转身青丝变白发。礼佛是母亲修身养心的方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无疑,酒肉是母亲的大忌,可我恰恰好吃荤。当然,母亲也会日复一日地为我做荤菜。即便那冒犯了她信仰的佛祖,但母亲眼中,我才是第一母亲对我的爱有如春雨般滋润我的心脾,有如音乐般愉悦我的身心,有如阳光般普照我的身躯,母亲的爱未眠

当今社会,多少孤寡老人,流离失所,遭到儿女的抛弃。多少妻子,遭到丈夫的背叛,终日以泪洗面。我曾听闻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丈夫早早离去,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港湾已是儿女。命运总是弄人,她被自己的孩子狠心抛弃,孤苦无依。这个老人,日复一日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怀中抱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总是自言自语,又或是在和娃娃讲话。她总执念,孩子会来接她走的,一定会的!就这样,她一直等,一直等。最后,甚至是在这把藤椅上咽气的。她守望的是什么,一个母亲的守望能是什么

我认为,母亲的守望不过只是儿女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养育一生,不过是渴望儿女能带给她个家,母亲的守望无非是能有丈夫的依靠,两人相伴一生,最后葬在他身旁

闭上眼睛,眼前隐隐有一个素衣女子,独自坐在菩提树下,嘴唇一张一闭,双手合闭放在胸前,凝视着菩提的藤蔓,眼神很柔,柔得若水。渐渐地,渐渐地,转眼青丝变苍发。

相信《战俘、部队、记忆_读《将军的部队》有感1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将军的部队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