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安妮的日记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安妮的日记读后感600字

安妮的日记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安妮宝贝的《清醒纪》之《流深》读后感20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安妮宝贝的《清醒纪》之《流深》读后感2000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在读安妮宝贝的《清醒纪》时,尤喜其中一篇短文:《流深》。短短四百余字的文章,却蕴含了不一般的人生感悟和智慧。安妮惯有的智言慧语,让我在这个夜里,卸下疲惫,洗尽尘埃,掩卷、闭目、沉思。

文章开篇第一段: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就会显得淡薄。让我想起童年时候居住家乡时,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夜深人静的时候,叮咚声像美妙的旋律声声入耳。而每当雨季到来,连续多日的大雨倾盆,导致水位上涨,一旦流深时,晚上便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了。忆起此处,便对这句话,有了感同深受的体会。人的感情何尝不是如此,见面左拥右抱,亲热无比的,想来定是那些新结交的朋友,而一旦感情浓厚且稳固时,便少了许多的客套,见面一笑一点头,对于彼此已然足够,那些未尽之言已了然于胸。

细读这句:我不觉得那些呼朋引伴,身边始终有大堆人围绕的社交动物,内心深处会没有寂寞。真实而深厚的感情绝对不会有一个热闹的表相。是呀,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注重于形式,而最后将流于形式,而非真诚,那么一定也仅仅只是一个热闹的表相,而非真实的情谊。真诚的情意,不需要热闹的假象,客套只是初识的人一种交际的手段,对于熟知的知已,倒显多余而虚假了。我们内心的寂寞,并不因外在的热闹而减弱,一个人内心充实与否,永远与外在的呼朋唤友,招风引雨无关,而应与自己有关,心的宁和、淡然、充实、不亢不卑、不为物喜,不以已悲。

年幼的时候,轻易就能够与人称兄道弟,义结金兰,仿佛友情从来是一份唾手可得的情感,朋友之间也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越是年长,越难得到朋友。因为你很难再愿意去屈就和妥协别人。是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似乎可怜的自尊成了最后的筹码,我们可以热闹地群聚着喝酒吃饭,高谈阔论,在饭桌上的,不再一定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不再是风雨同舟的家人。轻易的群聚,轻易的谈天论地,轻易的交付时间,哪怕最后大家的关系不了了之,彼此心里也没有丝毫留恋,因为只要不谈感情,就很干脆。不谈情感,了断起来便干脆利落。为人处事,往往纠结于情与爱。那些未曾走进心里的人,丢弃起来,也会毫不费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后感大全:读安妮宝贝《清醒》


我喜欢借着一束柔光,细品它,找回那个离开了烦嚣的、真实的自己。

题记

是在一个夜晚和它遇见,简约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带着一点好奇,我借着店里的灯光用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它。起初只是草草的浏览,仿佛平凡无奇,目录上对每一章的命名更让我觉得这像是作者生活琐碎的记录,零零散散。那时候的它所能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字里行间透着的丝丝缕缕、浅浅淡淡的忧郁,有些凉,真实细腻中藏着些什么。

第二次见到它,是在表姐家,夏日停了电的晚上,无聊至极的我无意中发现了它,借着烛光重温了这本书。第二次读才发现书的作者是安妮宝贝,也早有耳闻安妮文笔的尖锐颓废

绿叶硬朗青翠,花瓣洁白芬芳,浓郁如丝缎。青翠的花苞结实饱满,芳香如同带有毒性的辛辣。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入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栀子花给人的圣洁柔美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高傲面貌,竟有些像作家托尔斯泰这般坚毅高洁,民国才女秋瑾这般从容果断,人亦似花,花亦像人,人和花的高贵在于都灵魂。书中不乏这样的句子,突然觉得夏日的夜晚,有了这本书的陪伴,倒也不觉得闷热。

后来一次读它,那是一个周末的深夜,因为沉迷网络父母大吵一架,我关掉电脑跑进洗手间禁不住泪水的潜溢,然后关上房门趴在桌上,突然想到一句话生命让我感到压抑,我却选择了缄默眼前的书本考卷铺张开来,像一条冗长的小路,他们说,它是可以让我走到成功的捷径,我任凭着命运的摆布。窗外清冷的月光伴我一夜未眠,带着一点苦涩,我再次翻开《清醒纪》。

当我睁开眼,已是拂晓时分,书滑落在地。我不知自己何时入梦,但我却肯定着,脆弱敏感的心,是在这本书的抚慰下安然睡去的。它像一片阿司匹林,使心中被繁嚣所伤隐隐作痛的伤口止痛消炎;像一片薄薄的冰膜,让复杂城市中那颗浮躁的心降温沉淀。

顿悟,沉浸在城市的红灯绿酒中的我们已无法自拔,被过多的荣耀与金钱诱惑的我们迷失双眼,原本那个真实的自己反而被自己亲手弄丢。脱离了现实的假面,我们应该学会去接受,这才是最真的自己,也许我们真正要的,就只是在看清世界的假面、自身的伪装后,安静坐在窗边,品一杯清茶。

然而清醒的人不代表能够控制自己,他看到问题,挣扎得剧烈,反倒失去某种定向之后的简单与安稳。安妮用她尖锐直接的文笔,把你推到悬崖绝壁边让你自己去看,看自己的处境,看向自己的灵魂深处。然而她也警惕我们,清醒固然重要,但无需太过清醒,只需记住始终不能迷失自己,记住自己最原本想要的。

在这个庞大无垠的世界上,装着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我们被囚于现实世界的残酷无情,沉浸于诱惑的柔阱,忙碌于应付每日繁重的工作功课,可细细想来,我们是不是忘了初衷?我们要的,真的是无法超越的成绩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荣誉吗?得到这些之后,我们真的会幸福吗?抑或,迷失的真实自我的我们,根本等不到顿悟和成功的那一天。其实,往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个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自己。别迷失在灯红酒绿、舒适萎靡的世界里,为了梦想和我们自己,请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和那个当初真正想要达成的梦想。

请一束微光,找回真实的自己。

清醒纪读后感


【篇一:《清醒纪》读后感】

她知道余烬冷情、她知道黑夜漫长,她知道风影摇动,她知道时间在流动能量。

《清醒纪》是安妮宝贝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有着她对时间与人,孤独与爱,隐秘与盛大等生命主题的深入和探讨。第一次对她的好感来自于她那女童式的笔名。她说她的笔名别无深意,实在是随机。或者是随缘,就让它代表一个写作者在创作中应该保持的初心。

《清醒纪》中清醒二字的真正含义来自与作者追求那份心灵宁静,讨厌捆束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对自由的追求。安妮宝贝愿意安静的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享受着她独特的文字,轻轻释放她心里的梦想。在《清醒纪》中,她内心世界表露出的情感完全溢于书中的文字之中,我欣赏她笔下真实的人性暴露,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一系列故事,是虚妄的故事又是真实的情感,给我一种难以言说的一股内心的震撼。她写到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会显得淡薄。我喜欢书中的这么一句。当人太过于了解,你会发现彼此的优点与缺点,有时应当保持些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身边的朋友并未随之增长,大家总是以应付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生活,应付身边的人,应付身边的事。感情这东西,总是伤人最深,因此人们总是不敢过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她把她的喜怒哀乐全然真实而不做作的表露在她的书中。安妮宝贝是个如此霸道的女子,就那样不留余地的把她的情绪传染给你,而你又无可抗拒。她的文字颓废但我认为那只是文字表面,深入探索,品味她的情感,自然会发现有那么一股冷静成熟的气息冲斥着我的思维,让我的情绪有无从安置。我不了解她,但又了解她你只要读过我写的文章,我也同时读过你写的文章,我们就能知晓彼此。我始终这样认为。

看完《清醒纪》这一本书,阅读它如同喝下一杯清水,能维持日常生存。每一天,定时清扫内心,让它平静。整理明暗对半的情感,越过小小障碍。她总能让生活遇到太多不如意的我得以慰藉。

它给予我保持这种模样,略带发力的紧张,不松懈,对待不定有坦然。

【篇二:读《清醒纪》有感】

喜欢品茶,正如我喜欢品文。题记

菊花茶幽幽入其境

不知什么时候喜欢上了菊花茶,也许是因为它的味道。菊花茶的味道里充斥着一股怪怪的气息。可是,我却喜欢。这是一种让人觉得愈品愈香的味道。菊花加上冰糖泡在水中的颜色很纯净,带着淡淡的忧伤。初读《清醒纪》亦是如此。当时只知道是一些随笔,乱得很,文字零乱又没有文学的感觉。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是心情日记,叙写着一些想说却又没必要说的小事,没有很大的情感起伏,淡淡的,却又有点忧伤,让人有一股想要探究下去的欲望,亦如菊花茶。

苦丁茶萋萋品其韵

老实说,苦丁茶很不好喝,苦得几乎让人难受,在口中涩涩的,久久不能散去。但是,它最适合细细品尝了,每品尝一次,就会觉得没有上一次的苦,品久了,还会觉得很香、很美。是啊,《清醒纪》最适合如此这般品尝了。在书中,我逐渐了解了安妮宝贝内心的世界。欣赏大海在她眼中的宽广,欣赏真实的人性在她笔下的暴露,她不会用很华丽的语言来伪装自己。因为她知道,其实那像纸一样薄的面具是多么容易被戳破,留下的,只是她孤独地在角落里哭泣。她是如此的平凡,用手中唯一的笔,用朴实的语言,宣泄着心中的爱、恨、情、仇。如此,亦如苦丁茶。

薄荷茶清清赏其神

薄荷茶的清新让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轻轻抿上一口,就觉得神清气爽,连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新鲜起来。直到读了很多遍,才知道《清醒纪》中清醒二字的真正含义。作者追求那份心灵的宁静,讨厌捆束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对自由的追求。她愿意安静地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享受着她独特的文字,轻轻释放她怀中的梦想。读她的文字,是一个享受心灵的过程,如同在心中构建一座小屋,小屋外头,是喧闹;小屋里面,是宁静。这便是清醒,亦如薄荷茶。

茶,愈品愈香;文,愈读愈美。

【篇三:《清醒纪》之读后感作文】

冬日的温暖,莫过于火炉的照应;夏日的清爽,莫过于清风的呼唤。而我,在这寒假里独自沉恋于安妮宝贝的《清醒纪》。

一直喜欢安妮宝贝的书,喜欢她那些神闲淡然的文字。她观察仔细,喜欢留意一些别人忽略的东西。所以读她的书,总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使人受益匪浅。

《清醒纪》不同于别的书,它虽然一篇篇散文凝聚而成,但却不失其蕴涵之深意。细细的品味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记录着一点一滴关于自己的生活,仿佛一瞬间点醒我们。或许我们已沉浸在城市的红灯绿酒中无法自拔;或许我们被过多的权利与金钱迷失了双眼。倒不如安静的坐在凉台上,品味《清醒纪》。

平静的生活使人麻木。每当我拂晓时分站在凉台静静感受,才能发觉大地的存在。没错,如同安妮宝贝所说:它只是一个无情,迷人而坚硬的城市。而每个人生在这个城市里,只有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度过漫漫长夜,日光照耀的时候,我知道我将记得你。

每个人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去,自然,我也不例外。当以前的一幕幕画面从意识中晃过,就可以称得上是回忆。孤独的时候,就仿佛是漫长的黑夜,谁都知道孤独是一种可耻,但却无法回避。有人说,人在黑夜里是最清醒的。的确,黑夜里,往往会胡思乱想,但却可以看清楚许多事实。或许你会觉得很悲伤,但悲极过后,往往又会恢复平静。

某天如果我觉得不再爱你,我就不会再感觉寂寞。

爱与恨,感情作祟。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一个处在恋爱的人的寂寞心酸。不再爱你,意味着不再寂寞。人生既如此,不如轰轰烈烈的爱一场,然后撒手放开。任何一个缺少爱与关怀,眼神充满惶恐,柔弱无力的人,看到这句话,或许都会侑共鸣吧。

仿佛可以就此消失再不相见。

消失了,也就看不见了,不想见到他,但却喜欢在脑海里琐碎的记忆中寻找他。但有些事情自以为是忘记了,精神却总是想去回忆,所以喜欢一个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沉睡。过了许久,便清醒过来,放松大脑後,继续重复刚刚的动作

一日,日光照耀;

又一日,醒来;

再一日,记得

其实清醒,并不一定就可以控制自己。

【篇四:《清醒纪》读后感】

安妮宝贝,一个透明的女子,手上有着寂寞的空洞。穿白色的纯棉衬衫,亚麻外衣,灯芯绒的长裤,光脚穿着双脏球鞋。住在破旧的欧式公寓,在家里插着大束的栀子,听爱尔兰的风笛,在深夜无眠写作。她辗转游离于城市之间,去各地行走,徒步墨脱。她是我最爱的作家,一个落拓寂寞的女子,写着落拓寂寞的文字。

安妮最初的文字是带着毒性的,黑暗并且腐烂。当我第一次读看她的书,就被其吸引,我好奇是怎样的女子能写出如此颓靡的文字。

他不知道自己的欲望从何而来。突然扑上去,把刀扎向她的胸口。一下。一下。又一下。鲜红的血顺着她心脏上的蓝紫色蝴蝶往下流。他说,你也有血的。所以你会疼。他伏下脸亲吻她淡漠的眼睛。我只是不想让我一个人疼痛。这种感觉太寂寞。《疼》

她的早期作品中充满了死亡,自杀,痛苦,仇恨。像是沼泽旁盛开的大簇的鸢尾,蓝如妖魅,甜腻的气味混合着腐烂的气息。每看一页如同在手腕上的伤口洒上一把盐,插在酒精中,绽开一大朵暗红的蔷薇,疼痛切心。

安妮的作品,陪伴着我走过了青春的泥沼。她的作品风格变化很大,尤其在其父亲去世后。她的文字不再像之前那样辛烈,少了以往的凄艳迷离,纠缠无尽,多了一些成熟、淡定。安妮开始了对世界透彻的观察,清醒的思考。

《清醒纪》这本书细微记录,轻省回望,关于云朵、光线、广场的烟火,雨水以及消失踪迹的爱人,关于心与时间的边缘,不可测量及无可追寻的情感,沉默对峙,清醒探询。以城市为核心,将小说和散文糅合在一起,展示了一个时空错落、纷杂缤纷的世界,对时间与人、孤独与爱、隐秘与盛大等生命主题进行了深入和尖锐的探讨。

七堇年说过,其实人应该活得更麻木一点,如此方能感知多一些的生之欢愉。可安却选择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清醒。清醒看这世界,纷纷扰扰;清醒看这城市,繁华奢靡,物欲成河;清醒看生命,脆弱易逝;清醒看爱情,虚幻易破;清醒看自己她清醒的懂得自己要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如此的女子是可怕的,刀枪不入,水火不侵。

安妮的清醒不是禅家的顿悟,而是痛醒。伤口越多,愈合,结痂,心愈坚硬。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令人迷茫,保持清醒实在不易。匕首轻划静脉,暗红的血渗出,心脏一阵剧烈的抽痛,得以清醒看清前方的路。安的文字便是匕首,让我清醒,让我痛。安的文字也是伤药,让我愈合,让我坚强。

其实,安,你我不必如此清醒,越醒越痛,直到万念俱寂,心如死灰。就用你的话来为我的文做结,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读《清醒纪》有感800字


读《清醒纪》有感800字

占翠仙

亲爱的书友们:

大家好,我是占翠仙。上次我们相聚在这里,我拿到了安妮宝贝的《清醒纪》。这是一本摄影图文集,或者说是小说散文集。文字风格很有特色,一种都市生活的颓废感,自省的写作方式。

我看书是很随性的:喜欢的可以通宵达旦,曾经为了看《红楼梦》,坚持一个礼拜凌晨三四点睡;不太喜欢的,可以看很久,家里的《史记》我从初中到现在也没有完整看过。而《清醒纪》我其实也还没有看完,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它其中的文字让我共鸣,我不得不停下整理自己的心情。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其中两种。

一、关于孤独

文中有段文字说:"孤独是,在你需要别人的时候,你遍寻不着;在你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你自给自足。"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自知或不自知的。我当初考特岗教师的时候并不是自身的主动意愿,只是恰好那段时间很空闲,恰好朋友都在考教师招聘,我也就随波逐流了。那段时间,充实吗?当然。但我偶然间也觉得孤独。我孤单于当时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是为了打发时间。其实那是的我并不十分明确那份心情,只是感到迷惘。我不知道自己需要向谁倾诉,大家都觉得考老师挺好。也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情。在捎带着脆弱的糊里糊涂中,我成为了一名特岗教师。在时间的洪流里,我渐渐地习惯。我还是会偶然地孤独,可我宁愿闭上嘴、关上心门,只在心里默念:过一会儿,就好了。

二、有关选择

安妮宝贝认为:"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贪心估计是社会对强者的赏赐。平凡人都是在各式各样的选择中度过一生。学校里常常有很多活动,年轻教师是备受期待的主力军,可其中又有多少的"被参加"呢。可以选择不参加吗?那就要舍弃青年人勤奋肯干的形象或以后的其他机会。思前顾后,往往就参加。所以烦恼又来了,是得过且过,还是悉心准备?生活着,就会面对或大或小的选择。只要是选择,我建议大家都认真对待。小到不同品牌的酱油,它可能会影响你的味蕾,进而影响你的心情;大到人生大事,相信亲爱的你们肯定会慎之又慎。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很多感触。愈是自省,愈是了解自己,愈是清醒。我有时也学着在纸上记录心情:愉快的,无奈的,如鲠在喉的失落……写完后,我就像宣泄了一番。我又重振旗鼓继续前行,谁让时间只会前进呢。

谢谢大家的聆听。

《清醒纪》读后感1000字


安妮宝贝已经改名叫庆山了,她的《清醒纪》这本书是楠友京石姐姐送给我的,连着4个杯子,感恩。早上醒来,想着把这本书看完,但是看到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放下书,开始搬一部分东西去另一个宿舍,运动运动,一直斜靠在大熊上,背也不舒服。

这真是一本适合周末读的书,心里塞满事情的时候,这么慢的文字可能会读不下去。这也是一本适合边读边写的书,因为页面有很多空白。

关于清醒,作者在书中说:

花朵知道它的期限。我们不知道。而我们如此盲目,一直又比花朵清醒。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快乐不属于清醒的酒徒,也不属于索需无度的孩子。危险及清醒的降临,使人最终从紧张进入一种诡异的平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华丽的表演者,在形式感之中忘记了自己的所求。而清醒的表演者,听到内心的声音,并试图表达。而落幕之后的寂寞,又有几个人能忍受,而且曾经如此辉煌。又有复出......清醒的人不代表能够控制自己。

她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夜晚,清醒的人喝醉,克制的人倾诉,怀疑的人相信。关于书名《清醒纪》,我不是太懂,百度了一下,纪同记,没有更多解释。作者在自序里说写了一些字。拍了一些照片。想说的话就是这些。文字简单又深邃,有些观点,如孤独是可耻的,不赞同,但还是欣赏的部分多。

戒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于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写作,独自过简单洁净的生活,带着天真幼小的孩子,看他画出来的水彩,带他去玩具店买来巨大的大象布偶,一起抱着走在街头。

也许选择并没有对错,唯一的标准只是在于内心是否愉悦。

我希望她外表甜蜜,内心坚强。能够直到成年,依旧可以和父亲拥抱。陪着父亲一起去旅行。与他非常亲密。爱她的母亲。

石头墓碑,简单无华,只写着他的姓名和存活的时间。

感情带给我们的,从来不是索取。而仅仅是回味。

做有情有义的看花人。因此四季分明。

总记得对别人提前说谢谢,以及再会。

生命始终都有它值得敬畏的奥秘存在。对痛苦的担当,就如同对喜悦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相对。

读完此书,你会发现简单,赤诚,索需,爱,芍药,平头,麻布,雪纺裙,光,影,离开,旅馆,花儿,白衬衫这些高频词。我喜欢这个简单赤诚的作家。

《深阅读》读后感2000字


爱阅读的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重拾阅读兴趣8个月了,越读越欢喜。但隐隐的,又有些迷茫。

这几天在自我反思: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经过思考,我得出来的答案是:能够更快找出事物的本质,更好的解决问题及精进自己,让生活更美好。

因而当我看到《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中提到的一段话时,深有共鸣。

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的确,聪明的人更善于抓住事物本质,解决问题和处理压力。

而《深阅读》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能让人聪明。

在这本书里,作者斋藤孝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意义,以及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斋藤孝是日本知名的教育学家,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的著作有《规划力》,《提问力》和《学会学习》。

1. 为什么读书

聪明的人更能应对压力,适应环境。

而读书又是让人能够变聪明的一个方法。

《太子少傅箴》中说过近朱者赤。

基因研究的权威村上和雄,在《启动的活法》,也指出,99.5%的人类基因,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不同,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不同。启动基因的其中一种手段,就是接触一流人物。

我们没有办法时刻围绕在一流人物身边,但是,阅读一流人物的书,也是我们接触一流人物的思想的好机会。

读书,是让我们接触到一流人物思想的捷径,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看的更远,见识的更多。

读的好书越多,受到一流人物思想的启发越多,我们也会越来越聪明,会更善于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读什么书?

斋藤孝认为,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一读。书分好书和坏书。好书是指容易读,有内涵的书。坏书呢,是指没有内涵的书。

在读书的初级阶段,为了体会读书的乐趣,可能会随意阅读,什么书都看看。但当读书进阶到更高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阅读优质的书了。比如说,古典名著。

虽然说古典名著,往往很难读,也有可能会非常枯燥。但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必然有其经过时间验证的,有益的思想和启发在里面。

斋藤孝鼓励我们不要避开这些古典佳作,因为一味阅读肤浅的书,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当我们跨越阅读古典名著时的种种障碍,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深度,也会得到提升。斋藤孝在书中分享了如何读古典名著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先读难度比较低一点的解读书籍。等书的内容比较了解的时候,可以再读古典名著的原书;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也要注意挑选一本翻译好一些的书。

3. 提升阅读力的方法

斋藤孝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读书的方法,习惯和技巧。

这一部分内容,个人建议可以把这本书结合《高效能阅读》一起看。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分享了89个读书的技巧,与《深阅读》可以互为补充。

《深阅读》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三个读书技巧是:

1. 用书评找到好书

电子书中,目前我最喜欢的是微信读书,也经常会看书友们的书评,从中学习。有时候,看完书评,会不由的感慨:原来这本书这么有趣啊!就也想看这本书,于是就收到书架上去了。所以用书评找到好书,对我而言,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2. 用输出,来使读书成为自身的血肉

斋藤孝认为,能否把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判断有没有把一本书读懂的依据之一。向别人讲叙书中的内容要记住两点:一是以自己的感悟体验为主,二是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这两点我觉得非常的受益。

现在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尽量写一篇书评。

但是在写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障碍,觉得好像写不下去。这个时候,我会又回头去看这本书。当我自己真正看懂了的时候,书评也就写得更顺利一些。

输出促进了我对一本书的理解,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更深刻。

3. 转换阅读, 将内容融入自身

斋藤孝认为,世上所有现象,都可以用y=f(x)这一函数式来解读。其中 y 是创意,X 是素材。f是一个人思考的轴心。

这一点有点儿像原酒纯一在《高效能阅读》中提的主场思维,如一个市场经理看什么都会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去喝咖啡,会留意咖啡店的广告词好不好等等。

但又不仅如此。

斋藤孝所推荐的方法, F 可能更多角度的变化和应用。比如连续读同一作者的书,可以了解到这个作者的思考轴心( F);阅读主题相同但作者不同的书,从而体会同一主题不同,不同作者之间不同思考轴心的乐趣。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慢慢也能够确立我们自己的思想轴心(F),进而确立我们的思维体系。

这样,我们读过的书,就会慢慢融入我们,变成我们的骨血和气质,影响我们的人生。

总结

斋藤孝在《深阅读》这本书中,详尽和多角度分析了读书的意义,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

斋藤孝指出,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深化思想,增强判断力,能更快看到事物的本质。

而当我们的思想深度够了的时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才能够更加理智的甄别有用信息,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深河》读后感2000字


矶边以前从没想过妻子是感情那么强烈的女人。她的内心里深藏着的心愿,即使一起走过了三十几年的岁月,还愿意在来世继续做矶边的妻子。“我…一定… 会转世,在这世界的某处。我们约好,一定要…找到我!”。感情内敛的妻子临终说出的呓语,使矶边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三十多年的平凡夫妻生活,他从未对妻子说出过爱,也未曾认真思考过“爱”究竟是什么。对他而言,妻子是空气,虽然重要,却完全可以无视其存在。甚至,在婚姻关系中,他有过外遇。可当医生宣告妻子罹患癌症,生命即将终结时,矶边才发现他所有的平静安稳,都是因为妻子张开的双臂。失去妻子以后,他才认识到妻子的价值、妻子的意义。怀着对妻子的思念与愧疚,矶边到印度寻找转世的妻子。

每次她只找到埋首于饲料桶中嗜蚀快乐的男人姿态与自己一直注视着男人动作的空虚眼神。内心有着强烈自我毁灭倾向的美津子年轻时放纵情欲,她不爱任何人,却愿意享受男人被她俘获的乐趣。越放纵越空虚的败坏将美津子的内心推到了黑暗深处。她象伊甸园中诱惑夏娃的蛇一样引诱老实、木讷的天主教徒大津,逼他放弃神。好像赌气似的,她要与神抗争,夺走他。当猎物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瞬间,美津子狩猎的愉悦急速冷却,结束了。她很快抛弃了大津,转头寻找新的猎物。但没有一个人可以填满她的内心,放纵的情欲只会使她更空虚。大津,她以为他会颓废,会和她以及她所见的大多数人一样空虚堕落,却没想到这个被她玩弄过的男人去当了神甫。多年后,她再次找到了大津,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大津与众不同的生命,大津与她身边所有的男人都不一样。美津子仿佛觉得大津身上有她一直寻找的东西,一股神秘的可以改变她生命的力量。大津去了印度,美津子也到了印度,寻找大津。

“蛆在气息尚存的士兵鼻子、嘴里爬行”。缅甸的“死亡之路”成了木口一生的梦魇,当年救过他的战友为了活下去,吃了死去战友的肉,战后他回到日本,找到了这位战友的妻子、儿子。他无法清醒时面对战友儿子看他的眼神,终日酗酒,一生他都在责怪自己,无法放下心中重负,直到临死。木口到印度,是为了超度死去的战友。

沼田,逃避现实的童话作家。相信人与动物之间有某种奇妙的练习,他病了两年,手术失败两次,担心命不久矣。心中的担忧与痛苦无法与妻子分享。他选择了对着一只鹩哥倾述心事。在最危险的一次手术终,他活了,鹩哥死了。沼田相信是鹩哥代替他死了。他到印度,是为了放生一只鹩哥。

当矶边、美津子、木口、沼田怀着各自的心事与负担来到印度,恒河包容了他们,这条河既接受生者,也接受死者,既包容丑陋贫穷的弃民,也包容英迪拉·甘地。它就像母亲一样,洗尽生命中所有的伤痛。

矶边在恒河边终于完全释放了对妻子的爱,他深情的呼唤妻子,“你,到哪里去了?”。月光下,银色的水波,无声的接受矶边的呼唤,仍默默地流着。

美津子在恒河边找到了背负死去弃民的大津,她依然无法理解大津,但她理解了苦难。她穿着沙丽,在恒河中沐浴,“我知道存在人间之河。我还不清楚那条河的前方有什么,可历经过去许多过错,我稍微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人间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她不知道对谁祈祷,或许是对大津追随的神,或许是对某种巨大永恒的东西。浸润在河水里,许多不堪的过去,仿佛瞬间得到了赦免。

木口在恒河边为战友颂阿弥陀经。水流不停。恒河从南往北,划出小小弯曲,缓缓流淌。木口眼前浮现出那条死亡之路上或趴或躺的死亡士兵。

沼田终于在恒河边放生了一只鹩哥,看着鹩哥远去,沼田感觉恍如放下了背负多年的重担,可以告慰那只下雪日代他而死的鹩哥。

所有的人似乎都在这条伟大的恒河中得到了释放。而我,最心痛的大津却死在了恒河。远藤周作文末并没有直接描写大津的死,但我知道大津死了。这个一度软弱的迷恋美津子肉体的男人,终于重回了信仰,神没有放弃他。在印度,他用生命去实践耶稣的爱。“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文中多次出现《以赛亚》书的这节经文,诠释了大津在恒河边的行为。主爱激励他,他要效法耶稣,主所付的代价,他也想付。“你背着十字架登上死亡之丘,我现在模仿你。你背上背负着众人的悲哀,登上死亡之丘。我现在模仿你。”大津寻找像破布一样蹲在路旁角落里喘息等待死亡来临的人。大津找到他们,背他们到恒河边的火葬场,完成他们一生最奢侈的愿望。恒河,对他们来说,是今生的终点,来生的起点。

现实的人生仿佛一条深河,隐藏着各自的伤痛、心酸、肮脏、不可为外人道的秘密。这条深河无法洗去今生的痛苦和罪恶。唯有耶稣,只有耶稣,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人的尽头才是神的开头。

印度的恒河不是我的恒河。我的深河是那条流到永生的生命河,是耶稣和圣徒的眼泪汇成的河流,它可以真正洗去人一切的污秽和罪恶。

最后,我想说,我不太赞成大津的神学思想,或者这也是身为天主教徒的远藤周作对基督信仰认识的缺陷。无论是他前期的《沉默》,还是最后这本《深河》。作者强调的都是神爱的属性,他忽视了神绝对的公义和唯一性。大津追求的是无界的信仰,他认为神在印度教徒中,在佛教徒中,在伊斯兰教徒中。甚至他会为死去的印度教徒祷告,祈求神接纳他们。这一点与我的信仰严重冲突。至此,我想远藤的书不用再读了,以后这类的书都应该不会再读了吧。与文中那些寻找信仰的人相比,我已然找到。未来,还是多读灵修类的书了。

相信《安妮宝贝的《清醒纪》之《流深》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安妮的日记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