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时期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并于1946年正式完成的著作。作者主要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强烈的等级观念和负债意识,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剖析为什么这些民族心理能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保存到现在。
首先从书题入手,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但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更偏向于将其理解为,"菊"是美的象征,"刀"是武的象征,"菊与刀"所代表的实际上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简单来说就是尚美与黩武,我们不难发现在日本文化中并存的对美的追求:茶道、插花,与对武的崇尚:相扑、剑道等。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倾向的并存也进一步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活动的各个领域,既和善谦虚又好斗勇猛,既保守刻板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作者以此出发,通过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并解释了这一矛盾背后统一的原则。
日本文化中对等级秩序的信仰和信任使他们严格遵守"各就其位"的原则。这不仅表现在日本人的生活、家庭关系、阶层关系中,也同样展现在国际国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例如:在二战前十年里,他们把经济迅速发展的自己视为已经达到金字塔顶端的人。当看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世局动乱不明底"时,日本人愿意主动担起"俾使各国就其位于兹世"的重任,并希望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来实现愿望。此外,国内的明治维新也离不开"各就其位"思想的指导。运动期间,在所有政治、宗教和经济生活领域,明治政治家们都按照这一原则在国家和国民之间分派职责,改善当时人们的处境,继续享受由秩序带来的有安全感的社会生活。而回忆起同时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整个过程几乎只局限在部分上层阶级内部。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其影响微乎甚微。这除和当时两国的社会背景有差别外,与民族心理也不无关联。
在日本这样一个等级社会里,人们由不同辈分、性别与年龄等形成以上下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长官与附属的关系,而是通过"忠""孝""恩""情义"等各种观念的集合连接起来的。在日本社会中,"恩"与"情义"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关系是以"恩"和"情义"为基础的道德原则所维系的关系。而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人的观念中,"忠""孝""恩""情义"属于不同的范畴,都需要严格的遵守,所以时常出现如"情义"和"忠"相冲突的情况,于是就有了如"四十七士"杀人复仇以遵守"情义"又切腹自杀以遵守"忠"的故事。
那么,当我们回到当前的中日关系,由钓鱼岛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两国之间的紧张局面和各国国内的行动也同样令人深思。在各媒体纷纷报导各种现象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各种原因。我觉得从民族心理上来考虑,或许可以理解为日本7年侵华战争的延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强大,他们从等级制原则出发,希望重申中国原来的标签,重新整饬东亚地区的秩序。然而日本的等级观念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又让他们十分佩服强者。所以只有当我们的综合实力冲破各种阻挠实现另一个"质"的飞跃时,当我们成为世界大国中真正的强者时,日本对我们的态度自然会转变,原来一切旧的标签一定会被另一种眼光取代,两国之间诸如钓鱼岛等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因此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自己,让国家综合实力更加强大,这才是解决诸多国际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菊与刀》读后感_15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
《菊与刀》确实是一本好书,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日本这个民族,不偏不倚。少有感情掺杂于其中的时候,我们才能客观看待。没有盲目推崇,也没有全盘否定。从历史角度看,任何既定事实,都少有偶然性,存在即有道理。以前不了解社会学,认为没用,这本书确实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有这么几点思考:首先,日本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也讲忠和义,这看似与中国人相似,但实际上却不然,中国人讲忠和义有一个前提,那便是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既讲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但历史上出现暴君时,我们也讲当仁不让,我们也歌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但日本人则不然,日本的忠与义没有以仁为前提,所以盲目的忠义,若被少数心怀叵测之人所利用,便会一不小心将整个民族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其次,仔细想想,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正值中国的晚清,当时的日本,也是内忧外患,也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穷则思变,是自然规律。可是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了,短时间内让日本一下子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我们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却都以失败告终了?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我想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面对强者,日本人能够认清现实,接受现状,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短时间内超越不了你,我就认真的,甚至是谦卑的向你学习,踏踏实实的做学生,有一天强大了,我再收拾你。而晚清时的中国却不然,即便要跟人家学习,也放不下身段儿和面子,也要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不肯承认现实、接受现实。其实国家如此,国民也如此,让中国人承认别人,跟人家学习,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中国古人说,“文人相轻”,这恐怕不仅是文人的毛病,也许是共性。所以,都说日本人善于学习,我觉得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方法,更是态度。所以你看它,先是学习中国,再是学习欧洲,之后学习美国,似乎是谁伤害过它,它就学习谁,从这一点来讲,的确很可怕。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直到改革开放,才认清了现实、接受了现实,四十年来,韬光养晦、改革开放,终于有了今天的局面。直有从内心里,认清现实,接受现实,抛却那些无知和愚蠢的优越感,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从这一点来看,欧洲比较务实,美国似乎还在犯我们曾经的老毛病。
最后一点,这本书里讲到,日本是受耻感文化影响,中国是受罪感文化影响。简单说,日本人不做错事、坏事是因为害怕受辱,这个耻辱主要是来自于他人;中国人不做错事、坏事是因为心中的道德标准,换句话说,做了不该做的事良心不安,我觉得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这两种文化观念,各有利弊。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总是怕做错事会从别人那受辱,所以他们做事非常严谨认真,一丁点儿小问题都会考虑的非常周密,这点我是亲自体会过。但是如果没人在的时候怎么办?是不是为所欲为了?相较而言,我们中国人讲“慎独”,讲的是“人在做,天在看”,中国人讲因果报应,这一点而言日本人是没有顾忌的,所以他们就能在南京制造出骇人听闻的屠杀,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用活人做实验,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很难做出来的事情。但是完全的罪感文化也有问题,当下社会,我们很多传统的美德被颠覆,很多时候你教孩子谦让、讲秩序,反而有可能会让他受欺负。很多孩子的家长,看到孩子不讲规矩而获益时,感到的不是忧心反而是欣慰。那你该怎么办?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不那么“宽容”,每个人做了违反规矩和道德的事情都会感到耻辱,我们多少也有一些耻感文化在里面,我想对今天的中国可能不是个坏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认识自己,也需要认识他人,但是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认识自己,因为对他人的认识也是对自身认识的体现。喜欢听人夸讲是人性,能够承认不足,谦虚学习,实在不易,以此自勉。
《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
个人情欲:
日本的道德规范,在要求彻底、极端的自我克制的同时,又极力追求五官上的享乐。这也体现了日本佛教与本源佛教的一些区别。日本人认为,肉身愉悦是一种善行,值得培养,但同时必须有一定的尺度,绝对不能扰乱到生活中的严肃事物。其在培育身体享乐的同时,又建立了一套道德规范,禁止在严肃的生活领域耽于纵情享乐。享受:热水浴、睡觉、浪漫爱情(彼此彼此嘛)、性爱快乐(对男人婚外情的纵容、艺伎的存在)、同性恋、自慰、酗酒(饮酒与用餐的严格区分)。个人情欲是上天所赐之物,上至哲学家,下到普通百姓,谁也不能指责。而人总是处于一种无法达到较高忠、孝、义理等要求的痛苦之中,因此日本人更倾向于悲剧式的戏剧结局。
德性的困扰:
日本存在诸多的德性要求,同时并不存在善恶之分,经常是困于两种德行选择的矛盾之中。如《四十七士物语》这一故事中,就反应的是“义理”与忠、“义理”与“孝”的矛盾,最终、“义理”获胜。而在有的故事中,忠战胜了“义理”,但在这些故事中,最终主人公无一例外选择了自杀,以此实现对多重德行的履行。而自明治维新以来,反映在《敕谕》中,日本官方有意贬低“义理”而褒扬“忠”,显然是为了提升天皇地位,加强权力集中。
“诚”:是指遵循日本道德和“日本精神”所描绘的“道路”的热忱,主要可解读为对公认的“日本精神”的赞扬,或者是对日本德性领域中某些公认的指标的赞扬。
“自重”指要恪守规则,达到别人的期望。这也体现了日本精神当中的外趋性。注入谨慎、警惕。而一个人如果不遵循善行的明确指示,或者是不能权衡各方责任,又或者没预见突发状况,都是一种耻辱。而耻辱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首要地位,因此,每个人都特别注重公众对自身行为的评价。
自我训练——克己自制:
日本的自我训练,一种是能力上的自我训练,另一种是期待有更多收获,即“练达”(存疑)。能力训练,即培养一种行为能力,精神驾驭法则,即人的意志应该能够驾驭可以忍耐一切训练形式的肉体,肉体本身并没有健康法则,即使受到损害也应该置之度外。当涉及到个人情欲与更为重要的事物时,应果断抛弃个人情欲。训练——快乐:
“练达”源自禅宗用语,在本书中,作者选择“无我”加以介绍,是指在意志与行为之间“没有一丝间隙”的体验,没有练达的人,其意志与行为之间隔着一块屏障,其被称为“观我”(正在观察的自我)、“妨我”(正在妨碍的自我)。而“无我”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心中所想之事完全一致。自注:自我理解,这一思想更偏向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战败后的日本
战争中的顽强抵抗,战败后的坦然接受,日本能够踏上和平之路的真正优势,在于日本具有敢于承认自己行动“失败了”的魄力,继而能够集中精力去寻找其他出路。(思考:这是其自身文化的灵活性,还是其内在核心的脆弱性,没有可坚守之物,也就没有可失去之物?)再者,对天皇制的保留,顺应了日本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彰显了此书研究的价值。
《菊与刀》:
呼应本书题目,对菊花的喜爱,是日本人个人情欲的一部分,而提及刀,实际上所展示的是日本人对自我训练的一种要求,以此出去自身的“锈迹”,进而追求“练达”的人生境界。
后记:
1.本书写作与上世纪中期,作者对于日本的介绍,时至今日,读来仍使人受益匪浅。但是,本书毕竟是上世纪的产物,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发展,世界、日本都有了相应的变动,对今日日本的认识,此书仍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书目,但不可过于局限与此。
2.读书越多,更加认识到自身认识水平的有限,在之后的阅读中,应更加注重于都质量,且越是好书,越需要多次阅读,就像本书一样,读完仍感觉需要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且阅读后的总结和思考。也是极为重要的。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一)
我告诉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今天,把《菊与刀》读完了,之前没读这本书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那么一个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那么小的一个国家民族性格却又是如此的残酷。
读完《菊与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内在原因,不用解释,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触最多的是日本的动漫。说起日本动漫,我不得不说《火影》中塑造的鸣人形象,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天皇,当然实权并不在天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家里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
我们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
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读完《菊与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会艳丽绽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锈蚀之迹,刀就会锋利闪烁。
菊与刀读后感(二)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其实,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这当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日本人坏。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日本人对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诚,几乎成为一种准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发言是没有人可以质疑对错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表面上,对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疯狂的、不惜一切扑向中国。但是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没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大范围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该的位置。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可怕的等级制。
另外,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并将这视为报恩的方式。然而,战争中的日本人发现,中国人并不欢迎他们,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图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和国际关系的等级秩序,只不过是一厢情愿。他们还没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非每个国家都向他们那样痴迷于等级秩序,只能在稳定的等级中才能获得安全感。中国崇尚以和为贵,然而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前,所有中国人又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站出来,即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没有想到,在中国他们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一盘散沙汇聚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铁拳!
在实事求是方面,作为日本另一个对手的美国显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国人知道他们对日本国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够了解,他们不能不加区别的就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因而他们组织了学者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后来,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而历史也仿佛是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进。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方式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归功于人类学家准确的预见。结果是日本投降后几乎没有抵抗,完全服从敌人的管理,而美国,通过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在此过程中,我们惊讶的发现,正确的意识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作用,指导实践,趋利避害。
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他们的生活。任何外国都不能命令别国的人民接受某种方式。此所谓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这是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遵循的,日本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付了学费,希望它吃一堑长一智。而中国,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发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现第二个日本,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和认识。
菊与刀读后感(三)
菊一文字2020则宗,是一把着名的日本历史名刀,《菊与刀》读后感。此刀至今有八百年的历史。小说中,新撰组冲田总司的爱刀是菊一文字2020则宗。此一说法仅见于小说。因为菊一文字2020在幕府时已属国宝级的古刀,即便当时贵为幕府第一武士的冲田总司也不可能拥有此刀。而且,菊一文字2020则宗属于薄刃刀,并不适用于实战。幕末又惯用打刀。所以无论是以经济观点或实战必要性的观点来看,史上冲田持有菊一文字2020则宗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另外皇家御制兵器多为装饰用,用来显示威仪者居多。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狄克特的着作《菊与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与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使很多人联想到日本史上的名刀菊一文字2020则宗。实际上,作为皇家御制的兵器,菊一文字2020则宗无论是从其名称,抑或是其作用来说,都很好地诠释了《菊与刀》的文化,是日本历史上少数具有象征意义的刀。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谓是神阻杀神,佛挡灭佛。武士刀是强大的,德川家康在历经几十年的忍辱负重之后,带领自己的手下建结束了一百四十八年的战国时代,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幕府统治。然而,德川地位之高时也仅是被明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整个日本的精神支柱,在于他们的天皇。什么是天皇?日本人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这点与中国古文化不谋而合,天子即天之子,是奉天承运的真命皇帝。但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某朝篡位在日本却从未这般发生过。日本向古中国学习了众多文化知识、法律条令,但是,日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发生了许多变化。天皇不一定是权力的制高点,但是天皇在民众心中却是最神圣的存在。这种类似于图腾似的原始崇拜,我们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除了近代史上文化大革命中对毛泽东的顶礼膜拜,怕是寥寥无几,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
天皇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强烈尽忠感却从未消失,这种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们做出与我们所认定的价值法则相悖的事。《菊与刀》在描述这种抽象情感时,用了二战这一具体事件来体现。上午手中还紧紧握着枪杆,下午便悠闲的上街采购物资。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日本人本身并无自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对与道义与军部的坚定感,促使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在现在依旧主导着他们的内政外交活动。
日本自古便是中国的近邻,但是对于这一民族的了解却乏陈可言。今日国内民众大声抗议日本行为,打起抵制日货的旗帜。从大局上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社会一体化的情形下,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断绝友来。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我们必须和这个与我们交隙的国家和平共处。但是,民众的呼声却也反映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国内普遍的反日情绪。多数民众对日的了解都仅仅来自于电视剧或者电影之类经过了人为艺术加工的信息,对日本的了解显得相当的片面。尤其是今年来爱国战争主义题材的作品频频出现,让大众加深了日本侵华的印象。这显然是不利于两国正常的友好邦交。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该表现出一种强势而不乏圆润的态度。舆论是政府的软工具,对待民众的单纯政治观,政府应该加以引导,安抚国内过于激动的反日情绪。值得一提的是,与其在这些方面下苦工,不如好好弘扬我们本民族的爱国精神,加强国内精神文明建设。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个与我们所不相同的民族,纵使他们的文化自古中国而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本民族元素。在与世界博弈的过程中,我们因以更理智严谨的态度,去适应时代的发展。
菊与刀读后感800字
菊与刀读后感800字(一)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国近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化,随着那场战争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而有变化,但是中国与日本却永锭会有剪不乱理还乱的微妙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小到大看过不少抗日影片,上过历史课,同时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着日本的产品,享用着日货带来年方便。所以我对日本也怀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对于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适合的态度。于是决定选择此书。
如书名菊与刀所述,日本人呈现给世人的是极为矛盾行为。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层,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现出来的。
为了解释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当然不能忽视社会压力对成人的约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没有忽略对日本人个体的成长过程所受的培养模式的关注。这其中就涉及到社会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
根据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的理论,人格也是一个系统,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将文化械式价值、信仰、语言和其符号内化为人格系统,使人格系统得以结构化,通过这个过程,行动者才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规范,进而使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机构相一致。
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解程度上,我想还应该体现在对事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性上。在本书的末尾一章投降以来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国家非军事化,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并预言:日本假如不把军事化列入预算,她如愿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荣打下基础,并可成为东方贸易中不可缺的国家。历史证明,日本的非军事化的确为其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日本接下美国大量的武器订单,赚取了大量外汇,经济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当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变一面后,作者也没有肯定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会卷图重来。如果我们了解日本人对这种行为的变化如何怀恨在心,我们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为了恢复将日本的名誉托付于军人之受的过去时代,他对同以前的战友结党感到多么满足。而一直以来,日本右翼团体也确实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这种趋向。本尼迪克特的预言又一次得到应验。
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天皇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强烈尽忠感却从未消失,这种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们做出与我们所认定的价值法则相悖的事。《菊与刀》在描述这种抽象情感时,用了二战这一具体事件来体现。上午手中还紧紧握着枪杆,下午便悠闲的上街采购物资。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日本人本身并无自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对与道义与军部的坚定感,促使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在现在依旧主导着他们的内政外交活动。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除了要看到自己外,也要看到别人。只有一起合作,才能长远的发展下去。
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大大多于日本与其它两国的,中美两国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包容性。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个致命伤,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战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会的同一性发挥到了极致,结果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点,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国的支持在后面。当日本经济发展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很容易的通过广场协议使日本进入长期的萧条。所以日本战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来的萧条,也有其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会更持久深刻的影响日本社会。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这一点,即日本社会的非包容性-当然书中的许多观点,作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来看是片面的,但这一点我很认同。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极端的个性。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时候可以像日本高度发展时期那样呼风唤雨,反之则是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的横行。
而中国和美国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环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历史更长的中国,把包容演变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过犹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国,在既定的法律条条框框之下,给与充分的自由,如中国那样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如果期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尽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企业里,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极少数的成功的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情况,技术超强-这个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国有关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没有可替代性。
这并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实是,我在日本工作时熬夜3天3夜最终完成工作时的兴奋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刚到日本是由于环境不适,在电车里突然鼻血直流的时候给我递过来纸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见到的很多美丽善良的女孩也会是日本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终生。作为朋友,作为同学,甚至是作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为同事或者是成为其下属时,最好要慎重考虑了。
《菊与刀》读后感800字
作者,【美】鲁斯本尼迪克特(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他准确的预见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以代表日本皇室的菊与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目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此书多采用美日对比的方法从各方面描写了日本人的民族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行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日本人特别重视自觉道德的养成,把各种道德深植在每个日本人心中,为他人考虑,集体观念深厚,严格遵守天皇的旨意,但绝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否则就会用尽方法去报复。此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对男性和女性以及孩子和老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女性权利地位较低。此外,日本还有等级之分,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处在某个位置就要做相应的事情,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在日本人的教育中,对特别小的孩子,成人是不用道德去约束他们,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便会学习各种社会道德与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受到限制,幼儿时期和成年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也是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
历史造就了每个民族,日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其特有的一套社会运转法则,这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管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社会秩序会轰然倒塌,我们不可妄加判断。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也更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相信《《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