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梵高传》之读后感15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梵高传》之读后感15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一日看尽《梵高传》,心中汹涌。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对生活的渴求如同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一般无可抗拒,摄人至深。对美的真实感情,曾让他的内心如此狂热、激愤、孤独和痛楚。

太多的自画像,绝非自恋,只因无钱雇请模特,却又执着于捕捉人物,以期有一天能成为农民画家,用笔触诉说那终日笑对土地、健硕无怨的勇毅灵魂!生活便是如此,just live with it ;生活远非如此,更在那开得繁盛热烈、几欲熊熊燃烧的桃李丛中!不能释怀的是他失去左耳后绷带紧缠的自画。一说是阿尔强烈的日照使他饱受幻觉之扰而自割去,一说是他在与画家朋友高更激烈争吵后的剑斗中被误伤不过一二年的时间,却是一个壮年丰盛的男子,顽抗困窘,心甘情愿地为画画抽干了生命的迅速衰颓那时他只能以苦艾酒、咖啡、烟为食了。

阿尔,法国南部的田园小镇,成就了他,也埋葬了他。一个总在漂泊的桀骜灵魂,不知饥贫,只是一心如缺失空气般地梦想呼吸家庭、婚姻。目及阿尔时,哪怕依是孑然一身呢,他愿在此细细修缮一座浅黄小房,不再出走。在那里他画出了最好的画。

乍看不过似任性孩童的狂野涂鸦,但再一眼,我便无法离开了。那些炽烈、流动、明亮、喷迸的心绪,模糊了线条与画面之界,却并不知它们掀起的是绘画史上一场色彩革命!《星空》下的月亮疾旋如火球,近处的山丘傲视沉睡的村庄,像咆哮的火山岩浆又似海底诡异的巨擘海草6朵、12朵、14朵的《向日葵》,由生到死,将颓或未绽,谦卑低头如生活中的头颅,开放至今成为了世界上最年长、所有人都认识的骄傲的向日葵通往教堂的小径,幽深如丛林,再虔诚的教徒走过,都完全有可能被吞噬《夕阳和播种者》,无边的宝蓝作物映衬得落日如朝阳,竟让人生疑是晚霞收获了播种者《阿尔的吊桥》,绝世的蓝,几弧波漪生动了一汪溪流,那声音侧耳可听,像日作而归、仰头豪饮的人

我反复端详着扉页那些安慰了整个世界却永不可能再被确切解释的画作,它们竟和文字一样古老,成为了风干封存、仅此一份的生活。于是我便知道梵高的生命不是以天,而是以整个整个烈日旷野上的下午计量!

他绝非天才。在所有2500余幅存世作品背后,他亦是循序渐进,踩在无数常因不满而付之一炬的厚厚画稿上,去往顿悟、燃烧的一刻。所有的画上都是他的朋友,爱过的风景,眼中的疼痛,永在流动的生活,因而绝非易事。只惟独不见提奥?也许他在梵高心里正如他画不出告别一样,他画不了永不离弃的弟弟。而提奥又给自己孩子取名文森特,如此他便能日日呼喊哥哥。生活对两个男人的温情一笑,充满悲悯的意味。

他确是天才!枪击自毙的37岁,生命短暂而合理:他灿若流星,必要以急速燃烧自己来释放携带的神喻。不是天妒英才,而是,他本身便是上天的而被按时收回所有的天才艺术家,不是疯狂而是时时爆炸;只有画笔和画纸,此外一无所有,绝境令他们饱尝折磨,所以分担、肩卸了人类一半以上的苦难,足令今天那些端坐平和的画家们羞愧难当!

仅此一个的梵高,此后不复。他的多数周人并不友善;他视画画为全部生活,而现实对他并不慈悲他正如自己笔下的向日葵,为太阳而生,并不能亲吻它,却依呈朝圣之心,不觉不安,不疑有恶,美而不自知。

他被时间审判了的才华,不过是他的天性。我们终得以认可他的伟大,却不知其为何伟大!直到今天也是一样的,我们必会杀死梵高,若他真在你我中间!

传记作者欧文斯通也如奇迹:在26岁看梵高画展时被他一瞬点燃,创造性地追寻他的足迹,遍访英、比、荷、法。我肩背旅行包,住在他曾居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特邦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他安插画架的确切地点仅凭兄弟俩20年间700余封书信,斯通复原了他的生活;一些段落、对话,目之所及让整页纸透亮。他一定也是被上帝和梵高选择了的。

我不敢说我懂他。但,他是我在挣扎,我在探索,我全身心奉献于此的亲爱的文森特梵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梵高传》有感_记读后感1500字


读《梵高传》有感_记读后感1500字

寒假里我5天就读完了梵高传,却不知从何写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一)

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女,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枪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梵高传》读后感(二)

你们知道梵高吗?写《梵高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斯通,书中介绍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当我看到梵高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时,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了!

梵高这个人本身长得奇丑无比呢!他长着一双呆滞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凹,一些鱼尾纹在他眼睛旁,目光显得很忧郁,并长着一对粗眉,它们让人觉得不搭配;还有一双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个鹰钩鼻,鼻子向下塌,并且是秃顶呢!他的行动也很笨拙,呆头呆脑的。

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别人以为他疯了,叫他伏热,伏热的意思是红胡子的疯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物充满了热爱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时候一幅画都没卖出去!但他死后他的画卖了大概有九千万的法郎!我给你举个例子:梵高在世的时候一幅《红色的葡萄园》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后这幅画是四千万多的法郎!梵高为了绘画奉献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给割了下来,并且让自己神志不清,神经受到破坏以至后来去世了这是多么不幸呀。

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我想我们应该像他学习,全力以赴。每当我们做完事后,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我们全力以赴了吗?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温森特梵高!


《梵高传》读后感(三)

在这本传记中,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一)

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乱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梵高传读后感(二)

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女,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枪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org)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梵高传读后感(三)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着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又或者说是他那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欧文斯在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时写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位着名的美国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梵高最后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这不是最终的痛苦,悲剧是最后开枪身亡。看完这本书,感慨很多,许多人说: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当我看到他面对饥饿、病痛、心灵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击时,他都锻造着自己。不屈的头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坚韧,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着那个钢铁一般的执着的追求。我想:他是为绘画而生的,绘画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与其说是另类,不如说更是一棵奇葩。他那类似儿童的创作,让他无法被世人接受,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每一抹绘制的是他笔下的生物和贫苦大众的真实写照。是否记得那明亮又张扬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纯朴的麦田,还有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在看过不少画家的作品后,不禁抒发感概: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颜料中他大胆的用色深红,铭黄,碇蓝,冷紫,苍绿。很多时候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那种粘稠像是无法稀释和抹匀,用画笔轻轻一旋,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带着一种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在麦田里散发着一股危险的气息,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又像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那种无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谁能明白?梵高是个低调的画家,但却处处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为什么,却也不在意。因为他只是潜心去做画。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后,我们要告诉你,他是一个高产的画家,每天都沉浸在绘画的创作之中,风雨无阻,他渴望画画,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画却要时时刻刻的画和点评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只是追求着绘画上的个性表现,却又在画中无声的展现出生命力。

梵高的忧郁是全人类的过失,他本是快乐的,他向往快乐。梵高把他的内心世界全部表达在画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人们透过画布看到了他滚烫的心:朴素、善良、执着、热情、高贵的心。多少年后,人们在他的画作前流连往返,唏嘘感叹。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临摹《向日葵》。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文森特梵高!

优秀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之读后感


《渴望生活

梵高传》读后感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读《梵高传》有感_名人传记读后感1500字


寒假里我5天就读完了梵高传,却不知从何写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相信《《梵高传》之读后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