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孩子的教养读后感200字 > 地图 > 孩子的教养读后感200字

孩子的教养读后感2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3000字-做好自己才是对所有孩子最好的教养。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养的迷思》读后感3000字-做好自己才是对所有孩子最好的教养”,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能够读完这本书是因为它推翻了我之前的很多认知,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能迅速的找到佐证的生活实例来支持书中的观点。或许,它还能让现在的家长适当的减少焦虑。孩子学好还是学坏,不是家长做给他看就可以,社会大环境、学校和社区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家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不给社会制造麻烦,让孩子生活的大环境、小环境更适合他的健康成长。

全书的观点: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的人格发展除了基因的影响因素外,同时会受到同龄人,特别是学校、社区同龄人的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极少的,至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很惊讶吧,当心理咨询师、朋友、同事和你提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你深信不疑。咨询师的解释合乎逻辑,朋友、同事和你有同样的境遇,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仅仅只是基因的遗传带来的影响哦。

全书没有太多的有效数据和实验分析,作者通过观察并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支撑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如:移民家庭孩子的非母语学习、聋哑父母家庭里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下成长后的不同人格发展等实例都是强有力支撑了本文的观点。我罗列整理了一些文中提及的观点,大家不妨在生活中观察和验证。

1.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他们并不是不分好坏照单全收,他们非常谨慎。只有当他们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一致时,他们才会模仿。

2.友谊对人格不会产生永久的影响,相反,对群体的认同,被群体接受或排斥,则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当读到这句话时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来近朱或近墨,赤或黑,得看你是否认同这一群体。年少时,我经常和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一起玩,感觉轻松自由,也学习了不少,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渐渐觉得他们的自由也牺牲了学习的时间,我开始不太认同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我开始疏远他们,主动排斥他们。因此,我有过一些美好的友谊和回忆,但由于主动离开了此群体,对我的人格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

3.在童年中期,孩子实现了社会化,人格正在发生永久性的变化,然而这个阶段往往被心理学家们所忽视。童年期的分法各个国家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会覆盖到小学阶段,所以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

4.在同辈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并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就像你被同龄人审判过,一直被他们通缉一样,永世不得翻身。这一观点让我联想到近年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通常是多对一的行为,而被暴力的学生往往是班级里孤僻、独来独往的孩子。他们沉默寡言,很少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施暴者基本上是一群坏学生,但是他们是一个群体,而非个人。虽然可能在学业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欣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不止对被施暴者的身体产生危害,如果被施暴者没有正确的认知,也会对他们的人格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制止校园的暴力事件是要全社会参与进去的事。

5.同伴的影响会使聪明的孩子更加努力,表现更好,结果他真的变得更聪明。我在研究生毕业论文时期,同班女生有一个因为旅行而建立的微信群,群里也有两位学霸,但有一位同学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没有时间撰写论文,几次重要结点她都想申请延毕。然而,这个群每天都在讨论论文写作中的困难和技巧,相互提醒大家接下来进入哪一个阶段,分享班里其他同学的论文进展。一开始这位同学没有说话,由于五个人的群,大家总会相互问起,她的延毕打算也多次被劝说,,后来,在四位同学的连拉带帮下,她也完全了论文。虽然我们已过人格发展时期,但是它也说明了群体的魅力、同伴的影响。正如文中所说:同辈群体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是决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地方。

6.在我们的社会中,过于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我们谈论要花高品质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如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孩子们都不愿意回家?现在家长的焦虑能被理解,也属不正常。我有一个非常切实的感受,好像现在的小孩子不再和小朋友玩了,反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是他们的玩伴。其实,让孩子从小和同龄人在一起,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掌握同龄人的游戏规则和交往之道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7.男孩的男子汉气概和女孩的女人味与同性家长没有一定的关系。男性具有更强的群体意识是演化的原因:男性比女性强壮,任何能够让我们比对手强的事情都值得Y染色体去做。这一观点是我比较好奇的地方,我将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观察不同的家庭。

8.当一个班上的孩子根据学业成绩分成若干小组时,组间的对照效应加大了组间的差异。这种效应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影响更大,因为学习好的学生已经在尽力了。作为一名培训工作人员我深有感触。在成人的学习当中,也是强者更强。在固定的一群学员中,总会有部分学员积极参加培训中的讨论和小组活动,他们越是参与的多越喜欢发言,越是主动发言多,收获也越大。但这并不表示不发言的学员学习效果就差。

9.名称的杀伤力极强。刻板印象的威胁才是给人们造成伤害的东西。如果你让一位数学好的女孩更多的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女性时,那么,她在数学能力测试中的表现就会比较差。在我小的时候我常听听到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女孩子,和男孩子比什么呢?然后,有时候我比不过的时候也会告诉自己:我是女孩子。

10.文化是通过同辈群体,而不是家庭,代代相传的。儿童习得同龄人的语言和文化,而不是父母或老师的文化。想想在我们小时候不知何时学校里就会在一段时间流行一首儿歌或者小段子,班级里大家就都会了。11.她不快乐的童年可能并不是造成她不快乐的原因,可能正相反,她目前的不快乐可能导致她对童年产生不快乐的记忆。不知大家是否清楚:回忆其实是对过往提取的片断记忆。举个例子:一在热恋期的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美好的事情,当双方吵架的时候脑子里则是对方的种种不好。这就是记忆的迷惑性。

12.总体而言,孩子在聪明孩子多的学校学到的东西会多一些,在犯罪率低的社区不大会惹是生非。但是一个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如果上了一所学校,里面孩子的智力都是中等以上的水平,那么他有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排斥。所以,同龄人对孩子确实是有影响的,但如果孩子比较特别,就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给他创造环境快乐成长已足够。

12.自尊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成功人士有较高水平的自尊并不意味着高水平自尊能够通向成功。不加选择的表扬可能会助长孩子的自恋情节。曾听一家长说起,她会打她的孩子,但是不打脸,这样会让孩子没有自尊。我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是我想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不是盲目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平等的对待。

类似上面的观点还有很多,我无法穷尽。如果你对此书有兴趣不凡一读,也许会对你现在的一些观念有些冲击,会让你有些新的思考。不要一味的去相信一本书,也不要一上来就否定一些观念。保持中立的态度并不是一件坏事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1000字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给出答案不能!

这当然很让我们吃惊。不过,说实话,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夸大了,我们忙着用悲惨的童年解释我们为什么是目前这个不理想的状态,我们通过指责或教导父母怎样为父母(爱与自由,温和而坚定)等等来缓解我们自身的焦虑,尤其是老师这个职业,经常做的就是分析,那个孩子有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他所处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为或者非常糟糕。但也许,这一切都是误解呢?

作者在本书开始,先指出我们长期相信的理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格,这个观点的支持证据不足。比如也许父母的基因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更大。并且,同一家庭孩子个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较互补,但他们家庭氛围是相似的。作者还用学语言为例,介绍移民的孩子们外语学习很少受父母影响。作者提出,我们的教养方式是文化的产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论观念指导。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响。孩子会在家庭中学习到一些技巧和规则,当他到他所在的社会群体中,不能应用的会保留下来,他可能会发展出新的一套规则来适应环境。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并不大。

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养好。不过我跟他互动过程比较艰难。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场,更是举步维艰。所以有时会有些绝望。但当我把孩子带出去,他都异常听话懂事。当我带他去表弟家,表弟酷爱玩手机游戏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于此,整天跟他表弟抢着玩游戏;当我带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书,他立刻变成小书虫;当我带他去给我陪读,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边,他又变得独立懂事,完全不给我添麻烦。我也很惊讶,他会有如此迥异的表现。但看到这本书,我才确定,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其实孩子在不断摸索这个世界的规则,所以,不同的环境,他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孩子,或许出门后胆大冒进。李天一犯罪时,跟他在家里表现肯定不一样。所以常常有少年犯罪,父母惊呼:我家孩子不是这样的人啊!这时我们责怪父母跟孩子隔阂太深,父母完全不理解孩子,这或许也是我们的一种偏见。书中甚至给了一个例子,有心理学家收养了一只黑猩猩,让它和自己的儿子完全一样的待遇,希望看到黑猩猩经过人类的教化,能够有不同。黑猩猩养到十九个月,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他们的儿子被黑猩猩教化得十足猩猩化,会嗷嗷叫,行为动作都模仿他的猩猩兄弟。父母赶紧把猩猩送动物园,把孩子送幼儿园。(可怜的猩猩,从小包着纸尿裤,被当做人来养的猩猩,从此就被关在铁笼子里,它怎么适应这个变化呢?)

那么,父母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父母影响孩子在家的行为,也为孩子提供知识和训练,帮助孩子走出家门后能应付外面的世界。这才是父母最需要做的。所以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如果我们在家里过分溺爱孩子,但孩子出门后面对的是另一个不能宠爱他,以他为中心的世界,他就会特别痛苦。那时就会出现很多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我们要教的是各种知识、社交技巧,管理情绪技巧等等。医学世家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各种医学知识,虽然不当医生,也比别家孩子懂医学常识。但是,孩子的性格,我们影响没那么大。

父母能做的——《教养的迷思》阅读笔记2000字


父母能做的——《教养的迷思》阅读笔记2000字

接下来,让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来了:

我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不会跟不良少年厮混在一起?我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跟“好学生”们打成一片?

在哈里斯看来,最关键的控制因素,正是咱广大天朝中产阶级父母们正在实践的常识:

购买一间优质的学区房。

“你只要搬到一个不同的社区,或选择一所不同的学校,你就可以改变孩子的生活轨迹。”

其实你并不确定你的决定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总体而言:

“孩子在聪明孩子多的学校学到的东西会多一些,在犯罪率低的社区不大会惹事生非。但如果一个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上了一所学校,里面孩子的智力都是中等以上水平,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排斥。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一个大家都很有钱的地方往往会觉得不自在。”

对此,哈里斯本人的观点很明确: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冒着孩子被排斥的风险,把孩子送到一所最好的学校,一所有聪明用功学生的学校,一所没有人因为你爱读书而取笑你的学校。”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正在跟你不喜欢的不良少年打成一片,哈里斯的建议是:搬家。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总是被人欺负时,哈里斯的建议是:搬家。

搬家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哈里斯自述到:

“我小时候经常搬家,也有过四年被排斥的经历。如果这些没有发生过,我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人。我可能会变成一个比较会交际也比较肤浅的人,但绝对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因为成为作家的首要条件是愿意花很多时间独处。”

虽然在搬家之后,你的孩子仍然有可能会跟新地方的不良少年继续混在一起,仍然有可能被欺负,但确实有过成功的案例——一位叫做马里昂的妇女有十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不错,就是倒数第二个孩子结交了坏朋友,还要辍学。她说: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他从学校弄出来,搞得他晕头转向,然后把他送到犹他州一个偏远的小镇上,跟他的大姐住在一起。这个方法虽然很严厉,但很管用。后来,这个男孩高中顺利毕业,还准备上大学。”

此外,父母还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是:给孩子穿其他孩子都穿的衣服,给孩子取一个不奇怪也不土的名字,让孩子看起来正常、有吸引力。

“因为外表的确很重要。”

不过,这样听起来是否太缺乏技术含量?父母能够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的程度而已吗?按照哈里斯的观点,父母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态度面对那些育儿专家们的各种建议?难道我们看了他讲了这么多长篇大论,只是为了看一个《孟母三迁》故事的社会行为学诠释版本吗?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那道选择题——一个人行为模式的成因:

A、基因

B、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早期教育与照顾等)

C、原生家庭以外的成长环境(周围社会的大环境/学校教育/同龄玩伴等)

D、命运/业力

以下是我所理解的、哈里斯的答案: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模式,一半来自于基因(A),一半来自于同龄玩伴(C)。

一个人在家庭内的行为模式,一半来自于基因(A),一半来自于父母的管教(B)。

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以下是我所理解的、哈里斯的观点:

父母无法控制将哪些基因传给孩子。

父母无法控制孩子不在跟前时的行为模式。

父母无法决定外面的世界怎样对待孩子。

父母可以决定孩子在家里的行为模式。

父母有很大的权力决定孩子在家里是否快乐。

哈里斯撰写本书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当时美国的教育专家们和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当自由、平等、快乐,应该让孩子充满自尊、按照自己的特点自然发展,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孩子如果出落成有出息的大人,那一定是家长教养的功劳;而反过来说,如果孩子有任何问题,那一定是家长——尤其是母亲——的责任。

所以哈里斯就是那个唱反调的人:

第一,父母理所当然是家中的支配者,是孩子面前高高在上的权威,有权为了孩子做了错事而适当的打他们的屁股。否则,父母还能是谁呢?

第二,孩子的童年是否快乐也许重要,但这与他们是否能适应社会相比,又算得了什么?退一步讲,如果他无法适应社会,又怎么可能快乐?

第三,子不教,未必是母之过,也未必是谁的过。虽然母亲往往当了背锅侠,但即使她用不同的方式教养孩子,也没有证据表明结果就会符合我们的期待。

是的,这本书可能无法减少某些父母对孩子的焦虑感,甚至让父母的焦虑感更重了,因为更大的不可控性往往带来更多的焦虑。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美国人——与祖辈们相比,更倾向于相信一切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人为干预来解决的。我们m.i1766.com都能把人送到天上了,我们都能解读基因的秘密了,我们相信我们迟早会像神一样无所不能,改造几个不良少年又能算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呢?你的孩子变成了不良少年?那一定是你不够努力。

而哈里斯翻来覆去吐了半天口水所要说的就是,孩子最终在社会上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有基因的影响、有教养的影响、有同伴的影响、有电视的影响、有Facebook的影响、有隔壁大妈大叔的影响……一半以上的因素是家长不可控的不可抗力。你们这些(男性)专家把所有的锅都推到母亲头上,让母亲充满负罪感,除了让女人越来越不敢生孩子之外,又能带来什么好处?

“《美国医学会杂志》确信,麦克厄尔希尼太太在怀孕期间读了太多的悬疑小说,使她的儿子卡尔成了一名杀人犯。”

在哈里斯看来,这TM是什么鬼!?倒不如坦然承认:孩子有出息,那就是孩子自己有出息;孩子犯了错,那就是孩子自己犯了错。父母无意伤害到孩子,也许会造成他们的痛苦,但并不会使他们变得反社会,不必因此抱憾终身。故意虐待孩子的父母当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我们(尤其是美国社会)对普通父母进行的很多指责与惩罚(很多时候是为了给未成年人脱罪)却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将来如何并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近几天,我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背景及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读书尤其读名着,有时和人的年龄有关,欣赏的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有时一本好书,放置一段时间再读,会有新的兴趣。

对此,我深有同感,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感受,使我感觉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读书的收获会让你爱上读书。每晚睡前,我都会翻上一篇杂志,一段历史,读书使我了解了俄黄女英、房谋杜断等历史典故,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更让我同喜同忧。最喜欢的当数《三分钟经典》,读后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现在尽管我还没有研读经典,但我不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每天睡前读一读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想,获得教养不一定要从读经典名着开始,其实,在慢慢养成的读好书的习惯的过程中,你就已经获得了修养,喜欢读书也是一种修养。

《良好的教养》读后感1000字


你的行为体现了你的教养

古人朱熹曾说过:“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他认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行为举止透显着自身教养的高低,我们应该把教养这种美好的品德展现出来,延续下去。

前不久看了《良好的教养》这本书,里面描述了许多关于教养的故事,也教会了人们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养”的思考。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事情是这样的:在长江三峡的一艘游轮上,一对外国老夫妇取餐时,发现吃的都被拿光了。而他们旁边的中国游客,每个人面前都是几个大盘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外国夫妇于是向工作人员投诉,让人吃惊的是;这对外国夫妇并不是投诉自己没吃到东西,而是觉得是食物浪费太可惜了。

从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一、取餐时,把食物都拿光,完全不考虑后面的人有没有吃,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二、拿走的食物聚摞成塔,吃不完又成了一种浪费,这是对食物的不尊重;三、这种行为不仅有损了个人形象,也有损了国家形象,这是对国家的不尊重。这三个不尊重都是不文明的、教养欠缺的表现。由此我们就能懂得,很多事要为他人着想,珍惜粮食,行为注意形象,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这我又想到了我们平时吃饭,总是剩饭剩菜的问题,我很想问大家,把饭吃干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么?其实我们不想吃,完全可以不盛那么多。

吃饭时对食物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自由”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看出你的教养。所谓“自由”,不是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能控制自己不去做什么,这是一种自律意识。自律的人,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行动,尊重自己的需要,清楚自己该吃多少,能吃多少,并且把饭吃干净。

把饭吃的干干净净,本是一种生活常识,习惯性剩饭,不仅是浪费,更是教养欠缺的体现。无论在过去粮食匮乏的年代还是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节俭都应是根植于心的传统美德,珍惜食物也是一种教养。

《良好的教养》还让我联想到了关于美国运通公司总裁哈维的一个故事。哈维上初中的时候, 校长带她们去参观博物馆,去到的时候,哈维看到在博物馆的门前坐着一位老乞丐,老乞丐的面前放了一个玻璃罐子,于是哈维往玻璃罐子里面丢了一枚硬币,罐子发出响耳的“哐当”一声,哈维觉得做了一件好事,正开心着,可是,老乞丐只是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看了哈维一眼便低下头去了,哈维纳闷极了,正准备转身离去。然而,站在不远处的校长目睹了这一切,就把哈维喊了过来,校长问哈维:“哈维,你是不是因为给了老乞丐硬币他却没有跟你说谢谢,而感到郁闷呀?”哈维点了点头,校长就悄声告诉哈维应该怎么去做。过了一会,只见哈维轻轻走到老乞丐面前,轻轻把硬币放到罐子里,这时罐子没有再发出响耳的“哐当”声,老乞丐抬头,对哈维微笑了一下,亲切地说:“孩子,谢谢你。哈维怔住了。校长对哈维说:“哈维,你看,想要别人说谢谢就是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值得被尊重。”哈维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一种教养,我们的一生都是无形的,没走到终点,谁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教养会跟随我们的一生。“教养”是一个人身上最好的名字,做一个好人比做一个坏人重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比做一个没教养的人更受欢迎。强者对待弱者的态度,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一个社会的良心,善待弱者,只有有教养的人才做得到。不管自己有多强大,都会遇到困难,都不会过得一帆风顺,可是他的教养促使他帮助过别人,别人才会在他落难时帮他一把。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就很好地阐述了“教养”,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应该做到举止礼貌得体,因为,你的行为,体现了你的教养。

展望未来——《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3000字


展望未来——《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3000字:

文:苏晓亮。这本书真的很实用,前面我们学习的三本书都是理论为主,这本书写的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实践方法!《儿童技能教养法》的十五个步骤通俗易懂,可要是想要把完全掌握也不是那么简单,还必须用心学习。

把问题变为要学习的技能,这句话真是值得点赞,以前我们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查找原因,然后就是如何解决问题。现在要是碰到问题就把它转换成孩子所需要学会的技能,那样不仅我们容易操作,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对自己更有信心。如何找到问题背后所要学习的技能是这个方法的重点,也是最难把握的。技能是你要学会做什么,而不是需要停止做什么。就比如我家孩子喜欢咬手指,现在我想到的就是他需要学习如何用指甲钳剪指甲的技能,我相信孩子只要学会了这个技能,一定会有所改善。至于孩子如何学会这项技能,就正是我们后面的步骤所要学习到的了,期待着后面的步骤。

商定要学习的技能,我发现孩子有问题时,一般会找下原因然后就要求孩子怎么去改正,而且是必须改正,这样做的结果基本都不是很理想,看了本节后我是茅塞顿开,把问题变为学习技能后,和孩子一起商定学习哪些技能,并和他一起商定学习技能的方法,让他了解学习此项技能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好处,这样孩子会觉得被尊重会更容易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孩子给技能取个名字,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感觉到这是他自己决定的学习技能,并且是自己想办法学会的技能。而找一个魔法宝贝是鼓励孩子在学习技能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自己所喜欢的偶像是如何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这样更便于孩子坚持下去。今天我就试用了一下这个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习如何在做作业时坐正和坐的住,并告诉他坐正的好处是字写得好看,对眼睛好不会近视,而坐的住好处就是可以快速做好作业,做完作业他就可以去玩他所喜欢的东西了,同时我让他给这项技能起个名字,他告诉我说叫“超级技能”,如此之后直到做完作业前他都没有离开过位置,偶尔坐的不好时我就提醒他“超级技能”他马上就能坐好,比我之前的提醒他坐好(提醒三次就要罚站十分钟)的效果好多了。这让我对《儿童技能教养法》更有信心了,努力学习,加油加油加油!

招募支持者,在孩子开始学习技能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的鼓励和支持。支持者对于我们来说也很重要,不管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时,有很多人支持你和关心你时,期待你成功时,我们总是会更努力的去完成这件事,特别是遇到困难感觉坚持不下去时,想到背后有那么多人支持你,都会为了让你的支持者不失望而咬牙坚持下去。而如何选择支持者,也很重要,首先应该是选择了解孩子和孩子很亲近的人,还有就是孩子的好朋友好同学及关心孩子的人,这些人的加入我想一定会为孩子学会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邀请支持者,我感觉书上所说的要孩子自己写邀请信这方法很好,这个方法首先锻炼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其次还锻炼了孩子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仪式感”,真是一举多得。

建立信心,其实通过前面几本书的学习,这个方法已经在用,只是没有这本书所写的这么具体。还记得有一次背诵一篇比较难的古诗,背了好长时间都没背会,孩子失去了信心和我说“我怎么这么笨,我肯定背不会了”,这时我把他抱在怀里使用“一公里管教法”说到:“爸爸相信你,你是最棒的,你一定可以背会”,可是这样效果也不好,直到我说到“你在我们家玩游戏是最厉害的,这说明你一点都不笨,只是这首诗比较难,你可能要多花点时间”,这之后过了没多长时间他就背会了。就像书上说的一样,不能单纯的说“你很棒,我相信你”之类的话,而是要说出相信你的理由。

策划庆祝的方式,这个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能大大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同时这本身也是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相信一定能学会此项技能,因为我们大家已经在讨论庆祝会的形式了。庆祝方式的确定这一环节一定要孩子参与,孩子感兴趣的庆祝方式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技能下个定义,孩子们虽然嘴上说学习这个那个技能,可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技能学会后要怎么去做。请孩子想象一下后再去让孩子们练习表演一下,这样也会有利于孩子知道学习技能的好处。

广而告之,让大家知道孩子正在学习什么技能,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大家鼓励和帮助孩子去学习技能。虽然广而告之有这样的好处,但是有些让孩子尴尬的“技能”,比如如何让孩子学习憋尿不尿裤子这类的功能如何广而告之,广而告之到什么范围都应该和孩子沟通好,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不然我感觉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练习技能,要想孩子学会一个技能,就离不了练习。而练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演练,孩子每学习一个技能都喜欢表演给我们看,而有时候我们确没有耐心下来看孩子的表演,总是敷衍了事,看了本节后知道这是有多打击孩子的信心。练习不仅要话费时间,更要讲究方法和循序渐进,而让孩子自己想出练习的方法会让孩子更容易学好技能。当孩子学会一个技能后,我们一定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而赞美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三重赞美发即“惊叹、承认难度、请求解释”,同时“透过传闻称赞”也是很好的方法。具体你的孩子适合那种称赞方法还需要自己掌握并把持好尺度。

提醒技能,提醒孩子忘记的技能,最好是要问孩子自己,让孩子自己告诉你忘记所学的技能时希望我们如何提醒他,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他感觉到我们是在帮助他而不是指责,并会提高孩子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早知道孩子忘记技能出现忘记是正常现象,我们大人首先自己不能感觉到气馁,要调整好心态。

庆祝成功,当孩子学会一个技能以后,一定要开庆祝会。首先这是培养孩子的“仪式感”,中国古代是很看重“仪式感”的,现在重视的已经不多了,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好孩子的“仪式感”。同时在庆祝会上感谢所有帮助过孩子的人,这也是一个培养孩子“感恩心”早知道学会感恩是以后走上社会一项重要的技能。

把技能教给别人,通常我们最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学会了一个技能,而很少会想到让孩子把学会的技能传授给别人。其实孩子们天生便有为人师的需求,把技能传给别人不仅对别人有益,对孩子自己也是一项帮助,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巩固技能。要知道真正掌握一项技能是不仅自己会还要会传授给别人。前段时间妹妹带着他的孩子来家小住,侄子只有三岁比较调皮,经常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每次玩耍结束后我便让儿子带着侄子一起整理玩具,开始侄子不怎么会,儿子就耐心的教他和他一起整理。从这以后,我发现儿子每次玩好玩具后都能把房间收拾好,这说明了教别人技能同时也是帮助自己更好的掌握技能。

着手下一个技能,孩子们被允许学习下个技能是对孩子已经学会前一个技能的肯定。而且这个方法对大人也很有用,想到孩子要学习下一个技能,你就不会把孩子想成问题儿童,而只是一个需要学习技能的孩子。孩子每学会一个新技能后,也更有信心去学下一个技能。至此《儿童技能教养法》十五个步骤已学完。下面就该学习如何用这些方法处理孩子的常见问题了。

孩子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坏习惯和攻击行为。我家孩子就有咬东西的坏习惯,他一旦专心做一件事时就会手里有什么东西就咬什么,不管提醒多少次,一会就忘记了。学习了《儿童技能教养法后》,我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孩子缺少某种技能,下面我会着手孩子学会新技能而改变这些坏习惯。

抑郁,失落和悲伤。孩子本来很喜欢画画的,这个学期帮他报了个水彩画,每次去接他,我都很恼火,说他是这个学习班身上最脏的,以至于现在他告诉我他不想学习画画了。后来我和他深深沟通了一次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之后不会再这样说他,可是效果并不好他还是没有改变主意,只好后来放弃了。现在学习了《儿童技能教养法》后,才知道我是错误的把这当成是孩子的问题,如果当时我把问题转换成“需要学习保持身上干净”的技能,那样不仅我会很好的控制好自己,孩子也肯定会继续快乐的学习水彩画。

恐惧和噩梦,孩子这段时间在练习独自睡觉,每天到入睡时都让我陪他,不然他就害怕。和他沟通过后才知道,应该是小时候晚上我们经常吓唬他不要讲话赶快睡觉不然老虎或者怪兽就会来抓你了这个原因。了解了原因后,我就决定让他学习“独自入睡”技能,这个技能首先是要培养自己的勇气,孩子很喜欢铠甲勇士,我就告诉他怪兽没什么可怕的,因为有“铠甲勇士”会守护你,消灭怪兽。至于老虎,我就告诉他老虎的生活习惯,老虎一般都不会出现在城市,还说起以前带他去动物园看老虎关在笼子里的事情。至此以后,他就好多了,最多也就是睡觉时我去看他几次就可以了。

孩子有些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教育方法不对造成的,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努力学习,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儿童技能教养法》不仅教我们方法,还列举了很多常见的例子,真的很实用。

耍性子,孩子或多或少的都会耍小脾气,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大声呵斥,后来学习了前几本书后,改变了方法,采用不管他让他自我调节。学习这本书后,我才知道这是可以转化成学习技能。了解孩子耍脾气的背后原因,然后转化成孩子要学习的技能,这样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儿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我家孩子就有比较严重的多动症现象,这也可能跟我们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时老是打扰他有关系。现在孩子在参加注意力训练,比以前的状况已经改善了好多。现在再加上《儿童技能教养法》后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学会这项技能。

看完本书后,我觉得《儿童技能教养法》真的不仅适合小孩也很适合大人。我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做事拖拉,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习“当天事情当天做”这个技能,如何学好这个技能,首先应该就是要合理安排好一天的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要规划好,遇到特殊情况就提前做好改变。请家人和师傅监督并协助我学习这一技能!谢谢!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1

《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三章读后感1000字:

非暴力沟通,及正面管教的都强调,沟通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链接。链接指的是情绪的链接。那么,情绪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又该如何链接呢?本书第三章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究竟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情绪是一系列感觉,我们常用一些词来标记这些感觉,如生气、难受等。然而本书作者从整体角度提出了另外一种关于情绪的解答,即情绪可以被看做一种处理过程,他可以把不同实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技能。

通俗解释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集合了数以万计以复杂方式发送信号的神经细胞,他需要一个协调过程使自己保持平衡,情绪就是自我调节的方式,情绪的协调与一致性对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与孩子及他人关系非常重要。

《初级情绪》

情绪情绪除了可以分类,还有一个基本特征,人家把它称为初级情绪。初级情绪是对重要事件的评价,评价可以帮我们理清思维,并让身体做好行为准备。

这种初级情绪不一定是语言的表达,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回应时的时机语气,都在感知并传递初级情绪。我们所说的沟通之前先链接,链接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初级情绪。如果彼此之间的初级情绪一直,我们就会产生共鸣,会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如何与孩子他人产生初级情绪链接呢?书中的方法是:积极情绪及时渲染;负面情绪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安慰。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回应积极情绪的方式是鼓励而非表扬。

书中52页的例子,为什么很好的解释了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案例中一大个谨慎害怕冒险的孩子,一天勇于尝试的跳上树干,走完了一条3米长的树干桥。一位老师看完整个过程后兴奋的表扬到:“非常好!你做的好极了!你是最棒的。”

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孩子的感受达到调和。对于一个谨慎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表扬太过沉重,孩子会担心要表现的非常好,简直太难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不要再次尝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鼓励具体行为,并且鼓励的要与他们内心的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如:“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的第一次,但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读到这里,我有一个困惑,情感链接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到孩子的每一个感受,并努力回应吗?

其实,情感链接会呈现一个周期的连续和暂停,我们需要对孩子表现出得独处需求保持敏感。并尊重孩子的“链接–独处—在连接”的自然变化。有些事孩子不愿意告诉我们,请让我们尊重他们拒绝链接的需求。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2

在《第七感》一书中,我们知道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最有利于孩子品质发展的关系。而所有健康的依恋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父母和孩子都具有向对方发出信号并接收对方信号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称为:“适时沟通”,具体是指在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能立即感受并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并及时地做出回应。沟通看似很简单,但也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三个小方法,让沟通更有效。

这三个方法是:

1、沟通之前先联结;2、倾听孩子;3、重视非语言信息的传递。

01、沟通之前先联结,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环节。亲子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尝试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一直在听你说呢,我会回答你的,这对你很重要。我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一段简单的对话,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就建立起来了。并且通过信号的发送和接受,我们可以感受到彼此融为一体。

02、在和孩子们的沟通过程中,你是否有发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很多时候,很难做到专注的倾听孩子的表达,因为他们的心总是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占据。并且孩子的表达有时候含义不明显,成年人往往需要对其进行解读和加工。往往这时候我们会失去了耐心。

可是,这里有一点,非常关键:即使我们不会立即明白孩子发出的信息,他们也是在尽最大的努力,表达其想要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所以,耐心的倾听,会鼓励到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03、沟通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沟通,一种是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能让我们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感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很伤心。女儿感受到了妈妈的伤心问到:“妈妈你怎么了,是不是我做了什么让你不高兴。”妈妈勉强笑笑回应到:“不,亲爱的,我没有不高兴。”这样相互矛盾的信息,会让女儿感到困惑。

在沟通中,我们都希望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读到这一段,我认为尊重的前提应该是,诚实的表达自己此刻的想法,让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达到统一。

先做到诚实的表达,我们才能感知到自己或对方的想法,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彼此。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3

在育儿的路上,我看过很多本关于育儿的书,每本书都能给我启发或帮助,看完了《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也确实有共鸣有收获。这本书可以用四个问题来概括: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孩子?

这是“内隐记忆”,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成人,在小时候,在童年会反感仇恨父母的打骂行为,等大了做父母了,想换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在行为上总做不到,会不自觉地沿用上一辈的教育方式,恶性循环。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过去如何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的过去塑造了他们的行为,进而影响亲子沟通,形成不同的亲子依恋模式。

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在上学前,我一直都给予他满满的爱与安全感,亲子互动、亲子关系是非常亲密,而他也从未有叛逆期的表现及带来的烦恼。上了小学之后,由于我自己的心态变化,对他学习上的要求较高,语言上行为上让他受到了影响和伤害,感觉之前的教育理念在学习问题面前不堪一击。幸而,能及时反思及时沟通,尽快修复那道看不见的裂痕,所以育儿路上,还需要多多修炼啊。

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如何接纳自己的过去,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这个问题,重在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思想上行为上修正自己,从而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也就是“我”就是一切的根源。

第四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亲子沟通?

一是适时沟通。这个沟通必须双方能够立刻感受对方传递的信号,并及时回应或恰当的满足。同时要注意准确,也就是父母要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很多时候,父母做出了回应,但回应的内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所以并没有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二是认识情绪,发现情绪的力量。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就需要和孩子保持共鸣,同时还要控制情绪。三是培养孩子的第七感。方法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另一种方法是,和孩子进行反思性对话。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感认同: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做好孩子的父母。了解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了解自己是否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教育是一场修行,修行之路漫漫而远兮,一起努力吧!

静等花开—《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3000字


静等花开—《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3000字:

把问题转化成技能,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也认为是不符合实际及不可能的。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方若琳能把她的问题改正过来并且不在屡教不改就已经很好了。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儿童技能教养法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解决孩子现存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学会某种能够帮助自己克服这个问题的技能。因此说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需要学习什么或者他需要在哪方面变得更好一点,家长的角色在此时就变的至关重要,如何去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我应该可以先自己尝试一下如果当自己生气情绪失控的时候,我想学习控制情绪的技能,让自己快速熄火。经过一些练习才能掌握把事情做对的技能。把问题转化为要学习的技能,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读完这一篇以后,觉得自己似乎有很多困惑很久的难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孩子不想去改变和学习的事情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她这样做不对,急于去让她(他)改正过来,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往往都是用命令的口气去说:必须改过来,必须学会等等一系列强制性的语言。孩子不情愿,是因为我们家长没有让他(她)看到学习这项技能以后,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孩子越是了解学习技能带来的好处,积极性就越高。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尝试了。给技能起个名字应该是每个小朋友最喜欢的吧!很有意思的一段:选择一个魔法宝贝。其实这一段落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的童年妈妈在外地做生意,很少在家,那时候爸爸跟我说你是女孩子了应该自己睡觉,强制性的、必须自己睡。为此我害怕的天天晚上蒙着被子睡觉,有时候还会偷偷掉眼泪。后来妈妈跟我说:要想不害怕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个你认为很强大的人。也就是这篇所提到的隐形的“存在体”能够帮助孩子们去学习技能和克服困难。

《儿童技能教养法》快读完一半了,整篇知识梳理清晰透彻,浅显易懂。“招募支持者、给孩子建立信心、策划庆祝的方式、为技能下个定义、为孩子广而告之”等等……通过如此之多的方法去把问题转换成她的技能。我决定从方若琳的第一问题开始“打断别人讲话”。首先需要有人赞扬和支持,偶尔她失去这个技能时,去提醒并帮助她,建立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给她一个你相信她能行,能成功的合理解释,一但成功就可以和她好好庆祝了,提前和她一起策划技能成功后如何庆祝。跟她讨论掌握了这项技能以后会怎样去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家人面前谈论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让她以自己现在所学的技能感到骄傲。

练习技能,其实很多时候我对女儿的耐心是不够的,文章中提到了学习系鞋带的技能,记得幼儿园里有一次女儿因为穿了系鞋带的鞋子,鞋带散了不会系,踩着鞋带绊倒摔跤,她回来后再也不肯穿系鞋带的鞋子。那时候我决心教她系鞋带的技能,屡次练习屡次失败,她再也不想去学这项技能了,当时的我因为缺少方法、缺乏耐心,也就任由她自己,想着慢慢在去学吧,读书笔记此事就不了了之了。现在才了解学习技能应该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练习开始,一点一点进步,让孩子看到成效后,再逐步加大练习的难度。家长足够多的关注和赞赏也是孩子练习技能的动力,让她相信这样的练习肯定是有回报的。三重赞美在我和女儿的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但是通过这一篇的阅读让我知道了还有一种赞美方式:“透过传闻称赞”尽可能让孩子听到你在第三者面前称赞她的进步,她会感觉到家人对她学习技能进步的赞美,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技能的信心。

提醒技能,“我不行,我学不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感到气馁,感觉自己学不会时候的灰心。方若琳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学会了。天冷了几个月没再出去骑过,等再次骑的时候摔了几次后哭着跟爸爸说:“我根本就学不会嘛!”她没有信心在去骑,害怕摔倒,害怕付出这么多最后还是学不会。“退步”其实是孩子正常学习中的一部分,语文老师在家长会的时候说过,孩子的记忆是要经常去练习的。偶尔的忘记也是需要我们家长去提醒的,这个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提醒就尤为重要,可以让孩子参与这项技能,让孩子告诉你,她希望你在她忘记技能的时如何去提醒她。

庆祝成功,技能学会后,庆祝活动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奖赏、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借有庆祝活动来向帮助过自己的那些支持者表达感谢。让孩子意识到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别人是如何帮助她、鼓励她的,学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表达那份感激之情。

把技能教给别人,从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认为把孩子的“问题转化成技能”似乎不太实际,一直觉得她能克服这个问题就已经很好了,随着深入的阅读才明白,把“问题转变为技能”并非无稽之谈,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把问题解决了,消失了,掌握了新技能,竟然还可以把所学的技能像小老师一样教给其他小朋友。游戏应该是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的吧!那么就可以让他们把各自所学的技能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相互学习,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用处和价值,自然而然的会去着手学习下一个技能,很棒的连接。

儿童技能教养法:解决问题,真实的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方若琳没事就喜欢抠鼻孔,不知道讲过多少遍总也改不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细菌感染,喜欢抠鼻孔的习惯要不得。回来后跟女儿说,一定要坚决改掉抠鼻孔的习惯,我的计划开始,我会经常对她说:咦!我好像发现你现在抠鼻孔的次数减少了,是找到了什么好方法吗?她说:转移注意力,不去想自己的鼻子,自然就不抠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前期我并没有看到她减少抠鼻孔的次数,但是我还是会称赞她抠鼻孔的次数少了,经过我这么一说,她也真的以为自己抠的次数少了,慢慢的我经常称赞她进步了,几乎不抠鼻子了,她也在这期间解决了自己抠鼻孔的问题。

攻击行为是我家不曾有的,我觉得这主要还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人生中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在一个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不快乐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我很多时候的采取措施是置之不理,过一会她很快的消化了她的不快乐,似乎在这之前没有发生过任何不快乐的事,我时常感叹为何孩子的情绪转变能如此之快,现在读到这里那我来猜想一下,是因为孩子们在不经意的时候找回了她失去的快乐吗?父母的角色是提供帮助,倾听孩子内心不快乐的根源.学习相应的技能找回她们的快乐。

恐惧和噩梦。去年的夏天就准备让方若琳去学游泳,可是她说她好害怕呛水,我没有去强迫她。但是不管是在海边还是在水世界她也是玩的不亦乐乎,就算偶尔的呛水也不会影响她快乐的心情。学习游泳和玩水的本质区别:学和玩、哪个孩子会更乐意接受呢?所以她缺少的是学会游泳这个技能后所带来的好处,而我缺少的则是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如何培养化解她恐惧的勇气。

这本书快接近尾声了,以前教育女儿的时候总觉的方法不对,总是在强化女儿的问题,而不是帮助她学习解决问题。既然孩子做错事,那么就表示孩子需要学,通过《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总结与梳理,把问题变成技能共有15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如何应用及这样应用的意义进行了解分析,技能就是学会之后会使原有问题消失的能力。还需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争取做到活学活用。而作为家长的我也要学习一项技能:温和的讲话!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作者:陶桂林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这样的内容。读书能诱发人的思绪,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当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的心灵也在阅读中得到了一些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1

去年,我也进入了接送孩子上下课外辅导班的行列。看着身边一张张疲倦的脸,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抽空小睡一会儿。虽然看不到我自己,但能感受到来自心中越来越强烈的无力。

当孩子们蜂拥而出,在家长存放处领回各自爸妈时,那些不过三四十岁的人,弯腰吃力地站起,眼中从茫然到惊醒,这是生活对于成年人的考验。有经验的人,都会发现,越是无力时,我们越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一点小事而大吼大叫,事后又是无限的后悔。特别是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他们的活力总能和我们的无力成为永恒的对抗。

蔡颖卿老师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后来她发现产生疲倦的原因,是自己没有为生活做好足够的准备。比如,接了孩子回家后,还需要准备晚饭、打扫卫生、辅导孩子作业,或者还有未完成的工作。

正因为这些事情如包袱一般压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累的喘不上气来。

书中,蔡颖卿老师改变了处理家事的时间,在带孩子上课之前先将餐桌布置好,把晚餐准备起来,这样回到家就可以吃到晚饭。辅导班中也有相同处事的家长,他们利用等待的时间处理工作,或是读书学习。合理的使用时间,不断放下身上的包袱,他们的身体果然轻健很多。

身体上的疲惫通过休息可以缓解,而心理上的疲惫只有找到源头,才能解决。当母亲拥有安定的心对面生活,家庭也是安定的,孩子也能在安定的环境中生活,拥有稳定的情绪。所以说,母亲在家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的安定,还可以学习冥想,学习在一个时间里集中思想,抛开外界,在安静的环境、舒适的音乐中找回自己的本我。久而久知,对于情绪的控制很有帮助。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2

最开始看到书名,觉得是一本育儿书,适合家有小小孩的,但看下来,倒觉得

无论是养育着多大的孩子,都会有帮助。它不同于那些已经泛滥的育儿书,里面讲到的很多是为人父母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多的其实是为人之道,作为父母,只有你自己具有好的品质和休养,才能教导出一个出色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的行为、修养,都来自父母的教导,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不是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吗?

“孩子从小就一定要养好习惯,一个对父母不孝、不感恩的人,他对国家会忠、对朋友会信、对社会会有爱吗?说严重点,这些父母对不起国家和社会,因为他们教出来的孩子国家不能用,浪费国家的资源,还反而造成社会负担。”所以,父母的责任是重大的,对于教养孩子,不能马虎。

教养孩子,父母当然是要学习的,但也不能一味的照着书上讲的、专家说的,需要在生活的细节中,通过观察,做出调整,做一个用心的父母。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于教育孩子来说也很合适,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就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的一生就是很多很多的细节所组成的。

读蔡颖卿老师的书,收获很大,在《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和《家与美好生活》中,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应对家事最好的方法是勤劳,现在每当对家务厌烦时就会想到蔡颖卿老师,有人评价她说,她的手是比较粗糙的,那是长期勤劳劳作的手。想要一个温馨的家,想要美好的生活,唯有勤劳应对烦琐的家务。在这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感受最深的是“用优良正确的语言,做孩子的沟通榜样”这一章,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一个人的语言习惯,是小时候就形成了的,完全受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说话方式是一定会投射在孩子身上的,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你是经常说积极正面的话还是消极反面的话,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说话的方式,显示出你是粗俗的还是有涵养的。对人的尊重,要从好好说话开始,尤其是亲人之间更应该注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你总喜欢说反面的话,就别怪孩子经常说出令人不舒服的话了。我们老家有句话说: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乱说。

书中除了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还有很多关于学校、老师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如今的教育体制,以及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里,大环境我们无法去改变,只能先从家庭做起,如果发现学校老师有什么问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尽早跟老师沟通。

阅读时,也会不断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书中所说的那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做才更好。作为父母,要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3

蔡颖卿老师家里,有一个仪式,是在迎接远道归来的家人时,进行大扫除和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最早是小学二年级的蔡老师跟着母亲用这“爱的仪式”迎接从外地住读回来的姐姐。

“大姐乘车的那个下午,我们全家好像跟着姐姐出发一般,互相提醒着此刻车已行至何处。在惦念的盼望中,我们开始大扫除。”

家人在这满满的爱的联系中,关系越来越紧密,这让我想起我的外婆。小时候,我们每周回外婆家时,她总能张罗出一桌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再没有比那一刻更温暖。

直到现在,不管我们到哪个亲戚家做客,依然会有一桌子的好菜,一个大圆桌,围坐着一家人。孩子们对爱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虽说现在的孩子独生的居多,但在团圆饭上,他们也被感染。记得有一年,我那上大班的大侄子看上小班的小侄子不肯吃饭,竟学着他妈妈的样子,端着碗有模有样地喂小侄子吃饭。大的吃一口,小的就吃一口,把我们大家都看乐了。

这就是爱的传递,是生活细节中的教养。《我的工作是母亲》,通过安定、行动、教养三个方面,总结了成为孩子眼中的好妈妈的方法。不仅是有益于育儿,更有益于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在遇见孩子的同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4

生活不是靠做梦就能实现的,与其坐着报怨和哀叹,不如站起来,把不喜欢的动手变成喜欢的。

蔡颖卿老师有个习惯,在每天临睡前,将卫生间的洗面台刷洗干净,又把镜子擦明亮了。第二天醒来,站在干净的卫生间里,开始新一天的仪式,心情也是快乐的。这样的习惯也可以传授给孩子,引导他在做完作业后整理书桌,这样在明天开始写作业时,心情不会被凌乱的桌面影响。还可以引导起床后整理床铺,玩具归到固定的地方,书放回书架。

通过这样的习惯养成,不仅孩子更爱惜自己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且减少了因为乱丢乱扔产生的母子矛盾。关于引导孩子动手参与家居整理,尽量减少“言传”,多使用“身教”。一开始,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做,在行动中学习。另外,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行动力与大人不能比较,可能他叠的被子不整齐,书放进柜里颠倒了。我们首先要对他们主动整理的行为表示肯定,然后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

其次,不要因为反复说过几遍而生气,多些耐心,只要孩子肯做,必然会发现,他们每一次的执行都有进步。最后,请及时给予客观的表扬。过了时的表扬起不到鼓励作用,而不客观的表扬起不到促进作用。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5

亲子人生最有目标的第一课,就是“说话”,而天下所有的妈妈都知道,“说话”是带孩子的基本工具,一用就是一辈子的事,除了好好掌握语言的用法和弥漫在说话之间的气氛之外,每一位母亲说话的耐心,也随着孩子的成长,受着生活严格的考验。

父母应该了解,回家之后的“教”,是一种最紧密的合作,是持续双方对学习应有的关怀。如果再“易子而教”,等于请人代当父母,而不是代为教学。所损失的是亲子之间的相处时间和了解。父母无须认为自己不能跟孩子好好说下去,就是没有爱心或耐心的表现。把力气省下来,寻找如何发展谈话的内容。宁愿更有原则或表达看法的简,也不要自以为无能地应付下去之后再失控。

孩子会从妈妈的单向发表里,慢慢学会答应与体温。孩子会学妈妈遣词用字的习惯,学妈妈的声腔语调,更学妈妈眼波流动的方式和应对外界的表情。当妈妈绝不能假装对无聊的事也感兴趣,否则谈话就会变成你不能安静一下吗的假建议或者真命令。跟孩子说话的准则,四千多年前就给出了建议:教稚子必“简而无傲”。

妈妈还要教稳稳地走路,要教好好吃饭,要教读书识字,要教认识时间,妈妈还要教信任,要教判断力,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在做中学,大家共学、共教、共做,以达成更好的教育目标。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6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现如今,社会对于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对父母的考验越来越严。

作为一名六年级孩子的母亲,从睁开眼就进入“打仗”的状态。先是叫孩子起床早读,从第一声地温柔到之后的雷霆大怒,成了每一天的开场热身项目。

最痛苦的,还是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心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还要忐忑接下来的作业之“战”。这是一个广袤的“战场”,包括可能随时出现的老师、辅导自己都忘的差不多的作业、孩子拖拖拉拉的习惯。

对于中年老母亲来说,拖着一身疲惫躺到床上,就是最大的胜利。然而对于孩子,一个情绪化的,像间谍般暗中观察的妈妈,绝不是个好妈妈。这样的生活状况可谓是糟糕的,我认识到却躲不开,直到有一天在一本书上看到:“母亲的工作是在生活中修行。”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

这本书是《我的工作是母亲》,通过四十七个故事,从三个方面引导如我这般,生为人母,却迷茫无助的人们,成为孩子眼中的好妈妈。本书作者蔡颖卿,首先是有着两个女儿的母亲,其次是8家餐厅的老板,又是装修设计师、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教养专家。

很难相像,一个母亲,如何拥有如此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正因为这点,促使我迫不急待的翻开《我的工作是母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怎样简单的3步就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7

作为一个母亲,不必对他人宣告自己的选择有没有价值,更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勉强变换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条件与限制,其中复杂的程度都足以让自己精疲力尽,不必再主动加上他人隔岸观火的眼光。

和朋友聊天,总是感觉这届父母不好当。在降级上,用于教育花费的费用日益增多,却仍然可能受限于地域;在持家的能力上,孩子已不能像当年的孩子被自然环境教化;在价值观上,社会分陈的论述更是让我们难以心定。

既然当了妈妈,就不要钻牛角尖地去找完美的理想生活。无论是职场母亲还是全职妈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之前看过一个节目,一位老师拿出一个男性玩偶,一个女性玩偶,一些生活场景里用到的劳动工具,比如吸尘器、厨房等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选择上可能分配给男性玩偶一个厨房或者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婴儿,这就说明在孩子心里,男性女性分工的界限不是很明显了。

实际上这种父母角色的改变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很正面的影响。因为没有一个家庭能够完整地划分出父母亲之间绝对的责任。当母亲不能、也不用自卑,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导孩子,只要有心,读书环境是任何父母都给得其的终身礼物。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3000字


我是一个书虫,不愿意让任何好书与自己擦肩而过,加之开复先生在我心目中一贯的良师形象,使得《做最好的自己》成了我当然之选。在我看来,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一点上,《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辜负我的厚望。

书中,开复先生提出了成功同心圆,即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一环。

这本书大多的观点在开复老师先前的文章中已有阐述,对于拜读过那些文章的我来说,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全新的观点。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将所有散落于各处的观点系统化,汇集成册,让人一次领略,就如同转瞬之间遍览名山大川一般,痛快!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自省,让我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了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得以重视自己曾经忽略的一些东西。课前的预习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反之,仅仅被动接受一本书带给你的内容并不意味可以深刻的理解。一本好书,不同的人品味,感受差之甚远。工作的几年,我学会了思考,而这本书上的内容恰好是我近一年多时间里思考的问题,许多道理都是付出相当的代价才得以悟出,无意间的预习让我从阅读中得到了更多的震动。虽然感叹开复先生没有早点完成此书,但转念,即便那时我读到此书,没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对于开复先生的箴言,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体会。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帮助他人也是成功。成功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成功。成功就是做好每件事,快乐每一天。

详细说来,感悟有三点:

感悟其一: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梅的凌寒,兰的幽香,竹的坚贞,菊的淡泊,他们都在自己的天地中展示他们独有的风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尽显独特的魅力。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许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但是,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茫然,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二:人所处的位置是不相同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只要正确找准自己位置努力去做,不盲目的比较,不管是出类拔萃,还是默默无闻,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可能会比出上进心,也可能是比出沾沾自喜;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优点比,可能比出自卑,也可能比出努力奋斗。其实,成功有大小之异,无轻重之别,何必在意是否超越了别人,要在乎的是超越自己。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也需要李素丽、徐虎,只要敢于和不断超越自己,就有资格,也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三:选择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成功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只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利弊,选择一条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其实,无论抉择正确与否,无论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只有坦然接受。因为,现实社会上不是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只要达到择前重重思考、择后轻轻放下,那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刚一打开,看着看着就随这本书进去了。非常满意的一本书。之前我们把孩子的一些我们认为是坏的习惯给统称为问题,随着我们看到孩子的更多坏习惯我们就认为这个孩子问题太多了。久而久之就会给贴上一个坏孩子的标签,可是谁又曾想到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呢?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自己没有让孩子学习到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我们又没有教会孩子的正确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那出现了一些我们所认为不好的东西是很正常的了。书中所说到的把问题转化变为技能,之前我一直认为董伟琪的自信心不够,我就认为这是他的缺点改变不了的了。(因为之前有个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一次他在做语文作业看图写话中,我教他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写好,如果不行还可以修改的。他写着写着一半后面就没有结尾了,我和他说文章要有开头、中间所表达的事物、最后结尾。可是他就是没有,到最后我就和他说,你随便怎么写,只要你想出什么写什么,与你前面的不想关也没有关系。可是他就是不敢写。当时我就确定我更加认为他的自信不够了。我说你想都不敢想,你的自信心呢?)自己也是非常的生气,心中就是认为他就是缺乏自信心,之前一直认为是他的问题。现在明白了,是我没有教过他这些技能,怎么能是他的问题呢?所以以后要多多的运用各项技能训练,培养孩子自信,增强孩子的能力。

1、关于商定要学习的技能,我们想要孩子学习各种技能,是要与孩子协商来学习。而不是我们命令孩子去学习的,这样即使孩子们接受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的。而我们换一种方式,与孩子协商的来学习某一个技能,孩子会想我们还是尊重他的,孩子学习的效果应该会好了很多了。因为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我们为什么要谋杀了孩子的自尊呢?今天与孩子交流时,我一直想让孩子把字写的更好一点。然后就和孩子说,我们都是知道你有这个能力把字写的更好一点,而且你自己也是知道有这个能力的,只是你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有可能你是因为为了做下一个事情而来节约点时间出来,但是你想想为了做下一个事情,而放弃了前面的不认真,那是多么的不值得呀!因为我们都是认为,如果做任何一个事情的时候,你没有认真去做,那还不如直接放下不做了,直接去做另外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孩子最后的回答是,我知道了。也许他并不能懂的其中的道理,但是我相信时间长了孩子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这应该也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培养吧。

2、探索拥有该技能的好处。在与孩子商定了一个学习技能后,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技能,这样的技能对他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要不然孩子心里会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呀,我不学不行呀,学这个技能对我有什么用啊。因为孩子他不知道这样的技能会给他带来有什么样的好处。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习这样的技能对他的好处在哪里,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的用心学好的。为了让孩子学的更快一点、更容易接受一点,为什么不能与孩子坦诚相待呢?

3、给技能起一个名字。这样的一个技能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认可,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取一个他喜欢的名字,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些。就如师傅上课所讲到的一个列子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就比如我孩子之前吃饭很不认真,一开始我们没有方法,只有对他大喊大叫、或是打骂恐吓。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处理他吃饭不认真的这件事情,所以自己只能用这些简单粗暴的办法。这样既伤害了孩子又气坏了自己,得不偿失的。那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些方法技能让孩子去学习,而又让孩子自己给这个技能取个名字,即使很多人在一起时,看到孩子不认真的表现时,直接说出技能的名字。既保全了孩子的自尊,而又减轻了自己很多麻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4、选择一个魔法宝贝。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一个很喜欢的动物,或其它的任何一个东西。那我们就让孩子告诉我们他喜欢什么。比如孩喜欢动漫里的某一种人物,那我们就用这个人物来确定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孩子不想去学习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你的榜样都可以做到,你却做不到,那你的榜样会接受你吗?我们把他往他心中的榜样上面引导,让他有超越榜样的自信,这样孩子会更认真的去学习任何的一切技能了。

5、“招募支持者”。一开始以为孩子在学习某一项技能时,以为只要我们不断的教他就可以了。现在知道了,不仅仅是我们所要不断的教,而且还要让孩子选择他的支持者。读了这章节里也知道了支持者是多么的重要了。因为孩子选择的支持者,肯定是他信任的人。能得到他信任的人支持,他才会更好的去学习这项技能的。而且即使中途他想放弃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支持者来提醒他,这样他也不会轻易的放弃了。支持是可以在各方面鼓励孩子学习技能,而且能在孩子学习的技能中发挥每一项中的任何一个作用。这就是支持者为什么很重要了。“建立信心”这章中,我们要相信孩子给孩子带来信心,而不是打击孩子的信心。我在这点做的还是不够的,通过前面的几本书悟出了一些道理。而这本书中说的非常具体了。记得之前师傅让背《大学》期间,我经常因为教了几遍,孩子还是不会背。当时我就说,我都会背了,你还不会背。其实这样很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现在是明白了这样很不对。当时为什么就不能和孩子说,没有关系的,再多试几遍相信你肯定能背好的。通过前面几本书再结合到这本书,理解了以后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如果没有做好时一定要和孩子说没有关系的。告诉孩子你再多做这样的几遍,肯定是可以成功的。我很相信你,有可能你再试一遍就会成功了。我们都是非常相信你的能力,你肯定会成功的。这样就会给孩子很大的信心了,而孩也会更加愿意的接受一遍又一遍努力。

6、“策划庆祝的方式”从中发现原来庆祝是多么的重要。庆祝既是给孩子学习的技能肯定,又是引发了许多孩子的技能训练。因为其中的策划很奇妙,有了这个策划两个字,可以让孩子来主导,我们负责配合。这样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组织能力,以及很多的……而我们不一定发现的一些能力。有可能在策划庆祝中而发挥出来了,如果孩子学习了某种技能,而我们不与孩一起庆祝,怎么能让孩子得到这么多的锻炼呢?所以庆祝不仅仅是给孩子学会一项技能的肯定,还能让孩得得到更多的锻炼。

7、“为技能定下个定义”中,在孩子学会了某一项技能后,我们不能是认为孩子学会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样是不对的。一定要让孩子把所学习的技能展示出来。这样的好处是,一是给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二是让孩子能更加的确定这项技能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学会的话自己会是什么样的。以及如果没有学会的话会给别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三是更加的巩固了孩子所学会的技能,且能更加的劳记与心中。

8、“广而告之”中一开始还以就是传统中的广告这么简单,看过之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很多。一是大家都知道孩子在学习这项技能。就如师傅给我们上课时所讲的,把你引到一个高度身份定位,大家都知道你是这样的高度了,让你不得从这个高度下来了。因为这个高度代表着你的身份。二是大家都知道你在学习这项技能了,也会帮助你的。当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认为他所学习的这项技能不想公开,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认为这项技能可以让一部分人知道,我们也是同样尊重孩子的选择。

9、“练习技能”孩子每学会一项技能,是要经过很多次和更多次的练习。就如本章一开始所提到的,孩子系鞋带的技能。一开始孩肯定不会系鞋带的,我们就要教孩子怎么样系鞋带,而且怎么样系的更好,孩子就要经过很多次的练习了。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有的孩子几遍就会了,而有就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不能因为孩子学不会,就去骂孩子。我们自己那么大的时候不也是从什么都不会开始学习各项技能的吗?而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骂我们呢?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要有十二分的耐心才行。

“提醒技能”,在上课时就问过师傅,师傅给了回答。看过这章节后更加的加深了印象了。如果孩子在已经学会了技能的情况下,而忘记了去使用,又回归到原来的状态中了,我们该如何提醒孩子,就按照之前学习技能时所约定的一个名称,这样的提醒是既保护了孩子的颜面,又起到提醒的作用,非常的完美。因为这个是之前孩子自己要求的提醒,孩子也会欣然的接受的了。

“庆祝成功”,孩子一旦学会了某一项技能时,给孩子庆祝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能激发孩子更好的去学习技能的信心。然而庆祝中附带着很多的东西,会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技能。庆祝是要邀请人的,孩子要想到都邀请谁。庆祝应该怎么庆祝,那就要让孩子从中学习到组织和策划的能力了。庆祝会中孩子所要感谢帮助他的人,这让孩子从中学习到了感恩。

“把技能教给别人”,孩子在掌握了一项技能时,他自己也很自信。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教给别的。这样对孩子本身而言,可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不会轻易的忘记。还有对就孩子的帮助就是,在掌握之后又放弃了这项技能,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

“着手下一个技能”,古人讲:“活到老,学到了。”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中,更何况孩子呢?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下一个技能是要学什么样的,而不能让孩子感觉到他整天的在学习这个或那样,而感觉到烦躁的心理。我们要给孩子们自己去学习下一个技能是什么,可以与孩子商量着,也可以把他引向我们所期望的下一个技能学习。这样孩子会欣慰的接受下一个技能,而又不会因为一个又一个的技能学,感觉到烦躁的了。就像书中提到的让技能排队。那我们一开就可以和孩子制定一个计划表,一开始学什么,接下来要学什么。与孩子们商量那个是需要立即学的,那个可以放在最后学的。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提上来了,孩子可能因为这样而学习的更好、更快的了。

“运用儿童技能教养法来解决问题”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坏的习惯,我们认为这是问题。如果我们几次或多次让孩子改变,而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就把这些坏习惯改变了。我们大人的一些坏习惯都改变不了,更别说孩子了。董伟琪写作业时一直就有咬笔的习惯,一开始每天都要提醒十几遍甚至几十遍,都没有实际性的效果。现在知道了这些教养法了,可以给他尝试着用这些方法来改变他了。

“抑郁,失落与悲伤”,抑郁这个次之前感觉和我很遥远,甚至于都淡忘了这次词,因为总是感觉和我不沾边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更多,现在从新认识了这个词。抑郁不仅是对大人的影响很大,如果小孩有这样的表现那也是很可怕的。所以每个家长都应该经常的多与孩子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以防孩子出现了这类的表玩,而作为家长都还不知道,那可就后悔莫及了。

失落与悲伤的主要表现,孩子比如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得了,那么孩子的表现会很失落了。悲伤,有很多种的。比如身边的亲人离去,又或与孩的某一件事情没有完成的好。都会表现出悲伤的表情。总之以上所说的,发生了事情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家长不去引导从里面走出来。这些事情我们大人都会发生的,更何况孩子呢?“恐惧和噩梦”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只是在很小的时候,听我们所灌输的一些不是正能量的东西后,所以有恐惧感就很正常了。有了恐惧,我们应该很好的用书中所说的方法给孩子消取这些的东西,并且把孩子引导出来。

“行为举止问题”以及到“夏令营的恐惧”我们要用好前面所学的技能方法来教育和管理孩子。

“耍性子”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个过的,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我自己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也是这样。那小孩子耍点小性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耍点小性子可以放纵他一下。如果我们控制不了的了,那就很危险的了。可以说不是耍性子那么简单了,而是坏脾气了。我们就引导孩子,并告诉孩子这样是很不对的,争取在孩子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之前,把孩子的这些所谓的坏习惯消除,让孩子尽量少走弯路。

“儿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孩子的思维模式识别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身边的另外某件事情而吸引,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强,不能专心致志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我们应该给孩子做个榜样,比如我们自己在做某件事情,一定要把做完整了,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而又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

这本书已经读完,脑海里浮现许许多多的场景,又仿佛孩子就站在我的面前,从上到下检索孩子需要学习的技能,发现真的有不少,我要努力使用儿童技能教养法让孩子学会一个又一个技能,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让灿烂的阳光在孩子的脸上绽放!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之教养


这个世界上有教养的人,在没有相同教养的社会里,反而得不到尊重。一个横蛮的人,反而可以建立威信,这真是黑白颠倒的怪现象。

三毛

良好教养的顶点与其说表现在不与人争,不如说表现在热心助人。

理查德斯蒂尔

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

汉斯格里美尔斯豪森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爱默生

优良的品性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托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

洛克

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

马阿诺德

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

王尔德

谁对待路人能像对待嘉宾那样彬彬有礼,谁就是世界公民。

培根

罗曼罗兰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1500字


第一次读,是利用临睡陪读之前等待孩子上床的那碎片化的几分钟,很用力地看序言部分就没能继续,最初的印象停留在难啃阶段。

第二次读,是在三月份,几乎一口气读完之后,感觉依旧混乱。

既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又进行了笔记摘录,不断地反思整合,终于挤出一些思绪。

无论你有怎样的背景和经历,无论你是否已为人父母,只要对人一生的发展以及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兴趣,这个领域对你来说便是很有价值的你可以利用一切亲子共享的互动时刻,不论是紧张、愤怒的时刻,还是不可思议的、温暖的时刻,让孩子变成你望中的有责任感、关心他人、有能力的人。本书针对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存在的过分强调不顾一切获取成就和完美的倾向,开出了一剂解药。怎样让孩子做自己、自由自在、更加灵活性并更有活力了呢?答案很简单:了解一些大脑的基础知识。这就是《全脑教养法》的主旨。本书大部分内容,都聚焦于孩子的生活和亲子之间的联结。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可以说是父母大脑的镜像。换句话说,父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停滞和衰退,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当父母变得更加明智、情感更加健康时,孩子也会从中受益,越来越健康。整合和培育你自己的大脑,是你能给予孩子的最满含爱意和最慷慨的礼物。这些话对于我来说,似鸡血激励着我不断克服混沌,最后选择性地将重点放在章节目录介绍与附录A(全脑教养12法)及附录B(各年龄段儿童全脑教养指南)

第一章介绍儿童思维的发展方式,并引入了关于儿童思维拓展的核心概念整合。本书的第一则案例就是引用玛丽的复述故事(帮助孩子了解了发生的事情,并处理了孩子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复盘能力对我们大人自己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希多加注意以及保持及时的练习。里面还有讲到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条幸福之河的中央。(幸福之河:在一条平静的河流之中,你乘坐独木舟安静的顺流而下,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这就是幸福之河。河两岸分别是混乱和刻板,无论靠近河岸的哪边,都不能拥有平静和幸福)

第二章,改善孩子的情绪,整合左右脑。让孩子能够与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情感自我产生联结。第一法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第二法经历分享:安抚情绪。

第三章,教会孩子自我控制,整合上下脑。代表本能的下脑与代表思辨的上脑的联结。这两章节让我看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以及自控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整合记忆,帮助孩子处理过去的痛苦回忆。通常情况下,我们面对痛苦的回忆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忘记。其实,当孩子受过去负面经历的影响而感到痛苦时,他需要的不是忘记过去,而是以完整,连贯的方式重现那段经历,并记住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体验。

第五章,让孩子更具有专注力,整合自我。培养孩子,反思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对于里面提到的第七感指看清你自己的心灵,也看清别人的心灵(洞察+共情),提及第七感培养专注力,感到新鲜又困惑。它包括俩方面:第1个方面,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灵。在这个层面中,关键的概念是个体的洞察。第2个方面,发展了解并联结他人心理的能力,这种联结取决于共情能力,取决于识别另一个人的感受,欲望和观点的能力。

第六章,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整合自我与他人。与他人联结,从中获得幸福、成就。使用第11法亲子互动第12法共情力:站在他人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至于怎样平衡保持独特的自我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努力体会并想在此章节中寻求答案,收获甚微。

读后几点总结:第一复述能力自控能力一直在做,希保持,可受益一生。第二情绪控制,我们一家人都需加强练习。第三进步空间巨大的点:更好地整合,更好地认识大脑。

读后感《《教养的迷思》读后感3000字-做好自己才是对所有孩子最好的教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的教养读后感2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