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有没有错 (65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想想自己有没有错 (65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引导小学生思考的哲理故事》这是我在课余时间看过的最好看的书。书中竟有上百个精致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虽然短,可每一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每当我回想起着一个个小故事时,就会回不过神来。我回想了很多次的故事,是《和睦相处的秘诀》这个道理深厚的故事。
故事讲了一座城市有两个孤儿院,南边的孤儿院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而北边的孤儿院却口角不断。于是,北边的孤儿院院长就到南边孤儿院和睦相处的秘诀。他刚走进孤儿院的大门,只见一个男孩子飞快地冲了进来,在大厅口摔了一跤。这是,正在拖地的小孩连忙跑过来,边扶边道歉: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把地拖得太湿了,地才那么滑的!在门口玩的里一个孩子也跑过来说:都怪我,要不是我没提醒你大厅里正在拖地,你就不会滑到了!摔倒的孩子并没有生气,而是自责地说:不不,这都是我的错,都怪我跑得太快了!北边孤儿院院长看到这场景后,顿时若有所悟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事情发生时不要先指责别人,要先想想自己有没有错,这样朋友之间才会相处得很融洽。如果整天指责别人的话,反而对自己不利。
小时候,我也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和别人吵起来,而且每次吵架,我都指出了别人怎么样,而自己的错却一字未提。因而惹得人家好长一段时间不理我。可长大后,这种事就从未发生过。当我回忆起这个故事时,我就会恨自己小时候太爱面子了,连朋友都比不上面子。
《引导小学生思考的哲理故事》这本书蕴藏着许多哲理,它们使我更深刻地把握人生的奥秘,它们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小知识,我爱这本书。
六年级:陶珂涵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读后感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放在过去谈也许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仍然还在谈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还远远不够。跟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有几个是玩的非常不错的,我们还拜过把子。在小学的时候大家都还比较有上进心,但到了初中我一伙伴说不想读书了,为此后面我还跟班主任老师专门到他家里跟他父母谈,但最后都无功而返。这是我第一个小伙伴放弃读书,初中都没有毕业,至今记忆如新。念完初中之后,中考,我们学校真正考上高中的寥寥无几,结果就是一大批伙伴从此放弃学生生涯,投入到社会当中去。有的还好一点学了一点技艺能够养活自己,有的就是在混日子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甚至还有的结帮派在外面干坏事,然后坐了很多年牢狱,大好青春就呆在牢狱里面渡过。很难想象现在的小孩还没有想读书的意识和观念,也许你还在听着大人们讲某个小孩没读书自己在外面闯荡,每个月几千块工资,甚至还有开厂的回来开宝马奥迪是如何的风光,但是你看到了别人的风光是否看到风光后面的辛酸历史呢?过去投机倒把也许就能很快挣取一桶金,因为靠着信息的不通畅,但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透明,下一波要求的人才绝对会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为基础不断去学习将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作为新一个时代的接班人,也许你不一定要读研究生读博士但一定要想办法接受高等教育,这样至少你起步就不会比人低多少。你也许会羡慕某人家里条件如何的好所以他能够获取的资源很多,甚至你会瞧不起他人不需要太努力就获得,但现实就是这样,他不会因为你的瞧不起而获取不到那些资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是在他父辈努力的基础上才有今天。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后代继续跟你一样的想法的话那就好好努力,为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作者从现象,缘由,总结三个层面谈到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此分享给大家。
1现象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极具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2缘由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什么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
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3总结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凡是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
4.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有些路好不好走只有你自己亲自尝试才知道,有些东西看起来风光但往往是背后辛酸历史。永远向前看!世界,晚安!
谁都没有错——《兄弟》读后感500字
谁都没有错——《兄弟》读后感500字:
《兄弟》分了上下两部,是按照两个兄弟的成长轨迹来写的。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连接这两个时代的就是这两兄弟。一个中国人四十年内经历的时代,仿佛是浓缩在四百年间的动荡。
我个人比较喜欢上半部,描述李光头和宋刚的童年生活,两个异父异母的两兄弟,因为父母的家庭组合,变成了没有血缘关系,却有道德伦理关系的兄弟。小说的下半部十分魔幻现实主义,粗俗荒诞,各种改革开放之后普通群众慢慢滋养的性观念,让人看了大跌眼眶。
最后的结局是两兄弟因为一个女人而不欢而散的故事,然而,看到最后,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没有错,他们偶尔的自私背后,都是可以被包容原谅的人性。
印象深刻的有一个环节,正好讲到了宋刚的爸爸宋凡平去世,因为个子太高,棺材太小,只能把膝盖敲碎。看到这里时,因为太心疼宋凡平可怜的妻子,两个儿子,那段日子我的膝盖痛了好几天,出现了幻肢痛..一个女生大滴大滴的眼泪落在书上,在地上,在自己的脸庞上,也落在自己的心上。这真的是很久没有过的情感宣泄,记忆中上次为一个小说人物这样难过可能是《红楼梦》里的宝钗吧。
读《你有没有一种“黑色生命力”》 有感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读《你有没有一种“黑色生命力”》
有感
初雪/文
无意中在群里看到一个群友分享的KY的文章《你有没有一种“黑色生命力”|只有少数人,经历越多困境越强》,文章虽长,读起来专业性较强,但读过之后却受益匪浅。
“黑色生命力”不同于一般的生命力,文中的定义是:“特指那些经受过巨大的压力、逆境和/或创伤,并渡过、幸存下来的人,最终展现出来的一种力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能够把人生过得风生水起、顺风顺水的毕竟只是少数人,而这些人当中,也不乏有些人曾经历过生意失败后的东山再起、被人嘲弄甚至羞辱后的功成名就、遭遇不公待遇后的绝处逢生……“常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虽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心怀美好、待人真诚,但社会毕竟是残酷的,有些事情不会因为你的悲喜而改变结果,太阳也不会因为你的悲喜而初升或落下,“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个人的生活都如此不易,亮丽光鲜的背后也许有着鲜为人知的血与泪。
人在经历创伤时,那感觉就如一股巨浪朝自己涌来,自己似乎要被它吞噬,时常会出现无力感,甚至空虚感。在经历痛苦事件之后,也许会一遍遍地闪回创伤记忆,一遍遍地咀嚼痛苦,就像喝中药,喝下去之后,那种苦似乎渗入每个毛孔,经过喉咙,流经食道、胃等,那种苦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留下满嘴的苦味儿。“当创伤发生时,人们会遇到三个层面的挑战,在任何一个挑战上失败,黑色生命力都不会发生”,这三个层面包括:对情绪管理的挑战、对生活叙事的挑战和对人生图式与信念的挑战,这三个层面的挑战犹如三条毒蛇,同时袭来,也许会让人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内疚甚至绝望之中,心理复原能力弱一些的人,也许会陷入长久的悲伤之中,最终发展成抑郁症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心理复原能力强的人,则会穿越黑暗,激活和展现出自己的“黑色生命力”。
“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经历过痛苦并且发展出“黑色生命力”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他们经由痛苦也会发展出更深和更广的情绪体验能力,能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元。当然,他们也会收获到真正牢固的友情,更加客观、理智地看待这个世界,也会有一套自己得以应对世事变迁的人生哲学。由此看来,创伤或者痛苦也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处理它们了。
在经历痛苦或者创伤时,保持觉知是很重要的。我上次参加的心时代父母导师班的学习,其中有一项作业是“每日一省”,虽然主要内容是针对孩子的教育,但是也可以扩大应用范围,对自己一天发生的事情、感受、情绪等保持觉知,每天抽出十分钟进行自省,也是很有好处的。人难得时刻保持清醒,但是清醒对于我们人生的长久发展是很重要的,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不无道理。
要全然接纳自己的情绪。情绪有正面、负面之分,却无好坏之别。高兴、欣喜等正面情绪容易被接纳,而内疚、沮丧、羞耻感等负面情绪,却往往让人无法接受,也容易被我们压抑,被周围不理解的人厌弃。一次两次的倾诉,也许别人还有耐心倾听,但时间长了,那些负能量的吐槽、“祥林嫂式”的抱怨,只会让周围的人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唯有自己才是陪伴自己终生的人,比起压抑自己那些极端负面的情绪,选择承认自己在面对创伤或者痛苦时所感受到的种种情绪会更有效果和建设性。自己做好自己的“容器”,对自己“抱持”,也不失为一种应对创伤的好办法。
进行积极的“认知重构”是全然接纳情绪后的一个过程。当人在遭遇痛苦、不公、羞辱和创伤时,往往会有愤怒的情绪,而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阶段,会启用不同的防御机制,比如:委屈、怼回去、情感回避和消化等。
这几种防御处于不同层次:委屈是一味地压抑自己,长此以往,身体或者心理可能会出现问题;怼回去当时是挺痛快的,但是容易将矛盾公开化,形成对抗的结果(因为“怼”字从字形来看,是对着的心,一旦心相对了,就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情感回避也是一种比较消极或者阶段性的处理方法,也许人的三观颠覆之后,很难再信任别人,最终会自我封闭,甚至作茧自缚;唯有消化,才是最高境界,也是一种高情商的处理办法。消化的过程,也是“认知重构”的过程——从创伤事件中分析其对自身的影响,它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还有自己在这个事件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效果等,这样站在更广阔的角度看问题,改变认知,也会让人对创伤的情绪感受发生积极的改变。对创伤经历进行“有意义的反刍”,能够使我们从单纯的吐槽变成更加建设性地处理问题,更加专注于对问题的解决和对意义的寻求。
最后一步就是行为的改变了。心理学上,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改变了认知,解决好了情绪,行为才会真正发生改变。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以为事情怎么样了,或者以为自己好了;其实,也许事实是:你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情绪会遮蔽你的记忆”,一时行为上的改变也许还会反复退回到以前的模式。毕竟,人的内在信念和内在模式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想要做彻底的改变,还需假以时日。“当有一天,你能够微笑着说出你的痛,那你就是真的放下了。”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之时,也许正是东山再起之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你经历过的创伤,会形成一道伤疤,但一道伤疤,同时也是一枚亮闪闪的勋章,它提醒着你曾经有过的抗争,曾经取得的胜利!
《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读后感
假期即将结束,闲来无事在书房里晃悠,望着那一本本没拆的新书,目光被其中一本深深吸引。
它的封面上是一个顽皮的小男孩骑着一匹玩具木马在金黄的麦田里嬉戏,一只怀抱着萝卜的可爱小兔子在一旁羡慕的看着。整个画面给我一种很温馨的感觉。不由自主地翻开了这本书认真阅读,越看越发沉迷于书中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人生道理中。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把儿时梦想坚持一百年、春天是我的品质、为旁人开一朵花。它是一位无言的好老师,发现、呵护、点燃我们身体里的青春正能量,直到有一天它焕发出灼灼的光芒。
在这本书的四部分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和把儿时梦想坚持一百年。
在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中有许多格言,它们虽告诉我们看似不同的道理,但总结起来却是精辟。
假如你一直举轻若重,到最后说不定真能举起一座昆仑山;若是你一直举重若轻,到最后恐怕连一根鹅毛都要使出搬山的力气。所以,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存一颗郑重的心先学会搬山的手势,拿起眼前的鹅毛。
人生有五枚硬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们现在只用了一枚,我们不能把五枚一下用完,要把每一枚都用出不同的精彩,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不要让你的硬币没有用过就扔掉。
在把儿时的梦想坚持一百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又一位默默坚持着自己儿时梦想的人。虽然他们的身世不同,命运不同,梦想不同,但他们依旧坚持着。终有一天,他们的梦想得以实现。
而我们之中,恐怕很多人都已经记不清自己儿时的梦想了吧?但那一篇篇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将梦想坚持了百年的人,魔鬼也许可以拖延她实现梦想的时间,却无法阻挡她梦想成真!这正是我最欣赏的地方。
我觉得大家应该多看这一类的书,从中汲取或懂得文化知识、做事方法和做人道理,发出耀眼的青春正能量!
看看别人,想想自己_读《越知足,越幸福》有感
看看别人,想想自己_读《越知足,越幸福》有感:
在一个寒风习习的下午,“呼呼……”窗外吹着一阵阵大风,好像老天爷在生气,鼻子“呼呼”地响着;又像是一头神兽在天空中咆哮不停。可是我的心却像躺在青青的草地上吃着糕点,看着蓝天白云,因为我在看一本书_—《越知足,越幸福》,看得我津津有味,如醉如痴。
这本书是这样写的:王之皓是一个凡事都喜欢与同学比较,凡事总是不知足的人。他看见别的同学有的好东西,就想尽一切办法让爸爸妈妈给他买,但是得到之后又发现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一天,他遇到了因为父母分开而和外婆住在一起的小洁,还在户外教学课上认识了新朋友敏杰,跟他们相处后,王之皓对于“知足”才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告诉我:要经常看着别人,想想自己,你不是一定要把别人有的好东西全买回来,那如果全世界的东西都是好东西那么你还吃饭吗,睡觉吗?因为你的钱、时间、经历都放在这些好东西上,而我觉得不一定你自己看上的就是好东西,有可能这样东西是好看的,但多玩有可能会玩物丧志。再说如果你真的都有了,而且玩腻了,又有更好的上市了那你还满足吗?!不,你那时只会一味地追求自己看上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拥有的,感谢得到的。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不知为什么笑了。笑的是主人公一开始是一个不懂得珍惜,满足的人,也笑我自己以前的时候和他一样,不知足。记得三年级时我们班特别流行小兔子挂件,那时小小的挂件就要50多元!我当时特别喜欢再三恳求妈妈给我买,可是妈妈不知道在哪里买,也不愿意去买……直到一个月以后才买回来!现在不流行毛兔了,可我的毛萌达兔已不知去向。我现在只要买东西就会问我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个?买了有什么好处,可以不买吗?
我给大家出了几个保持心态平衡的小妙招:
1.没想得到或没得到的好东西可能是有不能得到的原因,自己可以多想想。
2.对那些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要有选择的忘掉。
3.在想象中,或者在没人时自言自语,把想做却做不了的事用虚拟的方式完成一下,然后心情就会好多了。
还是那句话:“知足要用心,就看你愿不愿意”。
作者:嘉兴市实验小学西校区506班 王佳妮
家长评论:
通过阅读本篇作文,首先觉得作文的选材不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很有帮助,当今社会物欲横飞,别说小孩子了大人们都在攀比炫富,所以怎么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重要,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知足常乐心态尤为重要。总体来说这篇读后感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体会写得比较到位,就是在用词上不是很通顺。要多多看书看好书。
教师点评:
知足才能常乐。小王同学读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碗极其芬芳的心灵鸡汤,能从书中所读到的故事想到自己,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这碗心灵鸡汤才真正有了芬芳的意义。尤其是那几个平衡心态的小妙招,看得出小王同学对这本书的深层思考了。(施翠红老师点评)
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读后感
【篇一: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读后感】
近期,我看了《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一书。它是一本正能量的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一个精彩,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我感受到了一颗郑重的心。
对于任何事,我们都要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拥有一颗郑重的心。
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这既是对吃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生活就如一道菜肴,认真去做,便会做出精致细腻的美食;但只为应付差事去做,做出来的菜便色恶味差,让人难以下咽。味道如何,取决于你认真的态度,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
如果李时珍没有认真对待医学的态度,哪来《本草纲目》这一著作的出现?如果没有林季贞认真对待孤寡老人的态度,哪来感动中国的精神?如果毛泽东没有认真对待革命的态度,哪来领导革命的伟大创举?如果贝多芬没有认真对待音乐的态度,哪来《命运》交响曲的诞生?认真面对生活的态度成就了一代代伟人,使世界不断前进。
不仅人需要认真面对生活的态度,放眼大自然,每一种事物都需要这种态度。
小水滴有认真面对挑战的态度,才能滴水穿石,让人为之赞叹;小树有认真面对成长的态度,才能枝繁叶茂,让人为之感叹;江河有认真面对困难的态度,才能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让人为之敬畏。
曾因为不懂事而错过了很多事,如今还有两年的初中美好光阴,我应该怀有一颗郑重的心来面对,虽不曾有些伟大的创举,却也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拥有一颗郑重的心,认真面对生活,才能体会到生命之可贵,才能不断成长,才能将生命的美演绎到无悔,让自己在生活中品尝到精致细腻、值得品味的佳肴,在生活中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篇二: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读后感】
请问,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呢?
起先,我似乎并没有拥有这样一颗心,也不认为自己需要。但暑假,读了谢胜瑜主编的青春正能量丛书之一的《你有没有一颗郑重的心》后,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该学会郑重。
这本书很好,由一篇篇小故事组成。那些故事,能让我们从中受益,温暖我们心灵,改变我们原先并不好的态度,改变原先并不丰满的生活。
书中有一段话:假若你一直举轻若重,到最后说不定真能举起一座昆仑山;若是你一直举重若轻,作文到最后肯定连举一根鹅毛都得使出吃奶的力气。
书中也有一篇与书名相关的文章,内容大概是:作者在乡下中学教书时,曾让一个做事细致的男生和一个吊儿郎当的女生写作文参赛。男生很快写完,文章写得很好,书写也十分干净。而那个女生却迟交两天,作文纸上遍纸泥泞,字迹潦草。在十五年后学生来探望作者时,那男生因他那沉稳细致的态度成为副校长,而女生却到了很远的学校,教学成绩三年吊车尾。
这一切的结果,只因他们个人行事态度。男生从小做事细致入微,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任何事都不马虎,最终功成名就。那女生吊儿郎当,从小仗着天赋爱玩,整天晃晃悠悠,漫不经心,不去努力,最后很没出息。他们一个举轻若重,一个举重若轻,男生举轻若重,才举起了他人生的昆仑山;女生举重若轻,最后举不动她人生的小鹅毛。
是啊,如果我们怀着一颗郑重的心面对事情,不论事情的大小,都像对待一件重要之事一样认真,那我们未来必会成功;而如果对任何事都无所谓,不在乎,那日后只会走向失败,再应对不了什么事。
我们的人生由自己的态度决定。举轻若重亦或是举重若轻,都是同一个人的两个阶段:只有第一阶段举轻若重,才会有谈笑间对手帆坠橹折的第二阶段;若反之,晃晃悠悠、举重若轻,坏习惯将变成石头,砸肿自己的脚。
举重若轻者,搬山如摘花;举轻若重者,摘花如搬山。我们无论修学还是做事,都该存一颗郑重的心,先学会用搬山的手势,摘取眼前的花。
读后感阅读:读《天堂里有没有蝴蝶花》有感
亲情就像是沙漠里清冽的水,让行者滋润干裂的嘴唇。亲情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让游子认清回家的道路。
——题记
《天堂里有没有蝴蝶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悲凉的故事:作者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继父也有个小女儿。妹妹对作者很好。上小学的时候,妹妹宁可和作者一起啃冰冷的馒头,也不独自去热乎乎的饭菜。中学时,家里贫困,能供得起一个孩子。继父自私,想让妹妹去。妹妹却故意摔伤了腿,把上中学的机会留给了作者。令人心痛的是,妹妹在给作者交学费的路上被车撞死了。作者想:天堂里有没有蝴蝶花?如果有,它一定插在妹妹的背上。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读完文章,我深深地被妹妹的行为打动了,默默地留下了眼泪。
我在家就是个小公主,要什么有什么。更不会到作者体会失去父爱母爱的滋味。一直以来,甚至认为父母对我好是应该的。我这种想法太自私了。以后我要学着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他们的负担。
有的时候,我能理解文中继父的做法,也许他也是没有办法,只能让一个孩子上学。父母的爱是春天的暖阳能融化冬天的冰雪。继父肯定认为他就算背了骂名,但为了自己的孩子肯定值得。这也是爱啊!
可是妹妹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作者,把爱给了作者。这是大爱,这是亲情的力量。
亲 情的蝴蝶花就盛开在我们的身边,与其羡慕,不如珍惜!
读后感《想想自己有没有错 (65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没有时间革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