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论语有感600字 > 地图 > 读论语有感600字

读论语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论语》有感300字。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30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读论语有感300字(一)

暑假,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读《论语》。并写出读后感。我原本以为,论语是一部很枯燥无聊的书。可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

我拿起《论语》看了几页。马上被吸引住了。这里面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但是背后都隐藏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它们都是做人的根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好好的去学习,把它们继承并发扬下去。

论语是子的杰作,是子总结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子的思想。在一天该结束时反省自己。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

读论语有感300字(二)

今天,我看了论语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颜回家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却能生活的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而是佩服他能乐观的生活。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颜回能做好这些,我却不行。比如说,一次,我们的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只写了几个字就烦了,我一点也不坚强。还有一次,我被老师罚了100道题,写到40道,就哭了,妈妈陪我写到第八十道题,剩下的二十道是妈妈协助我写完的,总之,我还是不够坚强。

好啦,我就先介绍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绍。

读论语有感300字(三)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读论语有感300字(四)

论语是一本好书,它录有古代名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去看。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这些意义深刻的道理,才有我们中国那么多闻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依然保持节操,小人只会胡作非为。读了这句话,娃娃不禁感慨万分,立誓要做一个君子。

我要学习孔子的仁德、君子之范、好学、有坚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质。我要学习李密的孝顺。我要学习管仲的聪明。还要学习颜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劳这些名人的高贵品质受人敬仰,让人深有感触。

孔子、曾子、老子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让我们从小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论语》有感随笔300字


假期里,我读了许多《论语》故事。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就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做老师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他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能够成为我们的老师。

就说说我们班上吧。在这49人的集体里,就有游泳猛将、绘画能手、书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钢琴弹得非常棒,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跑步飞快,还有的阅读能力超强......

我们就应该向身边的这些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我们就像是万绿丛中的小苗,在阳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润下,不停地吸收着大地丰富的养分,这样才能茁壮成长。

高山,是一块块的小石头堆积起来的。大海,是一点一滴的水珠汇聚起来的。你若想要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那么,就要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读名著《论语》有感300字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读论语有感300字2020


读论语有感300字2020(一)

暑假,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读《论语》。并写出读后感。我原本以为,论语是一部很枯燥无聊的书。可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

我拿起《论语》看了几页。马上被吸引住了。这里面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但是背后都隐藏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它们都是做人的根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好好的去学习,把它们继承并发扬下去。

论语是子的杰作,是子总结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子的思想。在一天该结束时反省自己。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

读论语有感300字2020(二)

今天,我看了论语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颜回家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却能生活的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而是佩服他能乐观的生活。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颜回能做好这些,我却不行。比如说,一次,我们的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只写了几个字2020就烦了,我一点也不坚强。还有一次,我被老师罚了100道题,写到40道,就哭了,妈妈陪我写到第八十道题,剩下的二十道是妈妈协助我写完的,总之,我还是不够坚强。

好啦,我就先介绍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绍。

读论语有感300字2020(三)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读论语有感300字2020(四)

论语是一本好书,它录有古代名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去看。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这些意义深刻的道理,才有我们中国那么多闻名中外的名人。(.org)其中,我最喜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依然保持节操,小人只会胡作非为。读了这句话,娃娃不禁感慨万分,立誓要做一个君子。

我要学习孔子的仁德、君子之范、好学、有坚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质。我要学习李密的孝顺。我要学习管仲的聪明。还要学习颜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劳这些名人的高贵品质受人敬仰,让人深有感触。

孔子、曾子、老子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2020吧!让我们从小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读《论语·为政》有感300字


1、读《论语·为政》有感300字:

到底什么才是孝?

孔子说是“无违”,即不违背礼节,也就是说父母在世,依照礼节做事;父母没世,依照礼节埋葬并按时祭奠先人。

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最关心的莫过于子女的身体健康。为人之子,康健快乐便是对双亲最大的孝敬。

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做事的原因,观察其法,了解其心情,那么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到底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君子的行为呢?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实行自己要说的话,而后再说出来,这样就称得上是君子了。

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执笔书此,以致己意。作者:苗紫涵

2、《论语·为政》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琅琅的读书和背诵声中,我们逐渐懂得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追溯了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原则的源头;懂得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修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学习领会于不惑,安身立命于耳顺,融合为一于古稀,不断追寻探索,最终达到唯美境界。

仔细想来,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青春正当时,清风拂面来。毛泽东曾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向上的你我定会把握时光,紧握时机,拼搏努力,迎接更优秀的自己。作者:李静雯

读后感300字:读《论语》有感


想必人人皆知吧!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写的。俗话说“半步论语治天下”在[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让我深受触发“由,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和“智”同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孔子的学生)啊!让我来告诉你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就是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行为,自己也曾不懂装懂:记得那一次晚上,我在房间里做着老师留下的家庭作业,姑妈在外面看着电视剧,虽然声音已经调得很小了,可我还是听出了是我现在最喜欢看的[宽恕],我就好比身在曹营心在汉了。

正好我有一道题不会做,借此机会出去看看。我拿着题目,走到姑妈面前,姑妈接过练习本,端详了一会儿,我的眼睛瞟着电视机。姑妈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很快,思路解开了,姑妈一步一步地向我讲解着,我却在那里看电视,起初,姑妈并没有发现,后来,姑妈觉得我心不在焉,她一手把练习本摊在桌子上,说:“你是在看电视,还是在听我讲题目?”“我——我——”我羞愧地下了头。读了[论语]之后,我决心再也不犯那样的错误了。

读《论语十则》有感300字


学了《论语十则》,我有很多感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记起小学学诗《枫桥夜泊》时,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乡之愁的我难以入眠。但是很让人生疑的一点是,其实枫树不喜欢潮湿。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这里的“江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且当时就有这样一座桥。(如此一来,疑惑尽消。)因此,我认为江枫应取第二种释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其引申之意也至为分明。)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阅读《论语》影响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我读《论语》_《论语》读后感300字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注音版《论语》,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让妈妈教我。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过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不仅可以加强理解,同时也会从知识中领悟到新的道理。就是老师经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在《论语》中,孔子对诚信二字做了详细的解释。诚就是以诚待人。信就是说过的话要算数。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组成的,意思是人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虽然我在很多词语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时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但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启发,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孔子的敬仰。我一定会花很长时间去读,把里面的知识记在心里。

学《论语·为政》有感300字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两者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君子坦荡荡,不屑于做蝇营狗苟之事;小人常戚戚,心胸狭隘,沆瀣一气专门投机钻营。前者重在志同道合,后者着眼私利之上。在社会交往中,应多学君子之德,摒弃小人之心,要团结做事,而不勾结害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要“同频共振”,不可偏废一方,不能为写而写,否则就打不到预期的效果。杨绛先生说过,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读书太少。读书不多,空想频繁,根基欠稳,所行必会贻笑大方。相反,学富五车,却不加思考,则易于流向“书呆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为政篇第二》。

此篇主要讲述了“为政”,但其中很多是关于“孝道”的内容,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开始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经老师解读才彻底理解。

其实,所谓的孝道,不过就是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们。不会冲父母发脾气,以礼节对待双亲,没有丝毫的抱怨。正如前面的文字中表达的意思,首先要身体健康,不让或少让家人操心,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此外,还要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时间短的话,可能还能做到,但是积年累月的坚持,真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日常生活中难免有嫌弃父母唠叨的时候,甚至甩脸离开的情况发生。

所以,这些文字对我帮助很大,这次放假期间,一定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作者:仲烨

读《论语》有感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说起孔子,我们自然会想起《论语》,一部由孔子的子弟们编写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但是《论语》的价值不亚于西方的《圣经》。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细读《论语》,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朴素又真实的道理。

手捧《论语》,洗礼心灵。当今社会,人能用聪明的大脑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追逐物质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财富能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能让那颗被喧嚣的世界吵得骄躁不安的心获得一方宁静和安逸。《论语》就是这样的智者。正如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论语》可以算是一味良药,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圣人,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夸赞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不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我们渐渐觉得心被物累。这时候,我们捧起《论语》,找到心灵的归属。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动人的音乐旋律、高洁的追求和向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淳朴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不都是我们快乐之源吗?人生的精彩和辉煌总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恒。当我们感觉浮躁,抛开喧嚣与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疆的原野,寂寥点缀的星空,在静谧中,追寻心灵淡忘的人文情怀,给心灵一点温暖的滋润。

细读《论语》,三省吾身。初中时我与《论语》第一次会面,在老师的引领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警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朦胧的记忆中,懂得了不但要学习还要思考,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省不足。历经数年,这种朴素的真理一直陪伴着我。学校开展的公开课,我积极去参加,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年轻教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活力,窥视自身的不足。为人师表的我,和学生一起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勉。“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多学习,多思考,流向学生的才会是一条活的河流。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的不足,更应该引起反思。当班里有学生闹矛盾的时候,我除了教育学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学生的叮嘱少了?

共读《论语》,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人师表,我是学生在校的家长,肩负着经营好班级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在和学生们一起经营好了小家,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后经营大家。每星期的经典阅读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由《论语》延生出的《弟子规》,学生们在书海中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在一个个廉洁、不图私利的小故事中,学生们懂得了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我的班级里曾经发生过丢失课外书的事情,当我在班上调查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议论得面红耳赤:“谁拿的?快拿出来吧。”浩然正气回荡在教室上空,结果是学生自己把课外书落在家里了。当所有的误会被消除,一股清风扑向我的脸上,也扑向了所有学生的脸上。

读一读《论语》,“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的淡泊宁静跃然心间,孔子的安贫乐道、谦虚好学、仁义懂礼,帮我指引了心灵追求的方向,让浮躁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让阵阵的国学清风吹拂我们浮躁的内心,让一股浩然正气常伴我们周围,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吧。

读《论语》有感1000字


读论语有感1000字(一)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读论语有感1000字(二)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读《论语》有感500字


在这个充满欢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众多名家名作,在这众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连忘返的肯定非《论语》莫属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意解难分,每一句理解都让我知足了,还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让我精神饱满了。

《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让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政治和学习创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两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曾说过:读书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不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读完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讲了一个仁字,在守实守信的人叫做君子。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互相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文明社会,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世界,都将会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会再爆发出一次有一次的战争了,每次战争后,每个国家的士兵都会有所伤亡,是地球母亲创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文明世界吧,让我们从现就开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顾一下这本书,一起和孔子各代历史伟人去书的海洋里遨游,一探随其中的奥秘之处,品味其中的乐趣之处。

读《论语》有感350字


【第1篇】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第2篇】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学瑰宝好似令人数不胜数的遍地黄沙。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学说影响了中国整整几千年的发展,就是因为孔子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而整理成的,我国国学经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论语》。

进入二年级以后,我们就对论语开始了诵读。《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里面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了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必有可以当我自己老师的人,应该学习他们有,自己没有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并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学问。我以前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于是就骄傲了,对自己放宽了要求,并没有接着去寻求更多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成绩的下降,现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学习时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给我讲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讲完后,爸爸问我懂了吗?我明明还不懂,却浑水摸鱼,说已经懂了,那是多么不应该啊!我应该再让爸爸讲一遍,才能完全懂。

《论语》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第3篇】

读儒家传世经典,品孔子道德精髓

——读《论语》有感

两千多年前,一位学者正在给自己的的弟子们上课。他与弟子们讲述做人的道理和为人的方法。一堂课讲完后,弟子们便记下了刚才老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这位老师便是孔子,弟子与老师们的语录,就是这本照亮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论语》。

《论语》是孔子一生的为人处世道理的精华。早在春秋当时,孔子的名声就已传遍各地,慕名而来学习者无数。后来,《论语》更是列入了《四书五经》之一,成了文人必读之书。宋代的著名政治家赵普更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在历史上是多么地尊贵。

《论语》包含了各种道理,从学习、为政、为人、言行、治国,无一不有。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交谈中,深刻的道理便巧妙地体现出来了,还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如大家都熟悉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处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与道德。

两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了,曾时的孔夫子已是过去,可未过去的,是这本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考验的《论语》,仍在闪闪放光,给人们讲述那曾经辉煌的一段道德佳话。

【第4篇】

俗话说的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我觉得别说半部了,就是几句话就能让人领悟到许多的大道理。

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到现在,这句话还在我脑边回荡。为什么呢?因为我三年级的那件事。

“快点做作业,然后复习,听见没有。”在老爸临走前是这么说的。“知道了,知道了。”我有些不耐烦的回答道,“老爸你再不去上班你就要迟到了哦。”

一会,老爸走了,我的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哇哈哈,可以不受限制的看课外书啦。”想着,我便拿起来了《三国演义》。

正当我看到入迷时,一阵车声惊动了我,“哇,怎么办,没复习啊!”我一下子想只被踩了尾巴的猫尖叫起来。我的心顿时一阵七上八下。

这时,老爸打开了房门,看见了我,顿时眉头一皱,然后钥匙一丢,对我一阵“轰炸”!“还不睡觉?”

第二天早读,我又是在班里一顿“神游”。

……

发考卷当天,当我看到这令人羞耻,令人羞愧的分数——86.“真是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啊!”我看看这个分数,我不禁吟道。

……

这一则又一则的论语,正时刻警示着我的灵魂。

读论语有感1000字


读论语有感1000字(一)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玖】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一性一、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一精一、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一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一由一精一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一由一精一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一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一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一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一性一,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一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读论语有感1000字(二)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一党一】、【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一陽一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一精一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一精一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一亲。为了贯彻亲一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一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一爱一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一精一、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一性一,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一性一。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一性一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一爱一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一性一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一爱一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一精一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一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一爱一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一精一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读后感《读《论语》有感3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论语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