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少年读史记绝世英才读后感 > 地图 > 少年读史记绝世英才读后感

少年读史记绝世英才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后感大全:绝世的帝王“刘备” 读《。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读后感大全:绝世的帝王“刘备” 读《,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仁的重要性;这本书,使我感到了那个战国时期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一直勉励着我,鼓舞着我做一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这本书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让我们翻开这本传世之作,让我们在一次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别样人生。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比较欣赏刘备这个人。他文武双全,凭借着自己的仁义和虚心,将不少名将都招入自己的势力中。着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都收入他的膝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师而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便带上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见到,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阻拦,冒着大雪去请仍没见到,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后才终于见到他本人。这显示了刘备真情实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来协助他统一天下,同时第二次请诸葛亮时,关羽等人说要把诸葛亮绑起来威胁他,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了他们,这又体现了刘备的以诚待人。

刘备还有一个故事也让我有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三国的四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说到夷陵之战,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可陆逊火烧连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就是那一次战役让刘备的蜀国,彻底丧失了与其他二国抗衡的基础,夷陵战役,刘备率领了8万大军,去打只有5万兵力的吴国,那是吴国实力空虚,将相都以老,加上兵力的悬殊,没有与蜀军抗衡的基础,有不少将相提出投降,但陆逊却凭借自己的智慧,火烧连营,将蜀军击退,现在人们都怪刘备的鲁莽,但刘备是因为自己的兄弟关于被吴军所杀,才派军攻吴的,虽然这次刘备输得很惨,但我觉得这场战役把刘备的重情重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不只有刘备的仁与重情义去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张飞的勇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战争,正义的信念使我们看清前进的道路,而邪恶的信念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最后告诉大家一句话仁可治天下,智可管理好人民,邪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会一败涂地。

祝大家都能打赢人生这场战争,祝大家都能成功,成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绝世的帝王“刘备”_《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仁的重要性;这本书,使我感到了那个战国时期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一直勉励着我,鼓舞着我做一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这本书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让我们翻开这本传世之作,让我们在一次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别样人生。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比较欣赏刘备这个人。他文武双全,凭借着自己的仁义和虚心,将不少名将都招入自己的势力中。着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都收入他的膝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师而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便带上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见到,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阻拦,冒着大雪去请仍没见到,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后才终于见到他本人。这显示了刘备真情实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来协助他统一天下,同时第二次请诸葛亮时,关羽等人说要把诸葛亮绑起来威胁他,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了他们,这又体现了刘备的以诚待人。

刘备还有一个故事也让我有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三国的四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说到夷陵之战,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可陆逊火烧连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就是那一次战役让刘备的蜀国,彻底丧失了与其他二国抗衡的基础,夷陵战役,刘备率领了8万大军,去打只有5万兵力的吴国,那是吴国实力空虚,将相都以老,加上兵力的悬殊,没有与蜀军抗衡的基础,有不少将相提出投降,但陆逊却凭借自己的智慧,火烧连营,将蜀军击退,现在人们都怪刘备的鲁莽,但刘备是因为自己的兄弟关于被吴军所杀,才派军攻吴的,虽然这次刘备输得很惨,但我觉得这场战役把刘备的重情重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不只有刘备的仁与重情义去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张飞的勇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战争,正义的信念使我们看清前进的道路,而邪恶的信念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最后告诉大家一句话仁可治天下,智可管理好人民,邪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会一败涂地。

祝大家都能打赢人生这场战争,祝大家都能成功,成才!

读《我的帝王生涯》有感


读《我的帝王生涯》有感

安徽大学 14物流管理 杨静

那是苏童笔下的一个虚拟王国,一段虚拟的历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代帝王端白的一生,故事的叙述方式显得平淡而无奇,以第一人称的match方式进行讲述,除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整篇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中娓娓道来,以最平淡的方式创造了最震撼的效果。整篇故事充满了末日挽歌似的悲壮,寂静的却浓郁的忧伤。

故事开篇就进行了详细的环境描写,“父王驾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浓重,太阳犹如破碎的蛋黄悬浮于铜尺山的峰峦后面。我在近山堂前晨读,看见一群白色的鹭鸟从乌桕树林中低低掠过,它们……”开篇即用环境描写晕染了一层静谧的环境色彩,就如同即将迎来结束的大燮国一样沉寂。端白的语气中不见悲伤,不见波澜,似乎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描绘一副别人的图。这份淡漠源于他内心温情的缺失。对他而言母后孟夫人,太后皇甫夫人在绝大部分的时候只当他是追逐权利的棋子,兄弟之间更是争权夺势,明争暗斗。所谓的父王或许也仅仅是个证明他身份的称谓罢了。如此,他的淡漠也是情理之中。而他的人生正是在这份淡漠之中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他成了大夑王,伟大却孤独的王。初识端白,印象中是昏庸残暴而嗜血的。他会因为烦躁而下令剜掉冷宫中弃妃的舌头,会因为对血的厌恶恐惧而射杀功臣,会……他的种种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短命天子萧宝卷,一样的残忍而无道。但细读他们又是不同的。端白近乎疯狂的残虐来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情愫。他身上的一切恶习多是用于抵消对生存的恐惧,所以本质上与自身而言他是没有错的,他错的只是少年为王。正如僧人觉空所言“少年为王,即是你的造化,又是你的不幸”,只是那份造化只伴随他度过了极短的瞬间,而那份不幸却终其一生。

端白的一生如同苏童笔下的绝大部分人一样都在逃亡,初为君王是一种精神逃亡。在文中端白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秋深了,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这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似乎只是疯子孙信的信口之语,然而另一方面似乎也是端白内心不明的希冀。所以,端文的那场变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端白的一种救赎,一种无意的来自外界的救赎。而后来在寻常杂耍班子无望时,端白开始自己苦练走索,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自我救赎。正因为这后来的端白才会发出“面对人们欢呼燮王的狂潮,我不无心酸地想到黑豹龙冠的骗局蒙蔽了多少人的眼睛,曾经头戴龙冠的人如今已经逃离了那口古老的陷阱,而宫墙外的芸芸众生却依然被黑豹龙冠欺骗着。作为一个参与了大骗局设置的人物,我挽救了自己,却永远无法为那些淳朴而愚钝的人群指点迷津。”的确,他挽救了自己。至此他的逃亡似乎到了终点,然而杂耍班子京城一行又终结了他走索的未来。他失去了这一生中唯一的伙伴,终于还是孤独一人,在烈火之中见证了燮国的末日盛况。之后的他前去了苦竹寺,到了觉空圆寂之地,可以说这才是端白逃亡真正的终点。这篇文章与其说是端白帝王生涯的概述,倒不如说是他的一部逃亡史。该文诗意而伤感的叙述了端白由帝王到庶民,从王宫到逃亡,从人性沉沦到人性复活,再到对精神家园寻找的一生。从精神逃亡到身心逃亡。这是端白的一生,而苏童想告诉我们的却并不是单单的一个故事。在这篇文章中,苏童以历史为名,借用历史来表达他对人类家园的思考和探索,对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的人的精神归宿的寻找,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精神拯救的关怀。端白说白了就是我们自己,他身上的缺点在现实中总能在别人的身上找到类似的,或是浮躁,或是残虐,我们只能讲苏童对那种缺点进行了无限放大,却并不能否认那是我们的通病。端白的逃亡就是我们的逃亡,然而这逃亡绝对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在如今这个技术越来越先进,科学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对精神归宿的一种迫切的寻求。在故事的最后,端白成了走索王,是拥有与鸟儿一样自由灵魂的自己的王,这个是端白对自己帝王生涯的否定,更是苏童所展现的人类的自我反思意识。

读我的帝王生涯就如同端白读论语一样,有时候觉得这本书包容了世间万物,有时候却又觉得一无所获。

本文选自《钱江潮》26期

读三国有感《刘备啊刘备》


读三国有感《刘备啊刘备》

刘备啊刘备

有这样一个人 他出生在一个社会动荡、豪强四起、靠实力说话的年代。

他小时候的事迹不详,据说随村里的先生学习过一段日子。他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的时候,正在卖草鞋---一种他自己编织的纯绿色产品。

他经常说:“我本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是一句含金量很高的话。这句话让关、张两个据说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的人物与其磕头烧香、结为兄弟并终生追随。

这句话,让处在大丞相曹操恐吓下的皇帝如同溺水遇草,喜极而泣之下忙查族谱,发现此人竟是自己的叔叔辈。从此,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多了一面大书“皇叔”的旗帜。

在中国历史上,像刘备这样军阀、领导者、或者说是“成功人士”的并不多。大凡雄据一方、建功立业的人物,若不是有非凡的才能,便是有超人意志,或者环境使然。而刘备,好象都不大具备。唯一能称得上有他个人特色的,恐怕要算他的眼泪了。

先说武功。

军阀纷争自然离不开武力。刘备出道时听说用的是双股剑,但用的时候不多,有记载的是那次在虎牢关,十八路诸侯共讨伐董卓的时候。还是和他两个弟弟合起来欺负吕布,博了个“三英战吕布”的名声。自然,作为领导,个人武力的高低是不足论的,但说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能力,也一样差强人意,既没有曹操之流的老谋深算,更远不如他的军师诸葛亮——那个恐怕是历史上最怕热的、冬天也手不离扇的白面书生的雄才大略。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更是被东吴小儿陆逊一把火烧到白帝城,最后连命也搭在儿。留下个扶不起的阿斗架在逐个亮那瘦削的双肩上。

三国时期不乏出色的文人墨客,曹操一门三父子便是当时的大文豪,曹操甚至留了一本《孟德新书》下来。刘备却不曾有只字片文,想来腹中是无多少墨水的。

如此看来,刘备的文治武功皆不尽人意,如此这般的一个人物,怎么就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来,成就他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绩,并成为历史星空中一颗颇为耀眼的“星”呢?

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曾与刘备分析过天下局势,说是曹占天时、孙抢地利,公当与人和。刘备是在对“人和”上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就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自出道始,刘备便打出“助汉”的旗号,在其一生的斗争生涯中,他始终维护着正统,坚持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尽管他后来建立的蜀汉政权其实已经与刘邦的那个汉王朝已无多少实际联系,人们也习惯于将刘备的“尊汉”看作是一种政治手段。但刘备在维护“正统”上的努力与付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却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让我们这些后人将眼光从三国时期再往后挪几百年,那时候的中国大地经历了魏代汉、晋代魏、直至后来的东西晋、南北朝。连绵的战乱,无序的社会让整个中国乱成了一锅粥。而更为可怕的是,乱的不仅是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陷入一种无信仰、无理想、无道德、无秩序、抛弃传统的礼义廉耻的思想混乱之中。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名目张胆的弑君夺位,武力权势是解决一切问题手段,这些无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人觉得社会生活无法可守,无章可循。既而迷信武力,加剧社会动荡,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禁让人想到中国的近代史,孙中山的革命让千年帝制结束,却没有结束帝治的基础,中国同样陷入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可怕境地。直至中国共产党用马列思想统一国民头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那时,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大一统。而至于今天,曾经统治人们的思想观又一次出现瓦解迹象,国人尤其知识分子头脑处于真空状态,导致民众出现唯物质至上的思潮。这是中国的又一次悲哀。思想无支柱,精神无食粮,社会的稳定定然难保持。乱的形式可能是多样的,但本质上却是一样。

至此,我们再回头看看千年前的刘备,他为维护正统而做的努力便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不能要求那个时候的他有多么“先进”“民主”的思想,但我们应当承认他为他那个时代所能做的努力的感到欣慰。

若是社会大变革必须带来阵痛,刘备便是属于那个时代,竭力想减缓乃至消除这种痛的人。

可惜,他没能做到!

于是,便有了我的这篇空论!

读后感大全:曹操与刘备的“相对论”


一青梅,一煮酒,天下英雄,唯有你我!

那日桃园,豪气干云,不求同牛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相府行刺,胜王败寇,可惜天不助公,亡命天涯,军旅生活由此开始。

斩黄巾,战吕布,收赵云,守徐州,虽偏安一方却可保无虞。

以天子,令诸侯,破本初,图大业,头上国贼之衔不禁笑然。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为兴汉为己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为最大权谋家。

一雄,一明,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一宁人负我,我不负人,与其说一个是另一个的死敌,倒不如说是南、北两极端,冰、火两重天。

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二人的做人做事,方法总相差甚远。曹操时刻铭记自己是主公,话说曹阿瞒知错改错不认错。而刘备则放得下架子,错了就是错了,但身为人主,不可轻易认错。如果轻易认错,那岂不是自灭威风?臣下看见了又会怎样?他会想:原来主公这么好当,赶明我也当一个试试。不怕外敌,就怕内讧。如果因不服管理而产生兵变,其力量可以想象乎?但二人身上的闪光点也依旧掩盖不住。刘备爱才,三顾茅庐,以仁义聚众心;曹操也爱才,物尽其才,以点滴凝天下。独一次二人这般默契。

曹操并非窃国者,他到死都没有称帝;而刘备口中的匡扶汉室,也不知真假。但时代造就了他们,赋予他们与别人不同的命运,生是冤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死了却也可以英雄惺惺相惜。要知道那年青梅煮酒,我听到你说了:天下英雄,惟刘备与我曹操!

指导老师:王清琳

读《三国演艺》有感——刘备啊刘备


有这样一个人 他出生在一个社会动荡、豪强四起、靠实力说话的年代。

他小时候的事迹不详,据说随村里的先生学习过一段日子。他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的时候,正在卖草鞋---一种他自己编织的纯绿色产品。

他经常说:“我本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是一句含金量很高的话。这句话让关、张两个据说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的人物与其磕头烧香、结为兄弟并终生追随。

这句话,让处在大丞相曹操恐吓下的皇帝如同溺水遇草,喜极而泣之下忙查族谱,发现此人竟是自己的叔叔辈。从此,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多了一面大书“皇叔”的旗帜。

在中国历史上,像刘备这样军阀、领导者、或者说是“成功人士”的并不多。大凡雄据一方、建功立业的人物,若不是有非凡的才能,便是有超人意志,或者环境使然。而刘备,好象都不大具备。唯一能称得上有他个人特色的,恐怕要算他的眼泪了。

先说武功。

军阀纷争自然离不开武力。刘备出道时听说用的是双股剑,但用的时候不多,有记载的是那次在虎牢关,十八路诸侯共讨伐董卓的时候。还是和他两个弟弟合起来欺负吕布,博了个“三英战吕布”的名声。自然,作为领导,个人武力的高低是不足论的,但说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能力,也一样差强人意,既没有曹操之流的老谋深算,更远不如他的军师诸葛亮——那个恐怕是历史上最怕热的、冬天也手不离扇的白面书生的雄才大略。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更是被东吴小儿陆逊一把火烧到白帝城,最后连命也搭在儿。留下个扶不起的阿斗架在逐个亮那瘦削的双肩上。

三国时期不乏出色的文人墨客,曹操一门三父子便是当时的大文豪,曹操甚至留了一本《孟德新书》下来。刘备却不曾有只字片文,想来腹中是无多少墨水的。

如此看来,刘备的文治武功皆不尽人意,如此这般的一个人物,怎么就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来,成就他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绩,并成为历史星空中一颗颇为耀眼的“星”呢?

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曾与刘备分析过天下局势,说是曹占天时、孙抢地利,公当与人和。刘备是在对“人和”上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就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自出道始,刘备便打出“助汉”的旗号,在其一生的斗争生涯中,他始终维护着正统,坚持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尽管他后来建立的蜀汉政权其实已经与刘邦的那个汉王朝已无多少实际联系,人们也习惯于将刘备的“尊汉”看作是一种政治手段。但刘备在维护“正统”上的努力与付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却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让我们这些后人将眼光从三国时期再往后挪几百年,那时候的中国大地经历了魏代汉、晋代魏、直至后来的东西晋、南北朝。连绵的战乱,无序的社会让整个中国乱成了一锅粥。而更为可怕的是,乱的不仅是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陷入一种无信仰、无理想、无道德、无秩序、抛弃传统的礼义廉耻的思想混乱之中。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名目张胆的弑君夺位,武力权势是解决一切问题手段,这些无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人觉得社会生活无法可守,无章可循。既而迷信武力,加剧社会动荡,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禁让人想到中国的近代史,孙中山的革命让千年帝制结束,却没有结束帝治的基础,中国同样陷入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可怕境地。直至中国共产党用马列思想统一国民头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那时,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大一统。而至于今天,曾经统治人们的思想观又一次出现瓦解迹象,国人尤其知识分子头脑处于真空状态,导致民众出现唯物质至上的思潮。这是中国的又一次悲哀。思想无支柱,精神无食粮,社会的稳定定然难保持。乱的形式可能是多样的,但本质上却是一样。

至此,我们再回头看看千年前的刘备,他为维护正统而做的努力便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不能要求那个时候的他有多么“先进”“民主”的思想,但我们应当承认他为他那个时代所能做的努力的感到欣慰。

若是社会大变革必须带来阵痛,刘备便是属于那个时代,竭力想减缓乃至消除这种痛的人。

可惜,他没能做到!

于是,便有了我的这篇空论

读《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有感


田家祺
悠闲、舒适的暑假,除了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吃无数的美食之外,去图书馆补充精神食粮是绝不可少的。五册一套的《少年读史记》,是我在浩瀚的图书海洋中的精神陆地,而其中的《帝王之路》更让我印象深刻。
从书架上取下《帝王之路》,我就被封面上的四个大字“成为大器”吸引住了,它如同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了下去。我迫不及待地翻看着,津津有味地品读着,历代帝王的非凡举动呈现在我的面前:尧和舜是最早的两位帝王,他们禅让王位,传贤不传子;秦始皇登基以后尽显能力,统一制度,然而却疯狂地求仙,追求个人的长生不老;汉武帝外儒内法,充满了欲望;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凭借文字,我穿越了历史,走近帝王,了解帝王。
读完这些故事,感叹历代帝王指点江山的能力,同时,我也不由得又想起了那几个大字——成为大器,是什么意思呢?《管子》说:“天下之贤人,大器也。”显然,大器之人必然有很高的才能,能够担负起责任,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是就帝王而言,有几个能成为大器呢?尧和舜两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进行禅让,他们俩自然都是大器;刘邦疑心病太重,总以为别人会背叛他,项羽有勇无谋,两人都称不上大器;秦始皇一生渴求不可能实现的永生,又那么迷信,固执己见,很明显不成大器;而汉武帝呢?他总想成为像尧和舜那样的人,作为却更像秦始皇,并且好大喜功,还偏执狭隘,看不清与身边人的关系。这种人,怎么能称大器?
作为一介平民,作为一个小学生,当然不能以“大器”来衡量,但是我觉得可以把“大器”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不仅仅是将来有所作为,更是学会权衡利弊,以大局为重,不拘泥于个人的得失。这样,别说“晚成”,就是不成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信《读后感大全:绝世的帝王“刘备” 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少年读史记绝世英才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