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_关于余光中作品读后感3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当我死时》_关于余光中作品读后感300字,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当断肠人在天涯时,那满怀羁旅之思的游子是何等惆怅呢?
读着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我的心也仿佛飞向遥远的美国,却牵连我的母亲国度中国。
人在密西根享福,心在故乡受苦,苦在心里,苦在心的心里。
春天,我思念故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白堤上的绿柳扬着长长的绿袖子,向游客展示妩媚的春意;梅园的梅花开得热火朝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淡淡的含着浓浓人情味的香从中国传进我的鼻。
夏天,我思念故乡那浪漫的情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西湖的荷花引人入胜,在清爽的河水里自由地游泳。
秋天,枫叶们化成了火,时时燃烧着我思乡的炽热的心。瓜果飘香,让我每个细胞都感到甜甜的,很温馨。
冬天,松竹梅三君子傲霜斗雪,感动人心,偶而下场雪,寒意覆盖了一切,也覆盖了我思乡之心。
我要葬在故乡,余光中要葬在故乡。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一)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今天终于要离开了。明明知道还能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啊!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多么的让人心痛,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2020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2020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但是,这又让我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相思还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还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二)
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诗集,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缕清风拂人心田!。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行文中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浓郁的感情。
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着我。走进废墟,他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感叹着飞天的后人。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散发着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贞节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坟人使人震撼,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边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下他轻轻的脚印;江南小巷中回响着他的感叹,残简断垣中闪现着他伫立的身影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一幕幕历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视,用优美的语言阐释。跋涉于残阳废垒中临西风古道,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抚摸着古老民族胴体上的伤痕。对文明的叹惋,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汇成一种冷冽的忧患意识,这是历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遥远的灯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三)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但余光中并不仅仅是《乡愁》里的余光中,他作诗千余首,也不仅仅都在诉说乡愁。他的诗歌里有引经据典的部分,也有环保的部分。余光中是1949年从厦门离开大陆,先去香港,1950年去了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毕业,到美国去读书、教书,一直到1972年42岁时,正是文革,两岸不可能交流,感觉回归无期,所以在这种心情下,写出《乡愁》。当时一口气写了很多别的乡愁。另外一首由罗大佑谱的曲,在大陆也唱过,叫《乡愁四韵》,有四段。另外还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做《民歌》。
其实余光中不仅仅是写乡愁的诗歌,还写过很多很西化的诗、也写散文、甚至还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
《乡愁》这首诗因为被编到教科书里,所以大家都念过,而且也好记,形式单纯。《乡愁》是大白话,我在这头,谁在那头,都是白描的。
但也有一些写得很文的引用典故很多的诗,比如《湘逝》,是写杜甫的晚年,他安史之乱一路从陕西辗转逃到四川成都,到了三峡那里顺流而下去了湖南,所谓湘逝就是死在湖南。这个当然很受古典的影响,语言也比较文,典故也比较多。
另外还有一首《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的诗在现代诗里,是比较强调音乐性的,往往有押韵,不一定是脚韵,行、句子中间有关键字2020眼,跟前后呼应的也是一种韵。押韵也有各种方式,押得不好是油滑,押得好是恰到好处。余光中有一首诗叫做《浪子回头》,一开头就讲,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浪字2020就出现了三次,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这样的句子开始,同样一个字2020扭来扭去,变来变去就可以发展下去。像李白那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几个日字2020翻来覆去就发展下去了。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然后又写到美国的落基山,而盛赞之后笔峰一转“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来中国”。可见在作者心里,祖国的山水永远是最美的,最有文化意蕴的。然后又写到听雨,雨是有故事的,它见证着沧桑变化,给人物是人非之感,不觉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添一丝感叹人生的惆怅,然而作者的思绪并不止于此,他又写到听雨的场所,引入了“古屋”以及和雨直接接触的瓦片,雨打瓦片是一种美好的音乐,是一种文化的韵味,但是随着高楼的建起,这种记忆不再,只能到诗经中探寻这种美好,可以说又把感情转入到对文化的追忆与惋惜。一场听雨,让我们听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以及前尘隔海,沧海桑田的忧伤。冷雨冷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种心情,面对变化却无可奈何,面对与大陆的分离更是有心无力。因此只能借雨来抒发对大陆的思念,对大陆文化的追随。语言依旧是淡雅的,而且多用叠词,使感情更加缠绵动人。
还有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看到题目就有一种散文的味道,记忆本身就很长,铁轨当然也是长的,把记忆跟铁轨放在一起也就是把两个并不相关却有共同点的意象放在一起当然会擦出绵长的火花。记忆伴随着铁轨而来,记忆随着铁轨的变迁而变化。这种记忆式的发展脉络很容易想象成记叙文,但是作者通过抒情式的语言描述出记忆的变迁,让这段记忆给人的感觉像缓缓流淌的溪水,慢慢触动人的心。这篇文章开始写年幼的乡居少年对于火车的神往,对于车窗外的风景,作者始终是心驰神往的。而对于在大陆坐车的经历,作者也是用轻松欢快
的口吻诉说拥挤等尴尬境遇,透过这种口吻记忆与下文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火车记忆是十分珍视的。拥挤也是火车的另一种情趣吧!然后作者写了自己与台湾火车的缘分,玩味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于坐火车,享受恬淡宁静时光的享受,火车同时也是一种自由,可以与自然尽情接触,随着火车的开动,尽情徜徉在大自然自由的怀抱中,任凭思绪驰骋千里,遨游九天。可以说火车之于作者来说就是享受自由,敬畏自然的一种途径。作者又通过自己在美国,因为火车经常误点而开车的经历,但是却把自己开车追逐火车的故事拎出来写,并说自己很享受那种心动。之后作者在瑞典和德国的火车经历也都是作者对于火车的喜爱,从紧张的生活中暂时逃避,享受火车上的宁静与人情,欣赏火车外面的自然美景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人身的放松和精神的放空,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火车上的人情味淡了,一切变得冷冰冰的了,对于敏感多情的作者来说无疑是被剥夺了自由的乐趣。因此作者是无奈的,这种无奈是对放空自己追求自由的追忆,也是一种在喧闹中自取静谧的美好被打破的伤神。总之就有一种偶尔追求大隐隐于市的心态却不得满足的忧伤。而这种感觉也是能引人共鸣的,最初选择来成都上学,就是爱上了在火车上的那种感觉,看着窗外变换的风景,看着车内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切都是忙碌的,而自然又是神秘的,于是自己就能在这种庞大的神秘中获得暂时的宁静与空明。感觉在火车上的时光才是岁月静好的幸福。
总之,每每读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是轻易的被他的情感感染,与之融合,把自己带入到他的那个层面,或是淡淡的感慨物是人非,或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喜欢他清雅自然的文字,给人舒服自由的感受;更喜欢他浓而舒缓的抒情方式,使情感缓缓滴入心头。
汉语言文学 夏雨笑 2013141041006
篇二: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读《回望两河》有感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他说,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传统的乐观主义虚设了很多“意义的岛屿”,引诱人热情澎湃,而转眼又陷入痛苦的深渊。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胜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意义,从而产生责任。责任,是一个人身份的基点。
他说,狂热盲目使真理蒙尘,使生活简单,自以为要解救苦难,实际上是增加了苦难,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世间很多政治灾祸,都与此有关。
他说,既然由他来从政,就要从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来看待政治,争取人性的回归。一个表面平静的社会很可能以善恶的混淆为背景,一种严格的秩序很可能以精神的麻木为代价。要防止这一切,前提是反抗谎言,因为谎言是一切邪恶的共同基础。政治阴谋不是政治,健康的政治鼓励人们真实地生活,自由地表达生命;成功的政治追求正派、理性、负责、诚恳、宽容。
他说,社会改革的最终成果是人格的变化。不改革,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滞;不开放,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开拓空间,生命越缩越小,成天胶着于狭窄的人事纠纷。当权者如果停止社会改革,其结果是对群体人格的阉割。
他说,一切不幸的遗产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能超拔历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习惯于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了它们本身的深度。但是,我们又应相信,在这些道德病症的背后,又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潜能。只要把些潜能唤醒,我们就能获得自尊。
他说,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幸的人也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自私、嫉妒、互损、空虚。 这一切已侵蚀到我们的大众传媒,它们一味鼓动猜疑和仇恨,支持五花八门的劫掠,政治上的诽谤、诬陷也与此有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社会上巨大而又沉睡着的善意。
他说,文化从低层次而言,包括全部日常生活方式,从高层次而言,包括人们的教养和素质,因此,良好的政治理想都与文化有关。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文化教养和举止习惯上的衰退,比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更让人震惊。
他说,知识分子比别人有更广泛的思考背景,由此产生更普遍的责任。这固然不错,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产生反面效果。真正值得信任的知识分子总是宽容而虚心,他们承认世界的神秘本质,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却又秉承人类的良心,关注着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能使世界更美好……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回望两河》,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
潘悦妍 初二(6)班 南京市中华中学
篇三: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篇一: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对于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极高评价,在我读来,心中亦有这样的感觉。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触,看到汪班先生对余秋雨先生的书有如此高的评价, 我心中有一个疑问:真的又这么好吗?
第一篇讲的是“中华文脉为何长寿?”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文脉”是什么,“长寿”又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他冒着生命危险走访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与中国文化对比着,后来,他成了中华文化的阐释者、批评者,我想这是对一种文化怎样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对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中华文化带着一种跨越了几千年的韧劲,经历了多少次“死亡”、“濒死”依然重生!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让这个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忧郁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自我确认。
秋雨先生将中华文脉长寿的原因归于八因:体量自觉、自守自安、力求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特殊门径。可能这些原因以我现在的理解水平来说,很多都无法读懂,但却让我明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历于千载岁月涤荡,才获得了今天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佐临遗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让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发动侵华战争,萧伯纳先生本以为黄佐临先生会让自己介绍一个能在英国长期居住的工作,可黄佐临先生却提出要回国,萧伯纳先生吃惊的说:“哪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但他只是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多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表达了黄佐临深厚的爱国情怀,也赢得了萧伯纳最好的赞扬:“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了解到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龚自珍全集》中说: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徒,毋庸议。这对于我一个山西人来说是无比的自豪,在那个时期太谷、平遥、祁县一带可称为“中国的华尔街”,票号、镖局比比皆是,看来,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上一辈人心中一定是人尽皆知,我们这辈人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而有这种误解的远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辉煌过,可是辉煌过后同样逃脱不掉萧条的命运,我们能够记住他的繁荣,同样也能记住他的衰败,对于山西,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总之余秋雨散文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比,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但余秋雨老师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名初中生,对余秋雨老师的作品还停止于浅薄的理解,还不能真正渗透作品的文人忧患意识和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这些品质不仅对我们学生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性,也必将成为自己写作风格最有价值的参考。篇二: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读《回望两河》有感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他说,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传统的乐观主义虚设了很多“意义的岛屿”,引诱人热情澎湃,而转眼又陷入痛苦的深渊。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胜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意义,从而产生责任。责任,是一个人身份的基点。
他说,狂热盲目使真理蒙尘,使生活简单,自以为要解救苦难,实际上是增加了苦难,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世间很多政治灾祸,都与此有关。
他说,既然由他来从政,就要从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来看待政治,争取人性的回归。一个表面平静的社会很可能以善恶的混淆为背景,一种严格的秩序很可能以精神的麻木为代价。要防止这一切,前提是反抗谎言,因为谎言是一切邪恶的共同基础。政治阴谋不是政治,健康的政治鼓励人们真实地生活,自由地表达生命;成功的政治追求正派、理性、负责、诚恳、宽容。
他说,社会改革的最终成果是人格的变化。不改革,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滞;不开放,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开拓空间,生命越缩越小,成天胶着于狭窄的人事纠纷。当权者如果停止社会改革,其结果是对群体人格的阉割。他说,一切不幸的遗产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能超拔历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习惯于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了它们本身的深度。但是,我们又应相信,在这些道德病症的背后,又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潜能。只要把些潜能唤醒,我们就能获得自尊。
他说,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幸的人也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自私、嫉妒、互损、空虚。 这一切已侵蚀到我们的大众传媒,它们一味鼓动猜疑和仇恨,支持五花八门的劫掠,政治上的诽谤、诬陷也与此有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社会上巨大而又沉睡着的善意。
他说,文化从低层次而言,包括全部日常生活方式,从高层次而言,包括人们的教养和素质,因此,良好的政治理想都与文化有关。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文化教养和举止习惯上的衰退,比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更让人震惊。
他说,知识分子比别人有更广泛的思考背景,由此产生更普遍的责任。这固然不错,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产生反面效果。真正值得信任的知识分子总是宽容而虚心,他们承认世界的神秘本质,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却又秉承人类的良心,关注着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能使世界更美好??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回望两河》,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
潘悦妍 初二(6)班 南京市中华中学篇三:《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一
凡余秋雨的书,总要弄到手来过一遍,几乎算是追星式的关注了。
及《笛声何处》,有声音说余秋雨已经“江郎才尽”,实在写不出东西了,只好重又端出老本行谈论戏剧文化??
我便也哂笑,是啊,余秋雨,你的笛声又何处呢?
然而,他的苦旅,他的笔记,他的千年一叹,却分明胜似笛声悠悠在脑际! 待到打开记忆的阀门,却又茫茫然秋雨苦旅所旅、茫茫然秋雨千年所叹。于是把所收集的余秋雨散文书都找出来,依出版日期有序排列在一起,一一翻阅。以为凭自己的阅读习惯,会有留于书间看表明阅读痕迹的标识或随想什么的。可惜遗憾,我几乎要怀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维驰骋其间。似乎本来就未曾过目!只是追星似的在流言斐语里听了那么三两句,褒也罢,砭也罢,便等闲视之。
想起诗人何其芳对高尔基说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很不以为然:“那些书啊,就是连那些最打动过我的书在内,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着的,引我上升。大多数的书,它们连结起来倒象一个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闷。”这位大诗人在一次搬家时,甚至对着成捆的书想:“我过去读过的书恐怕也有好几书架吧。但是,乱七八糟读的结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处呢?许多读过的书,用今天的要求来衡量,不是差不多读了等于没读吗?”
诗人何其芳自然不会把读书否定到一无是处,但这的确是他谈读书的经验时这样说的。 我也不是要拿何其芳为自己徒劳的阅读作辩解。倒是真羡慕那些作了高尔基梯子的书!纵观历代中外名人谈读书的精彩篇章,他们各执所言,各得其法,终是各个功成名就,而于我们却未必能够领会、受用。我们还是我们,自我经历着,像诗人何其芳一样的“在里面摸索,苦闷。”所以常常会听到这样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询问: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有什么好书吗,推荐一下?”
中国人因为对“读书人”历来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读书人”。有时我也这样的问,问别人,也问自己。
二
静静的夜里,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选择了文章稍长的《山居笔记》,开始认真地阅读。 《抱愧山西》余秋雨考察晋商文化的兴衰,大至晋商文化的兴衰、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山西商人曾经活跃的历史舞台,小到“三晋会馆”的变迁、宋氏三姐妹传记中关于孔祥熙家乡的描写、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况和存放款业务和票号“日升昌”旧址、中国一代巨商的私邸乔家大院等等,时间空间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烈,让人感觉到一种磅礴大气。
《流放者的土地》有关流放地“宁古塔”的大量典籍资料,清朝的文字狱、朝廷冤案,安徽青年章铖的“科场案”似乎沥沥在目,一个人迹罕至却高官、学者荟萃的蛮荒之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遥远的绝响》说“我”和魏晋这段历史之间的缘,余秋雨有时站在今天评点,有时回到魏晋亲临历史的现场,看活脱脱一对可爱的人物阮籍和嵇康,让我们重温遥远的“即便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的“魏晋风度”。
《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乡关何处》《脆弱的都城》《风雨天一阁》??我反复地掂量书里所有的篇章,跟着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最后不得不叹服:这么多的人文史料何以汇聚到了余秋雨这便充满灵性?
渐渐,和余秋雨对夜雨的诗意一样,有了一点新的思考。
三
静静的夜里,我开始用心解读余秋雨的阅读,再次翻开《山居笔记》。 《流放者的土地》中的流放地“宁古塔”,余秋雨说他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看到这个地名,并由此而开始重视阅读关于文字狱的史料和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
《抱愧山西》,余秋雨也介绍了他对山西晋商文化的关注是这样开始的: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阅一本史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使我大吃一惊的事实,便急速地把手上的其他工作放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
??
余秋雨关注的对象很多就是这样生成的,它从阅读中来,来又为了阅读。 现在只要向关注的对象倾以热情,便自然有了话题,用时代点的话说,也就是“文化课题”。
不难理解,这就叫明确了阅读对象(即明确了阅读什么),不用再寻求别人推荐什么书读了,
而且和课题无直接关系的,不用去分心。我们看余秋雨连他的司机都能有意无意地给找到那么一两本,因为他知道余秋雨正研究的课题,所以也能清楚余秋雨所需要的书。可以说,对于读什么书,他们都不盲目。
阅读的对象解决了,接下来便是怎么阅读的问题。余秋雨的散文文本本身,就显示了他的怎么阅读有些不同凡响:他的阅读是在书籍资料堆中查证考据式和在行走中亲临现场体验式,两相结合的。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阅读,是不是太累了?回答是否定的。
你听他说:“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是自然。” 我们也许都曾感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兼容阅读,已经不容易,想要写作就更谈不上了。但事实上,余秋雨做得轻松从容。在余秋雨的文化课题下,阅读与写作是自然的。余秋雨笔下的文章几乎就是一个过程的自觉呈现。
四
静静的夜里,合上书,闭目思想。
脑海里,书籍资料、文化现场,那是我的思维。而甸在手中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情感,博大的思想,是点亮我心灵的火种。篇四:读余秋雨散文有感
读余秋雨散文有感
近日读罢余秋雨的散文,有许多体会。
余秋雨作为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站稳了大众舆论的中心位置。关于他的话题则纷繁芜杂,像《行者无疆》等西方列国游记的出版,北大学者余杰《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直面余秋雨的文革经历,频频在中央台的综艺节目中出镜、点评以及几起问题官司等等。余秋雨俨然成了明星,而他的散文则被称为“文化口红”。尽管此种种,我们也丝毫不能否定余秋雨和《文化苦旅》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的散文被称为历史散文或文化散文,畅销不衰,历久弥新。这些散文,极易与国人心中的某些东西产生共鸣,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并试图点燃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的文化火种,试图对国民的生存和文化状态有所改观。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是他思考的终点,却又是大众思想前进的起点,在终点和起点之间形成接力,转移于无形之中,影响逐渐扩大。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到了若干个层面。
有对现存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状况的考察,感悟历史、感悟文明。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比如已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都江堰》。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的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对蒙昧、野蛮、文明进程的深层剖析和思索。道士塔,一座小小的塔,却包含着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包含着斯坦因他们的野蛮抢掠,包含着敦煌莫高窟的灿烂文明。作者无尽的伤悲,都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现在,虽然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却,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有对故乡、家园的爱恋和探寻。故乡的一草一木和固守的人们,在作者笔下都熠熠生辉,饱含着作者浓重的家园情结。而“就连故乡,也是祖先流浪长途中的一个留驻点??”,又是作者对于故乡在哲学意味上的思考。
喜欢读余秋雨的散文,给我知识和力量,伴我成长。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一)
在现代的诗篇和散文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们的思乡,也表现了他盼望祖国大陆的统一。他,就是着名的台湾诗人,《乡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到了台湾,共产党就把解放台湾看作是一件大事。毛主席曾说过: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策。渐渐的,中国和台湾从敌对到友善,开始逐渐走向光明,而到后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一些台独分子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中国各族儿女和台湾大部分民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台独斗争。
诗人余光中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看到了时隔几十年后,有的人与在大陆的亲人抱头痛哭,叙述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亲人的坟墓前。于是便写了这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亲在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坊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头。
诗虽然不长,不过却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祖国了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而有一些则是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而现在,当我们再一次品味这些诗时,不免会产生一种想法:台湾到底何时统一?这种想法到现在还是一个知数。而现在我想说的是:让我们盼望祖国大陆早日统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剧再次出现。
当然,余光中作品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只举了一篇,如果本文有什么问题,请给予改正。
又一次读到余光中先生这首着名的乡愁,其中饱含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对爱人的热爱,进而把感情升华为对祖国大陆的热爱,其中还隐含着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早日回归大陆的热切期盼,这个应该是作者写这首诗的深意。
这首诗以极其平淡简单的文字2020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我觉得这首诗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诗人写的时候好象不是在用文字2020书写,而是在用心书写,每一个字2020都仿佛是从诗人心底里流出来的感情的泉,细腻而清冽。给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以心理的共鸣和激荡,很久没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想念那些爱护自己的亲人。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二)
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如果按照诗歌的真正的质地来比较的话,洛夫的《边界望乡》要比《乡愁》高出很多,无论意境和语言。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还有《风铃》、《等你,在雨中》、《连环》、《算命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等都只能说是及格水平。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余光中还有一点和南朝的谢眺类似,就是诗中的佳句很多,而整体的效果平平,像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满月下》),黑蟠蟠的松树林的背后/那一截断霞是它的签名/从艳红到烬紫。有效期是黄昏。(《山中传奇》)等等,很多。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估计与老余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从炼字2020到铸境都是那样的雅致,古风浩荡。
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因此,我一直认为,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成就远远高于他的诗歌,高于他的其他两度(翻译和评论)。早期的《逍遥游》、《听听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铃》、《我的四个假想敌》、《山色满城》、《日不落家》、《何以解忧》等一些,文情挥洒,琼思玉想,妙语天成。特别是在新世纪,余氏的如掾之笔更是炉火纯青,像《萤火山庄》、《思蜀》、《金陵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终结篇章。如此厚学,至情至性的文字2020,估计能与之比肩者寥寥。大概香港的董桥还有点可比性,但董桥过份的掉书袋,占故纸堆,显得性情不足,旧文人的痕迹太重。董桥的学识绝对不输老余,只是他们走的路线不同罢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桥一类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种轻佻颓废的文风正在养成,散文也能写得读不懂,只知道诗无达诂,没想到散文也要去诂,祸兮?福兮?
说到余光中,有一事不说,心里有点堵。不久前,学者赵稀方一篇文章《揭开余光中的另一面》,使文坛上下开了锅,一些无事生非的家伙开始蠢蠢欲动。文章的中揭开的,又是国人很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竟而质疑余氏的人格问题。我想,不敢是谁,只要摊上了这个敏感的问题,你大概就会百口莫辩了。不敢余氏早期的文章中有没有政治问题的思想,那终归是历史的问题,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治氛围中,谁能保证自己不陷入困境,与统治者同调呢?历史的问题就留给历史去审判吧。还是回到文学话题上来解读余光中,余氏既不是神话,也不存在什么神话的破灭,给海峡游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余光中一点宽容吧。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三)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 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 ,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070字)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07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
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从不放弃过自己的诺言,从不背弃过自己的信念-将爱传播下去。在地狱边上,中国的战士不孤独。在浸染着阴霾与红色的世界里,有无数条黄色的丝带潇洒的飘扬,有着那一条条不屈的铮铮铁骨汉子,一根根不弯的凛冽的脊梁。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誓言: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二)
最早接触余光中的作品好像是在初中的时候吧,对那首《乡愁》印象很深,小时候的乡愁,长大后的乡愁,现在的乡愁……
喜欢余光中歌颂祖国文明,歌颂国家精神的诗歌,例如《淡水河边吊屈原》中这样写道:“江鱼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余光中对屈原的傲骨和不屈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屈原的傲骨吞不下,岁月磨灭不了。《民歌》中在一开始时写道“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唱歌,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民歌》的结尾,诗人写道“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B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诗中那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使我仿佛听到了这首民歌,听到了亿万炎黄子孙在合唱。“打一个结在绳上,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隐隐地牵痛,会做噩梦,会消化不良。”《中国结》中不光写的是中国结,更写出了心结。
余光中表现乡愁的诗歌所传达出的那种韵味也是独特的。《乡愁》中,诗人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一步步地加深,尤其是最后一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乡愁衍生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而乡情怯怯,只怕一下子,五千年与是万万,从山东半岛到天山,甸甸都压上肩来,承受的起吗?”“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你在千里外地收线,一寸一分。”……
余光中的爱情诗写得很朦胧细腻,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情感细腻的人。《风铃》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扣着一个人的名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风铃,风铃轻轻摇动,每一声,仿佛都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一朵莲花都像你,尤其是,隔着这样的细雨。”把自己要等的人比作是莲花,细雨朦胧,夕阳余晖下,该是怎样的一番美景,静若莲花,闲庭漫步。
“我不敢就看他,怕蛊魅的蓝眸,真的把灵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鸥,绕着他飞。”诗人在写海的魅力时这样写,在诗人笔下没还仿佛幻化成人。而我在这想说,我不敢去看更多的余光中的诗,怕诗中的眼神,把我的灵魂勾走,化成一只墨猴,舔食墨香。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三)
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如果按照诗歌的真正的质地来比较的话,洛夫的《边界望乡》要比《乡愁》高出很多,无论意境和语言。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还有《风铃》、《等你,在雨中》、《连环》、《算命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等都只能说是及格水平。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余光中还有一点和南朝的谢眺类似,就是诗中的佳句很多,而整体的效果平平,像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满月下》),黑蟠蟠的松树林的背后/那一截断霞是它的签名/从艳红到烬紫。有效期是黄昏。(《山中传奇》)等等,很多。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估计与老余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从炼字到铸境都是那样的雅致,古风浩荡。
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因此,我一直认为,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成就远远高于他的诗歌,高于他的其他两度(翻译和评论)。早期的《逍遥游》、《听听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铃》、《我的四个假想敌》、《山色满城》、《日不落家》、《何以解忧》等一些,文情挥洒,琼思玉想,妙语天成。特别是在新世纪,余氏的如掾之笔更是炉火纯青,像《萤火山庄》、《思蜀》、《金陵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终结篇章。如此厚学,至情至性的文字,估计能与之比肩者寥寥。大概香港的董桥还有点可比性,但董桥过份的掉书袋,占故纸堆,显得性情不足,旧文人的痕迹太重。董桥的学识绝对不输老余,只是他们走的路线不同罢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桥一类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种轻佻颓废的文风正在养成,散文也能写得读不懂,只知道诗无达诂,没想到散文也要去诂,祸兮?福兮?
说到余光中,有一事不说,心里有点堵。不久前,学者赵稀方一篇文章《揭开余光中的另一面》,使文坛上下开了锅,一些无事生非的家伙开始蠢蠢欲动。文章的中揭开的,又是国人很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竟而质疑余氏的人格问题。我想,不敢是谁,只要摊上了这个敏感的问题,你大概就会百口莫辩了。不敢余氏早期的文章中有没有政治问题的思想,那终归是历史的问题,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治氛围中,谁能保证自己不陷入困境,与统治者同调呢?历史的问题就留给历史去审判吧。还是回到文学话题上来解读余光中,余氏既不是神话,也不存在什么神话的破灭,给海峡游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余光中一点宽容吧。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四)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 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 ,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五)
当冬天的第一丝寒风吹起,家门口的落叶们又争先恐后地跳起了舞。总有那么一两片调皮的落叶,喜欢驻足我的窗前,久久不忍离去。风一吹,小小的窗台上,总会留下一抹红的、一抹黄的,像精灵一般,点缀了我的心灵。在暖暖的冬日阳光下,我最喜欢的就是趴在那窗头,看着那落叶在阳光中飞舞,看着那落叶奔向大地的拥抱……
三年了,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记得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也最喜欢在冬天落叶了。她总是那么调皮地把落叶铺满我家的菜园,也总是那么淘气地让落叶钻进我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爱的书签。
三年了,三年都在异乡过年。每次过年的时候,我总是不忍去看那窗外跳舞的落叶,总是不敢去想那远在故乡的亲人。好想跑进爷爷奶奶的怀抱;好想抱抱我那个刚出生的表弟;好想站在老家的窗前,看着那漫天的落叶飞舞……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我总是那么默默地窝在屋子里,跟爸爸妈妈一起,静静地看着春晚。耳边偶尔一声“嘭,嘭”声,提醒着我新的一年又即将开始。
日子一天一天流淌着,我也悠闲地游淌在《余光中诗集》中。突然一篇《乡愁》引起我的注意。乡愁?余光中先生,这位可敬的老人也有乡愁吗?他的乡愁又会是什么呢?
“宝贝,寒假回老家!”正当我出神地想着时,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喜悦像快乐的小鸟,让快乐的我飞向了老家的路上。一路上,我都紧张得不敢入睡。爷爷奶奶在家还好吗?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到底长什么样呢?我家的新房到底造了怎么样呢?我的房间是怎么样布置的呢?家门口的那棵大树还在吗……
整整十多个小时,我就那么一刻也不停地看着窗外,看着那熟悉的景物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故乡还在飘雪,太阳也偶尔在灰色云间露出来一会脸,透出点点阳光,温暖了刚到家的我。我出神地站在家门口,凝望着周围的一切:房子大变样啦,好像一幢小别墅呢!哦,那棵树还在那呢,还是那么喜欢飘落叶呢……
“宝贝,回来啦。”奶奶高兴地从屋子了冲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发呆的我。熟悉的环抱让我的泪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冲了出来,止都止不住。
“你呀,长这么大了,还是这么爱哭。”奶奶笑得擦掉了她眼角的泪水,挽着我走进了家门。屋子里的大大小小都迎了出来,只为了迎接三年没回家的我……
屋子是那么暖和,亲人们是那么和蔼,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爱,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台上――啊!落叶!一片一片,还是那么美。风吹落后,它们在雪白的窗台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故乡的年是在中午,赶在了春节。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憨厚的笑,欢乐地聚在一起吃午饭。奶奶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碗甜甜的汤圆,一直盯着我们喝掉才放心。我们总是笑着说奶奶那个老顽固,但是还是美滋滋地喝了个底朝天……
不知不觉就过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拥挤的火车,眼泪不自觉地滑了下来。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叶又随风落下,像是为我送别。看着火车渐渐离开故乡,离开故乡的天空,我不禁又想到了《乡愁》……
乡愁,
乡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飘落的树叶,
而我是行走在那叶脉上的求学者,
一回头,却发现故乡是那么遥不可及。
乡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过的日历,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着的岁月中,
回眸中,却发现故乡是那么近在咫尺。
乡愁,
是那承载着满满爱的一艘船,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但是,
中间紧紧连接着,
是那暖暖的关爱。
读余光中的《乡愁》有感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650字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650字
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国母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800字
当冬天的第一丝寒风吹起,家门口的落叶们又争先恐后地跳起了舞。总有那么一两片调皮的落叶,喜欢驻足我的窗前,久久不忍离去。风一吹,小小的窗台上,总会留下一抹红的、一抹黄的,像精灵一般,点缀了我的心灵。在暖暖的冬日阳光下,我最喜欢的就是趴在那窗头,看着那落叶在阳光中飞舞,看着那落叶奔向大地的拥抱……
三年了,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记得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也最喜欢在冬天落叶了。她总是那么调皮地把落叶铺满我家的菜园,也总是那么淘气地让落叶钻进我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爱的书签。
三年了,三年都在异乡过年。每次过年的时候,我总是不忍去看那窗外跳舞的落叶,总是不敢去想那远在故乡的亲人。好想跑进爷爷奶奶的怀抱;好想抱抱我那个刚出生的表弟;好想站在老家的窗前,看着那漫天的落叶飞舞……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我总是那么默默地窝在屋子里,跟爸爸妈妈一起,静静地看着春晚。耳边偶尔一声“嘭,嘭”声,提醒着我新的一年又即将开始。
日子一天一天流淌着,我也悠闲地游淌在《余光中诗集》中。突然一篇《乡愁》引起我的注意。乡愁?余光中先生,这位可敬的老人也有乡愁吗?他的乡愁又会是什么呢?
“宝贝,寒假回老家!”正当我出神地想着时,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喜悦像快乐的小鸟,让快乐的我飞向了老家的路上。一路上,我都紧张得不敢入睡。爷爷奶奶在家还好吗?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到底长什么样呢?我家的新房到底造了怎么样呢?我的房间是怎么样布置的呢?家门口的那棵大树还在吗……
整整十多个小时,我就那么一刻也不停地看着窗外,看着那熟悉的景物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故乡还在飘雪,太阳也偶尔在灰色云间露出来一会脸,透出点点阳光,温暖了刚到家的我。我出神地站在家门口,凝望着周围的一切:房子大变样啦,好像一幢小别墅呢!哦,那棵树还在那呢,还是那么喜欢飘落叶呢……
“宝贝,回来啦。”奶奶高兴地从屋子了冲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发呆的我。熟悉的环抱让我的泪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冲了出来,止都止不住。
“你呀,长这么大了,还是这么爱哭。”奶奶笑得擦掉了她眼角的泪水,挽着我走进了家门。屋子里的大大小小都迎了出来,只为了迎接三年没回家的我……
屋子是那么暖和,亲人们是那么和蔼,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爱,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台上――啊!落叶!一片一片,还是那么美。风吹落后,它们在雪白的窗台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故乡的年是在中午,赶在了春节。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憨厚的笑,欢乐地聚在一起吃午饭。奶奶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碗甜甜的汤圆,一直盯着我们喝掉才放心。我们总是笑着说奶奶那个老顽固,但是还是美滋滋地喝了个底朝天……
不知不觉就过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拥挤的火车,眼泪不自觉地滑了下来。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叶又随风落下,像是为我送别。看着火车渐渐离开故乡,离开故乡的天空,我不禁又想到了《乡愁》……
乡愁,
乡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飘落的树叶,
而我是行走在那叶脉上的求学者,
一回头,却发现故乡是那么遥不可及。
乡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过的日历,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着的岁月中,
回眸中,却发现故乡是那么近在咫尺。
乡愁,
是那承载着满满爱的一艘船,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但是,
中间紧紧连接着,
是那暖暖的关爱。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1000字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1000字
胡辉
这本书已经买来一个多月了。买这本书其实是受了《听听那冷雨》的蛊惑。然而,这样的蛊惑,估计只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大抵都是抵挡不住的。
现在回想起来,2017年所阅读的散文中,我所受影响最深的,除了余秋雨,就非余中光莫属。读余秋雨所写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我是一边感慨,一边被吸引得直往下读,那种感觉是第一次从写景散文中得到的。相比余秋雨散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却让我不禁拿着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边踱步还要边朗读起来,那声音是兴奋的,如同念一首情诗一般,整个情绪激荡着念完,仍意犹未尽。这哪是散文,明明是诗,是音律啊!
《听听那冷雨》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余光中的窗户。在这篇散文中,他带领读者用感官体味雨的所有美妙。文中,他神驰意往、任思绪飞扬:雨丝绵绵可喻情丝绵绵,冷雨凄楚可喻思乡之切、思而不见之凄然。紧扣着"雨",他泼墨而下,一唱三叹,令读者无不痛快淋漓,感情激荡。全文读来,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如写雨时的"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清清爽爽新新","轻轻重重轻轻",等等,这些叠词的运用,娴熟地将古典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结合起来,让人读来感情充沛,余味无穷。
读完《听听那冷雨》,我多次去书店寻余光中散文集,然而,多次找到诗集,散文集却杳无音讯。最后还是在网上购物,才购得这本《余光中散文》。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我走近了他的文字。
今日读《余光中散文》,我先复读了当中的《听听那冷雨》,感受其美妙的音律。之后所读多篇写景散文,不及《听听那冷雨》朗朗上口,但新的发现却仍是不少的。
余光中是位涉猎广泛的作家,常自称:"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也曾这么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自序中,余光中写道:"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之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一篇好的散文,都有作者的影子。他对世事的看法,他的心情,他的思想,或多或少会融入文字当中。所以,余光中认为:能够抒情、讲道理的散文家最常见,所以"入情入理"的散文比较易得;能够表意、状物的就少一点;能够兼擅叙事、写景的更少。而从他的这本分为抒情散文、知性散文、小品文三辑的散文集来看,他却必是兼擅叙事和写景的大家了。
他的所思所想,在笔下细腻而深邃。在前往南太基的渡轮上,三小时的航程里,余光中写道:"海岸与海岸之间,你伸向过去和未来。把身体遗在现在,说,陆地不存在,时间静止,空间泯灭,让我从容整理自己的灵魂。因为这只是过渡,逝者已逝,来者犹未来,你是无牵无挂的自己。一切都纯粹而且透明。空间湮灭。时间休止。"他的这些想法,我们何尝没有过,但是又何尝总结了出来,更多的,我们只是陷入混混沌沌的思绪和茫然的孤独罢了。
阅读文章的时候,我总喜欢备一个摘抄本。然而,读余中光散文,我发现这种摘抄几乎要整篇累牍地抄下去了。文中的精彩句子实在太多!想象力的空前强大,比喻句的格外生动,感情的独到细腻,让人不赞惊叹连连。"正午的太阳以四十余度的斜角在南方的蓝空滚着铜环,而金黄色的光波溢进玻璃窗来,抚我新剃过的脸。""蓝黝黝的浑沦中,天的茫茫面对海的茫茫,海的茫茫面对的仍是天的茫茫,分辨不清,究竟是天欲掬海,或是海欲溺天。"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不由人不沉浸其中了。
这一天的阅读,心情很是愉悦。品读这样优美的文字,心静才不算辜负。而以这样平静的心,去接受这样的文字洗礼,其中的美好收获,也才是不负时光的罢。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级机会,我邂逅了一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细细品读,有了些感悟。
开篇第一章,便是《听听那冷雨》。一入眼,那琳琅满目的,透着一层蒙蒙的蓝雾的词语,立刻令人惊叹不已。震惊过后,细细品读,那蒙蒙的蓝色就化成了淅淅润雨,无时无刻滋润着我的心田。是啊,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看呐,江南青石碧水雾濛濛的景象跃在那白纸黑字之上;瞧哇,那满园冷雨杏花淅沥沥的画卷迎入我潺潺心灵之间。望啊,那漫山云气氤氲湿淋淋的一幅冷雨春雨粉白杏花雨浮现在眼前,是清清爽爽新新又带着一腔惋惜的春。
全书宛如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独特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仿佛与余光中的某段阅历相映照,正可谓情丝雨丝互交织。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韵律,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们感激余光中先生将如此鲜艳的文章引入凡间。
读余光中诗集有感600字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伍立杨用这句诗赞扬了台湾桂冠诗人余光中。余光中的诗歌,如璀璨的珍珠,晶莹透亮;如山间的清泉,那般纯净;又如动听的音乐,悠远辽阔。他的诗歌中那荡气回肠的文字,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余光中的诗集,都渗透着浓浓的情——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正如《乡愁》中的最后一段: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何等的热爱!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祖国无限的怀念。作者从小在祖国的怀抱中长大,就如一棵小草,在阳光下自由地生长。在1949年的一天,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祖国。此后,他十分想念祖国,祖国就如他的母亲,那般慈爱。可是,大陆和台湾之间隔一湾浅浅的海峡竟如隔难愈的裂伤,两岸的争吵何时才能结束?时光飞逝,1966年的余光中远渡重洋,在异国求学,饱受思乡之苦,两岸的争吵却仍在继续,乡愁袭来,他又怎能感到快乐?而今,暖流已融化了阻隔在海峡两岸之间的残冰,两岸同胞的亲情在台风肆虐之后愈见融洽。归来常伴这后土吧,诗人,归来寻你的童年,觅你青葱岁月的足迹。何不就此常住您望中的故乡?看江南的山水,抚连绵的芳草,沐米南宫笔下的烟雨,听长江以母性鼻音哼唱的摇篮曲,闻故土腊梅的馨香,话久别重逢的感慨……
余光中对祖国由衷地热爱,不但在于祖国对他的恩情,也在于祖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之美。余光中少年时期曾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写出如此优美动听令人陶醉的诗歌。我最喜欢《星之葬》这首诗,读起来优美极了。我似乎身临其境,看见一颗在天空中急逝的流星,带着一丝悲伤,一丝惊诧,一丝宁静;看见唐宫中的少女“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动人场景,流萤飞来,流萤飞去,盛唐文化的奇葩至今芬芳不减。
余光中深爱着故土的同时,还深深怀念着那片土地上他的朋友、亲人,难以忘怀萦绕在亲友间的缕缕温情。故乡,有他儿时的游伴,童年的笑影,这数十年乡思的内容,往往在黄昏、在月夜、在灯下不期而至,像声声呼唤,将诗人的心一直牵系到海峡的这一头。海峡的这一头,有诗人童年时与他一起东望海峡的母亲。行走在异乡的尘埃里,乡愁即便是顿足也顿不去,诗人满心都交叠着母亲与大陆。腊梅香是母亲,后土是母亲,祖国和台湾也正像母子一般,台湾睡在中国海的怀抱中,就像胎儿睡在母亲的羊水里。一面是对母子亲情的追抚,一面表达了对祖国赤子般的热爱。来自祖国同胞的深情厚谊也总是让诗人心生暖意。一次,柯灵先生送给余光中一只精巧的宜兴紫砂壶,他把弄着那用江南沃土制成的茶壶,想到自己的指纹叠上陶匠的指纹,叠上雕者的手印,赠者的掌温,就如同和13亿中华儿女握手,如同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看到了自己的亲朋一般。那一刻,隔一道海峡只如隔几,举壶,便似乎与友人相对谈笑,斟酌两岸,品味今古。
啊,美丽的祖国,您的容颜,您的文化,您的恩情,您的发展,诗人也好,每一个龙族的传人也好,都难以忘怀。对您的依恋与热爱,早已深深镌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热切涌动的血脉之中。醒,也萦怀,梦,也萦怀。在您60华诞即将到来的时刻,我要满怀自豪地说:祖国,我爱您!滋养我抚育我的祖国!您的山河如此多娇,您的文化清芬四溢,您的子民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您自豪之余,让我再轻轻地轻轻地呼唤您:妈妈,我的可爱的黄肤色的中国。
《当我死时》读后感_初一读后感300字
当断肠人在天涯时,那满怀羁旅之思的游子是何等惆怅呢?
读着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我的心也仿佛飞向遥远的美国,却牵连我的母亲国度中国。
人在密西根享福,心在故乡受苦,苦在心里,苦在心的心里。
春天,我思念故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白堤上的绿柳扬着长长的绿袖子,向游客展示妩媚的春意;梅园的梅花开得热火朝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淡淡的含着浓浓人情味的香从中国传进我的鼻。
夏天,我思念故乡那浪漫的情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西湖的荷花引人入胜,在清爽的河水里自由地游泳。
秋天,枫叶们化成了火,时时燃烧着我思乡的炽热的心。瓜果飘香,让我每个细胞都感到甜甜的,很温馨。
冬天,松竹梅三君子傲霜斗雪,感动人心,偶而下场雪,寒意覆盖了一切,也覆盖了我思乡之心。
我要葬在故乡,余光中要葬在故乡。
《余光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体会
一次偶然的级机会,我邂逅了一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细细品读,有了些感悟。
开篇第一章,便是《听听那冷雨》。一入眼,那琳琅满目的,透着一层蒙蒙的蓝雾的词语,立刻令人惊叹不已。震惊过后,细细品读,那蒙蒙的蓝色就化成了淅淅润雨,无时无刻滋润着我的心田。是啊,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看呐,江南青石碧水雾濛濛的景象跃在那白纸黑字之上;瞧哇,那满园冷雨杏花淅沥沥的画卷迎入我潺潺心灵之间。望啊,那漫山云气氤氲湿淋淋的一幅冷雨春雨粉白杏花雨浮现在眼前,是清清爽爽新新又带着一腔惋惜的春。
全书宛如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独特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仿佛与余光中的某段阅历相映照,正可谓情丝雨丝互交织。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韵律,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们感激余光中先生将如此鲜艳的文章引入凡间。(史书熔)
[参考]余光中散文读后感范文汇编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值得推荐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参考]余光中散文读后感范文汇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
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从不放弃过自己的诺言,从不背弃过自己的信念-将爱传播下去。在地狱边上,中国的战士不孤独。在浸染着阴霾与红色的世界里,有无数条黄色的丝带潇洒的飘扬,有着那一条条不屈的铮铮铁骨汉子,一根根不弯的凛冽的脊梁。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誓言: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二)
最早接触余光中的作品好像是在初中的时候吧,对那首《乡愁》印象很深,小时候的乡愁,长大后的乡愁,现在的乡愁……
喜欢余光中歌颂祖国文明,歌颂国家精神的诗歌,例如《淡水河边吊屈原》中这样写道:“江鱼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余光中对屈原的傲骨和不屈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屈原的傲骨吞不下,岁月磨灭不了。《民歌》中在一开始时写道“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唱歌,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民歌》的结尾,诗人写道“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B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诗中那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使我仿佛听到了这首民歌,听到了亿万炎黄子孙在合唱。“打一个结在绳上,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隐隐地牵痛,会做噩梦,会消化不良。”《中国结》中不光写的是中国结,更写出了心结。
余光中表现乡愁的诗歌所传达出的那种韵味也是独特的。《乡愁》中,诗人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一步步地加深,尤其是最后一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乡愁衍生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而乡情怯怯,只怕一下子,五千年与是万万,从山东半岛到天山,甸甸都压上肩来,承受的起吗?”“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你在千里外地收线,一寸一分。”……
余光中的爱情诗写得很朦胧细腻,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情感细腻的人。《风铃》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扣着一个人的名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风铃,风铃轻轻摇动,每一声,仿佛都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一朵莲花都像你,尤其是,隔着这样的细雨。”把自己要等的人比作是莲花,细雨朦胧,夕阳余晖下,该是怎样的一番美景,静若莲花,闲庭漫步。
“我不敢就看他,怕蛊魅的蓝眸,真的把灵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鸥,绕着他飞。”诗人在写海的魅力时这样写,在诗人笔下没还仿佛幻化成人。而我在这想说,我不敢去看更多的余光中的诗,怕诗中的眼神,把我的灵魂勾走,化成一只墨猴,舔食墨香。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三)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 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 ,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四)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但余光中并不仅仅是《乡愁》里的余光中,他作诗千余首,也不仅仅都在诉说乡愁。他的诗歌里有引经据典的部分,也有环保的部分。余光中是1949年从厦门离开大陆,先去香港,1950年去了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毕业,到美国去读书、教书,一直到1972年42岁时,正是文革,两岸不可能交流,感觉回归无期,所以在这种心情下,写出《乡愁》。当时一口气写了很多别的乡愁。另外一首由罗大佑谱的曲,在大陆也唱过,叫《乡愁四韵》,有四段。另外还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做《民歌》。
其实余光中不仅仅是写乡愁的诗歌,还写过很多很西化的诗、也写散文、甚至还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
《乡愁》这首诗因为被编到教科书里,所以大家都念过,而且也好记,形式单纯。《乡愁》是大白话,我在这头,谁在那头,都是白描的。
但也有一些写得很文的引用典故很多的诗,比如《湘逝》,是写杜甫的晚年,他安史之乱一路从陕西辗转逃到四川成都,到了三峡那里顺流而下去了湖南,所谓湘逝就是死在湖南。这个当然很受古典的影响,语言也比较文,典故也比较多。
另外还有一首《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的诗在现代诗里,是比较强调音乐性的,往往有押韵,不一定是脚韵,行、句子中间有关键字眼,跟前后呼应的也是一种韵。押韵也有各种方式,押得不好是油滑,押得好是恰到好处。余光中有一首诗叫做《浪子回头》,一开头就讲,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浪字就出现了三次,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这样的句子开始,同样一个字扭来扭去,变来变去就可以发展下去。像李白那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几个日字翻来覆去就发展下去了。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五)
当冬天的第一丝寒风吹起,家门口的落叶们又争先恐后地跳起了舞。总有那么一两片调皮的落叶,喜欢驻足我的窗前,久久不忍离去。风一吹,小小的窗台上,总会留下一抹红的、一抹黄的,像精灵一般,点缀了我的心灵。在暖暖的冬日阳光下,我最喜欢的就是趴在那窗头,看着那落叶在阳光中飞舞,看着那落叶奔向大地的拥抱……
三年了,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记得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也最喜欢在冬天落叶了。她总是那么调皮地把落叶铺满我家的菜园,也总是那么淘气地让落叶钻进我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爱的书签。
三年了,三年都在异乡过年。每次过年的时候,我总是不忍去看那窗外跳舞的落叶,总是不敢去想那远在故乡的亲人。好想跑进爷爷奶奶的怀抱;好想抱抱我那个刚出生的表弟;好想站在老家的窗前,看着那漫天的落叶飞舞……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我总是那么默默地窝在屋子里,跟爸爸妈妈一起,静静地看着春晚。耳边偶尔一声“嘭,嘭”声,提醒着我新的一年又即将开始。
日子一天一天流淌着,我也悠闲地游淌在《余光中诗集》中。突然一篇《乡愁》引起我的注意。乡愁?余光中先生,这位可敬的老人也有乡愁吗?他的乡愁又会是什么呢?
“宝贝,寒假回老家!”正当我出神地想着时,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喜悦像快乐的小鸟,让快乐的我飞向了老家的路上。一路上,我都紧张得不敢入睡。爷爷奶奶在家还好吗?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到底长什么样呢?我家的新房到底造了怎么样呢?我的房间是怎么样布置的呢?家门口的那棵大树还在吗……
整整十多个小时,我就那么一刻也不停地看着窗外,看着那熟悉的景物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故乡还在飘雪,太阳也偶尔在灰色云间露出来一会脸,透出点点阳光,温暖了刚到家的我。我出神地站在家门口,凝望着周围的一切:房子大变样啦,好像一幢小别墅呢!哦,那棵树还在那呢,还是那么喜欢飘落叶呢……
“宝贝,回来啦。”奶奶高兴地从屋子了冲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发呆的我。熟悉的环抱让我的泪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冲了出来,止都止不住。
“你呀,长这么大了,还是这么爱哭。”奶奶笑得擦掉了她眼角的泪水,挽着我走进了家门。屋子里的大大小小都迎了出来,只为了迎接三年没回家的我……
屋子是那么暖和,亲人们是那么和蔼,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爱,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台上――啊!落叶!一片一片,还是那么美。风吹落后,它们在雪白的窗台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故乡的年是在中午,赶在了春节。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憨厚的笑,欢乐地聚在一起吃午饭。奶奶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碗甜甜的汤圆,一直盯着我们喝掉才放心。我们总是笑着说奶奶那个老顽固,但是还是美滋滋地喝了个底朝天……
不知不觉就过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拥挤的火车,眼泪不自觉地滑了下来。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叶又随风落下,像是为我送别。看着火车渐渐离开故乡,离开故乡的天空,我不禁又想到了《乡愁》……
乡愁,
乡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飘落的树叶,
而我是行走在那叶脉上的求学者,
一回头,却发现故乡是那么遥不可及。
乡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过的日历,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着的岁月中,
回眸中,却发现故乡是那么近在咫尺。
乡愁,
是那承载着满满爱的一艘船,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但是,
中间紧紧连接着,
是那暖暖的关爱。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六)
余光中谈翻译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打开此书一看,可称得上是余老的论文集有一半论文可谓历史悠久,是写给父辈们看的。第一篇与最后一篇相隔30年,时间相隔久得叫人要害相思。有一半论文是写在6070年代,语言上还有点古而未化后期的文章阅读起来就舒服多了,笔锋锐利依旧,余老对三十年代的作家的作品不慎待见,特别是朱自清写的《匆匆》,被批“不耐咀嚼不堪细析的少作”、“忧来无端的滥情之作”。余批评此文章“混乱不堪,之所以混乱,就是滥用代名词”、“今日读来,恍如隔世”。余老一向高傲,却给钱钟书钱老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在《论的的不休》引用了钱老的佳作,让人耳目一新。但此书有一半文章并不高明,甚至文中的观点也已经过时了,毕竟近40多年过去了,建议取其精华地阅读,因为余老有时恃才傲物,观点过激,叫人不能苟同……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七)
读先生的诗,宛如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两年前,先生去世时,很多人都发微博发票圈送别,当时的我,却不敢跟风。因为对于先生的生平全无了解,而他的作品除了一首《乡愁》,一首塔朗吉《火车》的翻译,还有那句他写给妻子的情话【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之外,再也没有拜读过先生的其他作品。
可即使对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却依旧对先生神往已久,只因为那一句【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看到了先生翻译的这首塔朗吉的《火车》,从那以后,每逢我和别人送别,都喜欢念叨这两句当离别赠言,其中的意境美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对塔朗吉神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一次读完先生这一本精编诗集,更是对先生钦佩不已,历史典故与现代化生活的有机融合使得先生的诗风格独特,逸趣横生,如此的信手拈来,就好像先生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手摸出一块块绚丽多彩的鹅卵石,每一块鹅卵石都代表了一个历史人物,一次历史事件,然后将之依次安排进了诗歌中的字里行间,如此井然有序,如此摄魂夺魄……
所以我不仅佩服先生的学识渊博,更佩服他对文字的把控能力,读先生的诗,宛如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当我死时》_关于余光中作品读后感3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当我死时余光中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