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1200字。
中国四大名著也被称为四大奇书,它们有着极深的专研价值,很多人只是为了看电视剧而看的四大名著,却没有在看的过程中思考过,读名著更能增进一个人的理解力、知识面以及想象力。读完名著后,心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写下来将对自己很有益处。那么,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读三国演义有感12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三国,不管你喜欢三国中的哪些人物,都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个群雄逐鹿,展示才华的大时代。《三国演义》正是这样一部对于三国时代故事加以演绎修饰的书籍,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见其重要程度。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说到袁绍兄弟(袁绍、袁术)想必会历史的人都会偷笑。因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傻,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俩兄弟小时候吧!袁绍是婢出,袁术是嫡出。但袁绍品行装得很好,而袁术却原形毕露。所以,大家对袁绍很好,但总好像看不起袁术。袁术对这一点深感不满,便指责大家说,你们不鸟吾,反而理吾家之败子?大家说他傻不傻?傻,这当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让大家从此与他更疏远,还常在背后说其坏话。而袁绍呢?有点牛。在兄弟相处的时候,袁绍常当众讽刺袁术。兄弟俩的童年就如此飘过。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们大了以后,一个叫董卓的枭雄称帝,想“废立”。但他失败了,只好将皇帝踩于足下,使其听话。这给了人们一个忠告——现在皇帝虽是弱不禁风,但要从名义上正面打击,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绍够牛,没有吸取到这个教训。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当然,没人傻到会去抢做这个皇帝,个个拒绝。而袁术呢?更牛,还带着点傻乎乎的。袁术很快表态——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竟想“自立”!对于此“冤家对头”要“自立”,袁绍当然不会给予支持。于是,袁术终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单身一人”,争当皇帝。没料,竟还真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但当然,下面是一片反对!开始袁术还洋洋得意呢,来一个,铲一个。但到了最后,这位“吃饱了撑着”的家伙终于撑不下去了,被人铲光了,地盘也被移为废墟……袁术见大势不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术那边,就先告一段落了。
袁绍看着弟弟“自立”失败,一边偷笑,一边就打消了“另立”的念头。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与田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什么话?我们把他谋士的话与曹操谋士的话比较一下。曹方那边的话是这样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意思?就是为皇上作出奉献,供奉皇帝,以统一天下,使那些叛国者不得好死。而袁绍的呢?他那边的话是说,要利用好皇上,使全天下的人都屈服于他们手下。多么罪恶的人啊!恶到连手下都那么恶!其实袁绍只是说说这建议好而已,但一直没实施(大概舍不得军粮吧)。可见,袁绍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吝啬鬼。
随后,曹操与袁绍反目发生了渡官河一战。袁绍在这战役时,兵力赛过曹操的三倍。但他输了,并被杀了。因为他太自大,步步逼退曹操,不料使曹操补给更快,使自己的军粮越来越少……而后,袁绍几个儿子都被杀了。而袁术不攻自破,发病吐血,病死他乡。
大家都佩服袁绍两兄弟——真够傻够牛吧?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200字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 (1200字)
合上书,我仿佛看见了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和刘备、千里走单骑的关羽、火烧粮仓、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的关羽、七擒孟获的计谋、挥泪斩马谡的不舍、造木牛流马的聪慧,还有那爱惜贤士的曹操三国啊,你真令我叹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以曹操、刘备、关云长、张飞、赵云、诸葛亮最为主要。这几个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关云长和诸葛亮了,为什么他们值得我佩服呢?因为关云长有勇有谋,视死如归,忠诚于主,重个人情义,并可以为了情义去献身;诸葛亮呢?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并忠诚于刘备。我认为这几个人中,最遗憾的就是张飞了,一世英名啊,毁于两个无名小卒,真是明箭易躲,暗箭难防!我最讨厌的人物就是孟获了,孔明三擒他,服了就放了他,结果七擒他,还是被司马懿杀了,真是不知好歹。我觉得三国中最狡诈的乃曹操也,他阴险狡诈,善于用人,但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可以从《龟虽寿》中体会出他不服老的精神和他的雄心壮志;也可以从《观沧海》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最勇猛的人,我认为就是赵云了!手持枪,身穿甲,杀敌无数,但是有勇无谋是他最大的缺点。每个人物,都有不同形态,但个个都是英雄好汉!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共有一百二十节,每一节都十分精彩。纵读全文,每个情节都引人入胜,紧扣心弦,仿佛给读者呈现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其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情节是第二十七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关云长领兵去打樊城,曹仁见关公没穿盔甲,便令弩弓手放箭。有一箭射中了关公的右臂。但箭头有毒,毒已入骨。闻之,神医华佗前来医治。他采用割开皮肉,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在医治时,关云长谈笑自如,真乃英雄!后人有诗词赞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可见,关云长意志是多么坚定,毅力是多么顽强!我觉得最惊现的章节是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节主要简述了: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想刺杀董卓;在拔刀时却被董卓看见,董贼便问曹操,要干什么?曹操十分惶恐,便灵机一动,说,有一宝刀,献上恩相。董贼给了曹操一匹良马,曹操骑马逃出城外,经过中牟县,却被军士俘虏。县令审问曹操,却曹操一片忠义打动,放了曹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说得好啊!小小的燕雀怎么知道鸿雁的远大志呢?这句话能充分说明曹操一心报国,共诛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的每个章节,故事都不同,但章章都演绎着人生!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着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着伴随我一生成长。
文英四年级:曹文熙
读《三国演义》有感1200字范文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走近他,品味他,定会让你手不释卷,深深地陶醉在他荡气回肠的故事里。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都不一样。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说到袁绍兄弟(袁绍、袁术)想必会历史的人都会偷笑。因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傻,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俩兄弟小时候吧!袁绍是婢出,袁术是嫡出。但袁绍品行装得很好,而袁术却原形毕露。所以,大家对袁绍很好,但总好像看不起袁术。袁术对这一点深感不满,便指责大家说,你们不鸟吾,反而理吾家之败子?大家说他傻不傻?傻,这当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让大家从此与他更疏远,还常在背后说其坏话。而袁绍呢?有点牛。在兄弟相处的时候,袁绍常当众讽刺袁术。兄弟俩的童年就如此飘过。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们大了以后,一个叫董卓的枭雄称帝,想“废立”。但他失败了,只好将皇帝踩于足下,使其听话。这给了人们一个忠告——现在皇帝虽是弱不禁风,但要从名义上正面打击,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绍够牛,没有吸取到这个教训。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当然,没人傻到会去抢做这个皇帝,个个拒绝。而袁术呢?更牛,还带着点傻乎乎的。袁术很快表态——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竟想“自立”!对于此“冤家对头”要“自立”,袁绍当然不会给予支持。于是,袁术终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单身一人”,争当皇帝。没料,竟还真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但当然,下面是一片反对!开始袁术还洋洋得意呢,来一个,铲一个。但到了最后,这位“吃饱了撑着”的家伙终于撑不下去了,被人铲光了,地盘也被移为废墟……袁术见大势不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术那边,就先告一段落了。
袁绍看着弟弟“自立”失败,一边偷笑,一边就打消了“另立”的念头。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与田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什么话?我们把他谋士的话与曹操谋士的话比较一下。曹方那边的话是这样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意思?就是为皇上作出奉献,供奉皇帝,以统一天下,使那些叛国者不得好死。而袁绍的呢?他那边的话是说,要利用好皇上,使全天下的人都屈服于他们手下。多么罪恶的人啊!恶到连手下都那么恶!其实袁绍只是说说这建议好而已,但一直没实施(大概舍不得军粮吧)。可见,袁绍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吝啬鬼。
随后,曹操与袁绍反目发生了渡官河一战。袁绍在这战役时,兵力赛过曹操的三倍。但他输了,并被杀了。因为他太自大,步步逼退曹操,不料使曹操补给更快,使自己的军粮越来越少……而后,袁绍几个儿子都被杀了。而袁术不攻自破,发病吐血,病死他乡。
大家都佩服袁绍两兄弟——真够傻够牛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1200字的范文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三国,不管你喜欢三国中的哪些人物,都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个群雄逐鹿,展示才华的大时代。《三国演义》正是这样一部对于三国时代故事加以演绎修饰的书籍,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见其重要程度。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说到袁绍兄弟(袁绍、袁术)想必会历史的人都会偷笑。因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傻,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俩兄弟小时候吧!袁绍是婢出,袁术是嫡出。但袁绍品行装得很好,而袁术却原形毕露。所以,大家对袁绍很好,但总好像看不起袁术。袁术对这一点深感不满,便指责大家说,你们不鸟吾,反而理吾家之败子?大家说他傻不傻?傻,这当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让大家从此与他更疏远,还常在背后说其坏话。而袁绍呢?有点牛。在兄弟相处的时候,袁绍常当众讽刺袁术。兄弟俩的童年就如此飘过。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们大了以后,一个叫董卓的枭雄称帝,想“废立”。但他失败了,只好将皇帝踩于足下,使其听话。这给了人们一个忠告——现在皇帝虽是弱不禁风,但要从名义上正面打击,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绍够牛,没有吸取到这个教训。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当然,没人傻到会去抢做这个皇帝,个个拒绝。而袁术呢?更牛,还带着点傻乎乎的。袁术很快表态——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竟想“自立”!对于此“冤家对头”要“自立”,袁绍当然不会给予支持。于是,袁术终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单身一人”,争当皇帝。没料,竟还真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但当然,下面是一片反对!开始袁术还洋洋得意呢,来一个,铲一个。但到了最后,这位“吃饱了撑着”的家伙终于撑不下去了,被人铲光了,地盘也被移为废墟……袁术见大势不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术那边,就先告一段落了。
袁绍看着弟弟“自立”失败,一边偷笑,一边就打消了“另立”的念头。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与田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什么话?我们把他谋士的话与曹操谋士的话比较一下。曹方那边的话是这样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意思?就是为皇上作出奉献,供奉皇帝,以统一天下,使那些叛国者不得好死。而袁绍的呢?他那边的话是说,要利用好皇上,使全天下的人都屈服于他们手下。多么罪恶的人啊!恶到连手下都那么恶!其实袁绍只是说说这建议好而已,但一直没实施(大概舍不得军粮吧)。可见,袁绍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吝啬鬼。
随后,曹操与袁绍反目发生了渡官河一战。袁绍在这战役时,兵力赛过曹操的三倍。但他输了,并被杀了。因为他太自大,步步逼退曹操,不料使曹操补给更快,使自己的军粮越来越少……而后,袁绍几个儿子都被杀了。而袁术不攻自破,发病*,病死他乡。
大家都佩服袁绍两兄弟——真够傻够牛吧?
三国演义感悟 (120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五年级:欢迎欢迎
《读三国演义有感12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三国演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