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老子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老子读后感1500字

老子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机会,欲望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则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

世界的辩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发展之中。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意思是说老天爷刮大风下大雨都不会长久,总会有雨后彩虹,何况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锐多、金玉满堂,能够守得住吗?物壮则老,极强终衰,老子从来都是反对以一种刚强、圆满的状态,他认为这必定不是长久的状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它还能装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层,那你必定不应该在最顶层,所以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们也可以此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事物。美国很强大,他能一直强大吗;一个人现在很得志洋洋,会不会有落魄的时候呢;表面上你与人无争,但到头来别人能争得过你吗?反之亦然。这就是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而实际上呢,他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道家学说,是为一代先师。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它从来不说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万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脏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净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老子说刚强是死的特征,柔弱则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时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弹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风吹即动,但死了就硬了、枯了,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阐述的观点也有不少令很多人惊讶。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呀,为什么我们说要树立荣辱观,因为社会主义大道正在废弃;为什么出现五花八门的骗术,因为人类太聪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为什么我们评选十大孝子,因为社会出现了不少六亲不认的现象;为什么抗日时期有所谓的忠与奸,因为国家昏乱,而国家一帆风顺,一切遵循道在运行的时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关于民,老子说了两句话也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呀,国家和政治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但统治者能不能少拿出这些来威胁人,动不动就关人抓人以死来吓唬人,这点在如今的拆迁、计生、严打等问题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为世人倡导的清静无为、为而不争之道并不为众人特别是主流社会认同,这或是老子本身负阴抱阳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有时也是孤独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但人们能抵制社会的纷繁诱惑吗?还是叶落的时候才归根,人老的时候才还乡,年轻的时候总是要到外面闯一闯的,读到最后终是可以在《易经》中寻得答案,万物由弱而强再到弱,由柔而刚再至柔。上班的时候读《论语》,闲暇的时候读《老子》;得意的时候读《论语》,失意的时候读《老子》;年轻力壮的时候读《论语》,年老力衰的时候读《老子》;在城市读《论语》,在乡下读《老子》;反之亦然也。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 万事定要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 万事定要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二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机会,欲望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则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

世界的辩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发展之中。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意思是说老天爷刮大风下大雨都不会长久,总会有雨后彩虹,何况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锐多、金玉满堂,能够守得住吗?物壮则老,极强终衰,老子从来都是反对以一种刚强、圆满的状态,他认为这必定不是长久的状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它还能装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层,那你必定不应该在最顶层,所以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们也可以此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事物。美国很强大,他能一直强大吗;一个人现在很得志洋洋,会不会有落魄的时候呢;表面上你与人无争,但到头来别人能争得过你吗?反之亦然。这就是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而实际上呢,他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道家学说,是为一代先师。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它从来不说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万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脏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净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老子说刚强是死的特征,柔弱则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时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弹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风吹即动,但死了就硬了、枯了,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阐述的观点也有不少令很多人惊讶。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呀,为什么我们说要树立荣辱观,因为社会主义大道正在废弃;为什么出现五花八门的骗术,因为人类太聪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为什么我们评选十大孝子,因为社会出现了不少六亲不认的现象;为什么抗日时期有所谓的忠与奸,因为国家昏乱,而国家一帆风顺,一切遵循道在运行的时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关于民,老子说了两句话也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呀,国家和政治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但统治者能不能少拿出这些来威胁人,动不动就关人抓人以死来吓唬人,这点在如今的拆迁、计生、严打等问题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为世人倡导的清静无为、为而不争之道并不为众人特别是主流社会认同,这或是老子本身负阴抱阳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有时也是孤独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但人们能抵制社会的纷繁诱惑吗?还是叶落的时候才归根,人老的时候才还乡,年轻的时候总是要到外面闯一闯的,读到最后终是可以在《易经》中寻得答案,万物由弱而强再到弱,由柔而刚再至柔。上班的时候读《论语》,闲暇的时候读《老子》;得意的时候读《论语》,失意的时候读《老子》;年轻力壮的时候读《论语》,年老力衰的时候读《老子》;在城市读《论语》,在乡下读《老子》;反之亦然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200字


【第1篇】

读《老子》,在班主任工作上我不断得到应证的就是:班主任,要善于示弱。这于我自己是有深刻的体验的。当班主任半学年了,应该说现在还带得不错了,但是自己的评价迥异。我的班主任之路经历了两个清晰的阶段:严格甚而严酷的铁血政策阶段,宽松和平的无为而治阶段。比06年9月刚接手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喜欢和学生较劲,钉是钉,锚是锚,对待学生非常严厉。在管理上以严格闻名。时间渐长,治班风格有了

很大的变化,比较崇尚微笑型的无为而治,以温柔恬静著称。

两种治班策略外人不一定看得出来,两种风格的好坏可以从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来比较。

前段时间,我比较尖刻凌厉,经常处于一种焦灼的急躁状态,常常举轻若重。而后来,我很平和从容,淡定温柔,常常能够举重若轻。联系《老子》,觉得自己的变化是可喜的。作为班主任,能够示弱,善于示弱,其实也是智慧的表现。

第一、善于示弱,是忍一忍。

班主任成熟与否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矛盾的态度上。年轻班主任比较容易“示强”,遇事沉不住气,往往习惯戴个“放大镜”,不知觉中就把小事看成了大事。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这没有错,这是要求老师在战略上重视点滴的教育行为。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更无大事。班主任常常面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怕是后果可能比较严重的,我们也不妨把它们化解为小事情来看。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更何况治个小班。这样看问题,就能够让自己放松心态,“减轻”手上那点“特权”的意识,平等平和地和学生对话,平静平淡的来分析事情的因果。示弱,就是尽量多站在各个学生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尽可能得看得全面一点儿。只要避免了在第一时间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班主任就能真正赢得处理问题的主动权。忍一忍,其实是一种宽容。

第二、善于示弱,是等一等。

没有永远奔泻而下的河流,总有回水的地方,总有停滞的地方。这些地方,对教育而言,就是宝贵的“迂回”之所。大刀阔斧在一般意义上是好的,但是在教育上,却往往坏事。因为人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他坚定而又动摇,他聪慧而又愚蠢,他理性而又迷乱。这个特点决定了人的很多问题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要有一个前提——你要给他时间。时间才是真正的利刃,能够最彻底地斩断人心中的一些狂乱的想法和阻止人的可笑的行为。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静制动,以低控高,制造“等待”的契机,把握“等待”的分寸。水势一直太急甘霖会变成洪水猛兽,教育也是一样。什么时候应该是和风细雨,什么时候应该是狂风暴雨,这全应该在班主任的运筹帷幄之中。等一等,其实是一种教育的信心,或者说是一种信念。

第三、善于示弱,是变一变。

刚开始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比较容易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习惯“一根筋走到底”,撞死南墙不回头还以为自己执着。其实,慢慢就会知道,世间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道理。班主任工作的艰难在于:你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还不成熟的儿童,善变是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你既要以不变对他们的善变,更要以变对他们的变。有了这个底,你就为自己的永远微笑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在教育信念上,班主任应该坚如磐石,但在具体策略上,班主任应该是条“变色龙”。你要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要给学生创造瑰丽多彩的校园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就是一本未来生活的百科全书和绚丽画册,应接不暇精彩纷呈。你要让学生晓得你是一位战术多变的领导者,你会气势磅礴的降龙十八掌但是不屑用,你经常使的是捉摸不透的十六诀空明拳。变,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少对多,以曲绕直……灵活的教育变式会让你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都能自信满满,进退有术。变一变,其实是一种教育战术。

善于示弱,不是委曲求全,不是逃避放弃。老子说得好: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同理,能承受学生误解的,能忍受等待煎熬的,能禁受变化磨砺的,才可能是成熟的,幸福的班主任。

【第2篇】

也许现在读这些书的人很少是自愿的,包括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我之所以会选择《智慧的老子》这本书,一个原因是我这个学期选修了《读老子》这门课,清风老师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之,《读老子》这门课只能选修半个学期,所以老师也没办法把所以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由于读了一部分,我深知老子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毅然而然的去图书馆找了这本书,迫切地想要把老子的思想了解。

先让我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智慧的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湖北枝江张起钧,他1916年生于北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曾前往美国华盛顿、夏威夷、南伊利诺各大学讲学,是国际驰名之老子哲学专家。

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河南周口鹿邑人,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道教的道祖,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来自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从古自今都一直存在,一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后代的影响实在深远,这是不可否认的。

老子《道德经》一书不过五千字,却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作者的眼中,老子是智慧的,其用智慧二字足以彰显老子《道德经》之精妙绝伦。

我记忆最深的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无中生有,老子说的非常的巧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育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原来都是没有名字的,正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才出现了名字,还有,一个房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才发挥了它是一个房子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才可以存放东西,如果它是实心的,是结实的,那根本发挥不了它的用处……这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生动,一句一解都是那么的精辟!

第二个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刚,老子说在我们的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的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了,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呢?大树比小草坚强得多,但是,但台风来时,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而小草全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最后一个就是心中无岸,所到皆岸。这里的岸,本人理解为目的地。心中没有目的地,但所到的每一处地方都是目的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提倡要有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目标就会有欲望。人在满足不了自己欲望的时候,就难免会失望,失落,给自己带来烦恼。而当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他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吗?也许这会暂时地满足他目前的欲望。但在这之后,他会有更大的目标,更大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满足不了的。而《智慧的老子》所说的心中无岸,所到皆岸。在我看来,为人的目的性不要那么强,只要你带着平常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那样你获得的每一个成就,无论大小,都会给你带来快乐。这样的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享受,你不必时时被目标压着。但是,生活总有那么多的无奈,以至于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也就迫使我们走向了极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运用作者在《智慧的老子》中的精辟见解来理解,都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800字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够攻克坚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也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说:“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

【第2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大全)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第2页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或,有人,有的_泛指人或事物。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那时候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很高。“炊者”自然就是“炊母”。炊母神,

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的女性,是她使大家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受到大家爱戴的炊母,必然是在食物分配上比较公正的人。“炊者不粒”,应该就是在歌颂“炊者”对大家的奉献。一个受到爱戴的炊者,不会自己独占食物,而是把食物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家族成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炊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了奴隶主的奴隶。这个古谚语也就慢慢失传了。作者:郭宗林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够攻克坚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也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说:“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

【第2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800字2024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范文一

罗素的这本书中某些话而引发了我的一些看法,他说如果我们是哲学的陌生人,我们无异于那些囚犯。我们看到的只是些影子,事务的表象而已。一旦我们成为了哲学家,我们就在理智与真理的阳光下去看外界的事物,这才是真实。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类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其实他并不认为知识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正是我们必须去追求知识。所以他之所以认为我们一无所知是告诫我们不要以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灵,面对自然我们要学会谦逊。他还认为为了达到善,我们必须有知识,因此知识即善。因此罗素说,善与知识的联系是始终贯串于希腊思想的一个标志。

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所以我觉得无论谁发现了新大陆的智慧都应该告诉其他人知道,因为这些知识的智慧是好的。

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会热爱知识,我们都要这样来认同。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知识既是智慧。而能得到智慧的唯一道路是抓住事物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哲学。读了这本书,让我得到了很多的智慧,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范文二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西方的智慧》这本书,这本书回顾了西方的一些发展历程。我看完之后,有所体会。

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犹如一把精神火炬,能把光亮传到心灵最黑暗的地方,能使弱者成为勇士,能使强者满怀仁爱之心,从而让世界充满了温暖。精神是不朽的,正如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温整个人类的思想历程一样,思想的圣火一代代的传递,终于得来今天的思想盛宴。

我正享受着人类思想的大餐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智慧。尽管今天仍有诸多问题如贫困、战争、发展、环境、人口等困扰着我们。然而,我们终将找到答案。也正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漫步人类的思想之路。

我们可以不再经历身体上的磨难,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洗礼!!

历史上诸位大师的智慧结晶是一条从历史通向未来的心路!心路是人类最宽阔的路,需要每一个人去修缮它,否则个人的生活就会被孤立。

于《西方的智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之家: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读后感之家: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相信《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老子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