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 地图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三国演义》的精彩读后感范文。

中国四大名著是我们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我们看四大名著的电视剧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书的表达是细腻的,需要依靠读者个人想象力和人生阅历来理解书的内容。如果你对阅读的名著产生了极大的感情共鸣,就把你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那么,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精彩读后感范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提起《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书中那心肠太好的刘备,红脸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人物的描写可以说是世界顶级,如,作者这样描写关羽:身高九尺,须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这里把关羽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且人们说这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曹操奸雄,其实也不像;而诸葛亮也没有书中写的那样神。作者罗贯中只不过是更偏向于蜀国罢了,所以书中写蜀国的多较多。

书中更好的一点是可以用真实例子来体现出任务的性格特点,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书中都没有准确写出张飞的性格特点,但在长板桥之战中,可以知道张飞英勇善战,是值得学习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蜀汉兴亡为主线,恰当的写出了当时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而且书中也以描写人物为中心,写出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为主要核心的战争,也就为他成为四大名著打下基础。

在书中我学到了不少写作方法:1、故事发展要吸引人,让读者继续往下读。2、对人物描写要具体、准确。3、要写真人真事(一般情况下),不要让读者一读,就知道是虚构的。…

书中很多地方也值得你学习,如果没看过,那就赶快翻开看看吧。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及赏析


【精彩片段】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人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

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 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

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蛾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琼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娃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一一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普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峻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懦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一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一一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同坐上张温、胳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人,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兵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

【选段赏析】

《三国演义》中精彩片断此起彼伏,许多地方让人回味无穷,“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就是其中一场精彩绝伦的舌战。作者通过这场舌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智慧之星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为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奉命出使东吴劝说孙权。他面对孙权坐下众谋士,“丰神飘洒,器宇轩昂”。以一人之口,将“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傲然自大、锋芒毕露的一群吴国儒官,说得尽皆失色,哑口无言。首先是东吴第一谋士一张昭,欲以咄咄逼人之势将孔明之行败于阶下,没想到孔明理直气壮地将自比管、乐之言供认不讳,对后面的提问更是不急不缓,巧言以对。先以沉疴之疾来比喻抗敌时机的选择,又以刘豫州的仁义来说明刘目前败走避不抗敌之因,有理有据,步步深入,让人无可辩驳;最后不忘以“夸辩之徒,虚誉欺人”来将对方一军,挫其锐气,终使其“无言回答”。接着虞翻以曹之兵广、将勇来讥刘豫州不识时务,想让孔明知难而退,而孔明则和言悦色,以刘新败只是待时,而吴不战欲屈膝降贼来反饥对方,并以此更衬刘豫州之勇,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随后步骘直斥孔明欲效仪、秦之舌,而孔明则以苏、仪亦豪杰,来取笑对方畏首畏尾。薛琮、陆绩、严峻、程德枢又接二连三地发难,而诸葛亮一一对答如流,最终使对方计穷羞愧。

在这场舌战中,主辩人物一诸葛亮运用娴熟的论辩技巧,或斥其论点,或批其论据,或驳论证,举重若轻、雄辩滔滔;时而傲然正气,时而谦逊有礼,时而怒斥,时而戏谑,随机应变,从容裕如:一个大智大勇的大儒形象跃然纸上。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中的女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中的女人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张飞说的话。经过两个来月的时间,终于粗粗看完了这本书。《三国演义》中对女性的描写,总让我看得心惊胆战。《三国演义》中那个猎户刘安,为了招待刘备,竟把妻子宰了,还告诉刘备,这是狼肉。看得我毛骨悚然,而这样的情节在《三国演义》中一再上演。第十六回写袁术企图在淮南称帝,拟立冯方女为后,立太子为东宫,为了拉拢吕布,拟立吕布之女为东宫妃。吕布表示拥护,把女儿交给袁术的特使韩胤,让他带去寿春(袁术称帝处)嫁给袁的儿子。后来他听了陈宫的话,又立即反悔,命张辽引兵追赶,至三十里之外把女儿抢回,并捉拿韩胤送到许昌献给曹操。在被曹兵围困之时,吕又派许汜、王楷到寿春请求袁术支援。袁术生怕吕布又言而无信,鉴于上一次教训,提出要先得到他的女儿,然后再出援兵。许、王回下邳复命后,于夜二更时分,吕布将女以绵缠身,用甲包裹,负于背上,提戟上马。没想到,出了城门,却被关羽、张飞的军队挡住,于是,没有和袁术做成这桩买卖。在小说文本中,吕布的女儿连名字也没有,只是其父和袁术进行政治军事交易的货物。

在三国时代,把女子作为交易物,乃是常见的事。袁绍的儿子袁潭向曹操投降后,操大喜,以女许潭为妻。这次婚嫁,曹操把女儿当作奖品,比吕布把女儿当作贡品强一些,但终归也是物品。这之前,董卓为了笼络孙坚,特派李催去求婚,这之后,孙权为了笼络关羽,也派诸葛瑾去求婚,全是政治生意。

就连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也不例外。她既有诱人的美貌,又有超人的技艺,只是一切表演都无心灵内容和情感内容。因此,她的表演,与其说是人的精彩,不如说是物的精彩。在古老的男权社会中,貂蝉的命运必定是个悲剧。作为一个弱女子,王允本来就把她当作工具使用,计划成功后,成了吕布的玩物,吕布死后,无论落到谁手里都逃不了被当作玩物的命运。她的生存价值就是作为玩物和工具,这是整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

还有吴国公主孙尚香,被动地进入阴谋与爱情的游戏,可惜阴谋是真的,爱情是假的。那时的刘备已四十九岁,而她才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春女子(据可查资料,孙权比刘备小二十多岁,作为孙权的妹妹,应比刘备小三十岁左右)。作为丈夫的刘备可以暂时喜爱她,但不可能永久、真正地爱她,因为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压倒一切的政治人,只能把她当作玩偶。刘备知道,一旦对孙尚香有了永恒之爱,他就会作茧自缚,把自己牵制在孙权的战车上。在野心与情爱的天平上,只能选择野心。这就注定了孙尚香在个体情感上永无归宿,永远是政治权力斗争框架里的附属物。不是真正的人,是附属物。

无论是貂蝉还是孙夫人,都是美人。但《三国演义》虽写美人,却没有审美意识。作品提供了她们活动的政治舞台,让她们作了一番表演,但两人都没有内心其活动,均未切入心灵。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种妇女,是变态而成的毒物,这倒不是男性不把她们当作人,而是女人不把自己当作人,最后自己也变成蛇蝎一样的毒物。例如袁绍的妻子刘夫人,此人的嫉妒心发展到极端,竟然在袁绍死后对袁绍所有的爱妾(共五人)全下毒手。第三十二回记载:

袁绍既死,审配等主持发丧。刘夫人便将袁绍所爱宠妾五人,尽行杀害;又恐其阴魂于九泉之下再与绍相见,刀髡其发,刺其面,毁其尸其妒恶如此。袁尚恃宠妾家属为害,并收而杀之。

此事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刘夫人勾结袁尚把袁绍的五个宠妾全杀了,而且还想到她们会到阴间去和袁绍相会,因此,还把她们逐一毁容,髡其发,刺其面,毁其尸。如此狠毒者,真如毒蛇。人性可以恶到什么地步,袁绍之妻刘氏告诉我们:可以恶到如同蛇蝎甚至比蛇蝎还毒。

《三国演义》中八十多位女性中有一半以上为一笔带过,她们的忠要用自尽表达,智要以家人的愚钝为前提,甚至得不到家人的重视与承认。女性作为《三国演义》中必不可少的形象,却处处受到歧视,最后或多或少挂上悲剧的色彩,使人不禁为之一叹。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中的女性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王淳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的故事,其中有无数英雄人物,例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但女性的英雄却寥寥无几。其实很多女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在三国演义中的女英雄。

第一位就是王允府中的歌妓——貂蝉。当时董卓十分放纵、残暴,想称霸天下,貂蝉看到对待自己如女儿的王允忧愁满面,自己也心绪不宁,诚心想要报答王允,于是王允就想到用"连环计"除掉董卓。他先把貂蝉献给吕布,又献给董卓。在董卓卧室,吕布偷看貂蝉,貂蝉就装作忧愁的样子,随后吕布一直想念貂蝉,终于得到机会与她在凤仪亭相见,这时貂蝉又装作要投池的样子,离间吕布和董卓二人的关系,两人被董卓逮了个正着,他愤怒地把画戟扔向吕布。后来董卓听了李儒的计策,想要把貂蝉送给吕布,与貂蝉商量,貂蝉再次离间二人,让董卓不忍送出貂蝉。最终吕布大怒,假传天子诏,杀了董卓,最后娶了貂蝉。从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貂蝉的智慧、沉着冷静以及懂得感恩,她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换汉贼之命,造福了老百姓,称得上是一位女英雄。

第二位,是徐庶的母亲徐母。在徐庶投靠刘备后,曹操就一直想得到徐庶,于是先抓住徐母,让她叫来自己的儿子徐庶,徐母大怒,取石砚就打曹操,但曹操因留徐母有用,就没有杀她。后来曹操假装徐母给徐庶写信,信中徐母说自己被曹操囚禁,召唤徐庶,徐庶到曹操处后找到自己的母亲,徐母是一个十分有节气的人。因为他弃明投暗,十分愤怒,羞于见自己的儿子,最后上吊自杀。

还有一位是糜夫人,刘备的一个妻子。在刘备带着百姓往江陵进发时,曹操大军追赶。刘备与二位夫人失散,赵云左冲右突,在土墙边找到了手里抱着阿斗的糜夫人,赵云请夫人上马,糜夫人怕妨碍赵云,再三推却,最后将阿斗交给赵云后投枯井而死。糜夫人这种勇敢、大义凛然,以大局为重的精神让人敬佩,她确实是一位女丈夫。

最后一位是孙夫人,孙权的妹妹,被许给刘备。在刘备与孙夫人逃回荆州中途,周瑜派人来追,玄德按诸葛亮的锦囊,智激孙夫人,于是孙夫人大怒,下车就骂,骂得他们面面相觑,最后,追兵只得让条大路,让刘备与孙夫人过去,孙夫人以一人之力说服四将,十分勇敢。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英雄人物也不断被人们激烈讨论。这些女性角色虽未曾一统千军、英勇杀敌,但她们仍然展现了自己"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名垂千古。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三国演义》的精彩读后感范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