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6106 篇)
- 1、 《1984》的读后感1000字集锦
常言道:“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书,多数老师会让我们记录下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想,这样的作文可以作为自己的日后的一些素材和知识,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1984》的读后感1000字集锦,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1984》的读后感【篇1】我不敢说我看明白了这本书,因为它背后的深刻含义需要从多方面去挖掘,乔治奥威尔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去看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不得不说这本书看起来晦涩难懂,但是确实是能够得到启发。
小说描绘的是一个疯狂可怕的世界,人人都喊着\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战争就是和平\:战争就是为了消耗人们多余的物质资料和精神活动,用作者的话来讲,战争就是为了消耗任何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的剩余,这样就能实现和平。战争是每一个统治集团对自己的国民发动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占领领土,或者阻止对方占领领土,而是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因此,“战争”这个词是个误导。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战争因为持续而消亡。
\自由就是奴役\:奥伯良说,奴役就是自由。小说中的老大哥是神秘的存在,在老大哥的领导下,自由就是奴役,奴役就是快乐的天堂。
\无知就是力量\:小说中的\双重思想\是维持无知力量的源泉,\双重思想\就是颠倒黑白,忘记过去曾经相信的事实,这就要求不断地篡改过去,用双重思想涵盖所有一切思想。小说中的\党\为了实现人民的绝对服从,其贯彻的愚民政策从娃娃抓起,将有可能导致怀疑或反抗态度的想法被自幼学会的内在约束事先掐灭了,这就是\停止犯罪\。然而,我认为愚民政策只能维持短期的稳定,它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历史每前进一步就伴随着一群人的觉醒,没有人会永远活在无知的睡梦中。梦将醒,山雨欲来。
我认为世界上最可怕的梦魇莫过于我们曾经相信的历史是一场谎言。小说中的历史永远在不断被篡改,不断变化,历史是独裁者的历史。被选定的谎言进入永久纪录,成为了真理,当谎言成为了真理,历史就面目全非。
小说中的社会没有喜怒哀乐的自由,在公共场合或者电幕的视野内出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最小的细节也能泄露你的心事。一个紧张的抽搐,一个无意识的焦虑表情,一个自言自语的习惯——任何暗示着不正常心态的细节,暗示着你有不可告人的事的细节。不管怎样,脸上带有不恰当的表情(例如,在宣布胜利喜讯的时
- 2、 《1984》的读后感精选11篇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作者的作品会让人忍不住进行思考。读后感可以将这些道理更长久的记录下来。常见的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1984》的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1984》的读后感 篇1历史的车轮在缓缓转动,奴隶、封建、再到民主共和,追求的不外是全民平等自由,也只有这种追求才是推动整个国家自然而然前进的冲动。《1984》以前所未有的睿智预测到了极权的中国iddot;波娃在落日中唱歌,在狂风中呼喊。
平等和自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从没有妄想哪一天闭上眼睛,睁开眼睛便是人间仙境。历史可以像车轮一样驶向梦想,却不可能像田蛙一样跳跃在旷野。
对权威的怀疑和不甘,到对日记的尝试和热衷,再到对掌控的反抗与挑战,虽然温斯顿失败了,然而他的冲动还是荡起了一片涟漪。如同我们的国家,农民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一连串冲动,这些由梦想编织的冲动,洗涤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翻新。
诚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正沉浸在浓浓的自由平等的氛围之中,我们在进步,而且有广阔的进步空间。我们的梦想,只要珠峰有顶,攀岩者的足迹就能踏上巅峰;只要大海有边,无畏者的歌声就能撒向彼岸;只要人心有爱,自由风的星火就能照亮苍穹。假使有一天,农民工不必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无权者不必为了利益耗费钱财,小门户不必为了权威趋炎附势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不要求一切平等自由,只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梦想。
乔治middot;奥威尔笔下的伦敦激荡着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思想、自由、平等。我们渴望自由平等,事实上,我们也拥有自由平等,在不断地完善中,中国也将在历史的洪流中势如破竹,屹立群雄之巅。
《1984》的读后感 篇2《1984》读后感1000字范文:思想罪不会致人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最近朋友圈很多人都在玩beholder,打开app商城,介绍是一个关于道德选择的游戏,游戏的过程中,无端感到害怕,五十分钟过后就卸载了他(好奇的朋友可以去玩玩)。在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你可以做出很多选择,是做蒙起眼睛与心一味崇拜疯狂的多数人,还是做在理性与理智边缘徘徊的少数人,还是保持真理与信念、甚至为了追求真理而不留一丝痕迹的消亡。
第一次拿起《一九八四》,是朋友推荐,当我看到那
- 3、 《1984》读后感体会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周果果)
- 4、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这本书是由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写成的,写成后年份调对,变成1984,描述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想象一个在集权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表现。碰巧的是,在当时苏联集权时期,苏联人民发现几十年前的书里描绘的事实跟当下的社会如此相似,一个生活在几十年前的人怎么能如此精确的预见未来,此后这本书成为禁书,被认为是批判共产主义的书。
《1984》的背景描述的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大洋邦、东亚国和欧亚国,三个国家每天没事就打仗,争夺的不是什么资源,甚至有时候国家上空盘来不明战机,扔几颗炸弹就回去了,作战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生活在一国之内的国民是不会知道的真正来历的,毕竟新闻、媒体和言论都是被控制的。打仗的目的不只是转移视线,也是为了消耗国家财富,让人民始终处于一个刚刚温饱的界限,据说这是一个最有利于统治的界限。
《1984》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温斯特和茱莉亚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温斯特就职于国家真理部(类似于宣传部门),其实一个专门说谎的部门,负责篡改历史,但凡是对当局统治不利的历史通通修改,如果你是一个中途出卖国家的人,你不是中途出卖,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出卖国家的人,一个彻彻底底出卖国家的人。如果你被处决掉了,你不是生命结束,而是从来不存在,与你有关的记录都会消失,就像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在一个新闻自由绝对控制的国度里,这是做得到的。而统治这样一群心智的国民,与这样一个国家绝配。
书里表达了一个观点,历史对于国民心智的塑造真的很重要。就像妈妈告诉你撒谎会被狼外婆吃,被狼外婆吃的事实会影响你判断撒谎的利弊。过往的事实会形成你的世界观,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长期以往就是你的人生观和信仰。就像书中所说[当说大洋邦从未与欧亚过结盟,他温斯特史密斯却知道大洋邦与欧亚国站在统一战线不过是三四年前的事,但这史实记录在哪里,只存在于他的记忆里,将来总有毁灭的一天,如果每个人都接受党制造出来的谎言,如果所有的记录都记下同样的话,那么谎言在历史中流传下去就变成真理了。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 5、 《1984》读后感_1000字
《1984》读后感1000字
男神推荐的这本书,原谅我孤陋寡闻,刚开始以为写的是1984年发生的什么事情 ,读之前百度了一下,这里的1984和百度上1984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很大关系,后来才知道是一本反乌托邦的经典小说,读完感觉那个社会太恐怖了,令人窒息,比在黑暗行走更让你害怕,第一章就开始出现的十五个大字让人绝望: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奴隶,无知是力量。一直坚信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民族文化,而里面所谓的“老大哥”不只是满足于控制人身,更令人发指的是要控制人的思想,在“老大哥”的统治下,思想正确就是没有思想,不必思想,正统思想是无意识。父母不敢相信子女,妻子不敢相信丈夫,好像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思罪”可以让人蒸发,抹掉一个人的所有历史,好像这个世界从未有过这个人一样,一个毁灭人性的“老大哥”,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从未想过会有这种社会。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党员,刚开始坚信以前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寄希望于无产者,表面虽然是替“老大哥”工作,实际是“老大哥”的敌人,在没遇到朱丽亚之前,他生活沉闷,无聊,直到遇到情人朱丽亚之后,他们有一段秘密地下恋情,这段时间应该是温斯顿最愉快的时光,可思想警察无处不在,好像24小时监控你的电屏一样,年轻的思想警察查林顿先生伪装成一个六十多岁的店主,买笔记本给温斯顿,还出租房间给他和朱丽亚幽会,教他以前的歌谣,奥布赖恩则骗他有一个“兄弟会”是“老大哥”的敌人,并诱惑他参与了这个组织,就在温斯顿以为终于找到组织的时候,才发现房间里图画的后面就是电屏,温斯顿其实一直被监控着,就在电屏说话的时候,可怜的温斯顿还在想查林顿先生有没有出事,谁知来逮捕他的就是查林顿,就算到监狱,温斯顿还寄希望于奥布赖恩,可这个骗子就是以后来拷打温斯顿的人,真的是讽刺又痛心,在拷打和思想教化,失望和麻木中,本来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以前相信的也不敢相信了,不相信的现在也相信了。培养一个人很难,可摧毁一个人竟如此容易。
在和平中你寸步难行,在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可在“1984”里寄希望于自由:自由就是可以说2+2=4,可这样自然的自由都不允许,爱情,亲情,友谊只能是奢望,没有人可以相信,而背叛却轻而易举。如果温斯顿还有希望,那就是他忘不掉的梦吧!那个梦里有妈妈和妹妹,虽然梦是那么模糊,有时候还那么悲伤。值得反思
- 6、 小说1984读后感
引言: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小说是《一九八四》,这本书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1984》的读后感,欢迎阅读,谢谢!
《1984》读后感(一)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
- 7、 《1984》读后感800字
阅读之前,除了听过书名,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我以为它是写某个地方真实的1984年。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
- 8、 《1984》读后感_2600字
《1984》读后感2600字
书名:1984 类型:反政治极权小说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1903年出生于英国殖民地印度,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受教于伊顿公学;后被派往缅甸任职警察,同情受苦役的缅甸人;30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50年,死于肺病。 在看到作者的简介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哥们很另类,是一个专门同情弱小,不畏惧强权,敢于与强权做斗争的斗士。 他在印度、缅甸等殖民地目睹了被殖民者的生活,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体会到战争下普通人的生活。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让他能够描写出中那种充满压抑感的极权社会。 书中描述的世界就只有三个国家: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大洋国。大洋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分明,阶层流动性差,公众毫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大洋国社会等级结构是:最高统治者老大哥;特权阶层内党,大概有2%的人口;中产阶级外党大约15%的人口;无产阶级是底层人民,占有85%左右的人口。 整个社会布满了电幕,监视者内党和外党等党员的一举一动;而且社会中充满了思想警察,监视着党员们的思想动态。这些思想警察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妻子孩子,你的邻居,旅店的老板等等。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国家当你了一种新的语言,叫做新话。这种语言只有三大类词汇:生活类词汇、政治类词汇、科技类词汇。而且这些词的含义被简化,这些词语所能够表达的含义被严格的限定。 a类词包括那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词——也就是与吃、喝、工作、穿衣、上下楼、乘车、收拾花园、烹饪之类的事有关的词。b类词包括那些为了政治目的而特意创造的词:也就是说,这些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试图对使用者施加某种有利的思想观念。c类词是其他词类的补充,完全是科技术语。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去监控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俨然是一群政治小将。而且国家不提倡自由恋爱,没有被允许的爱情,将会受到惩罚。 同时,为了保证党和老大哥的绝对正确性,在党和老大哥的言论与实际
- 9、 《1984》读后感_800字
《1984》读后感800字
◆ 第32章 欧亚国之间的战争 >> 她想当然地认为每一个人——或者几乎每一个人——都偷偷地仇恨党,只要没有危险,都会违反党的规定。 >> 某种程度上,党的世界观对那些没有能力理解它的人影响最大。他们能接受最明目张胆的违背现实的行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完全理解党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罪孽,对公共事务也没有充分的兴趣,注意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由于缺乏理解能力,他们保持了理智。他们简单地接受一切,所接受的东西对他们没有害处,因为那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一粒没有消化的谷子通过一只鸟的身体一样。 ◆ 第40章 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能建立在贫穷和无知的基础上。 ◆ 第42章 战争迟早要结束的 >> 在很长时间内,上等人似乎牢牢地掌握着权力,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他们要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统治他人的能力,抑或两者都有。于是,中等人将下等人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上等人。一旦达到目的,中等人就将下等人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 ◆ 第43章 历史感的增强 >> 比较原始的时代,当公正和平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时,人们很容易相信它的存在 ◆ 第44章 金字塔顶端 >> 只有当工业技术发达了,必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时,他们才会变得危险。 ◆ 第45章 两个矛盾的观点 >> 坚信征服世界的理想的正是那些知其不可能的人 ◆ 第46章 转瞬即逝的四月天 如果有希望,希望在下等人身上。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第51章 一种可怕的疼痛 >> 你精神错乱,而且记性不好。你记不住真实发生过的事,却说服自己记住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 第55章 权力的传教士 >> 现实只存在于大脑中。
- 10、 《1984》读后感_900字
《1984》读后感900字
前段时间读完几本书都没写读后感,有漫画,有随笔,有社会学,皆是轻松系。直到入读《1984》,之前积累的轻松完败,逐步被惊吓,压抑,沉重所替代。这种情绪不愿郁结,虽然粗读之下未窥精典万一,然而不吐不快的心情却很迫切。 这是一本作者很棒译者也很棒的作品。 乔治·奥维尔简直是预言家或者是圣经里说的智者。 文中描述的社会主义,从“老大哥”到党组织,到党成员,到85%的无产者,他们的思想,行为,举止。。。无一不在曾经或现在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某些阶段可怕的一一上演。譬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告密:同事,上下级,夫妻,父母子女,每天都心惊胆战地活在时刻被背叛之中;譬如党员之间的相互猜疑,连思想都要小心翼翼地隐藏,深怕被无所不在的思想警察所发现;譬如无产者的麻木,还有被洗脑后的贪婪,每天寄希望可以彩票中奖的愚蠢;譬如用想当然的空话大话来改变替代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让事实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在这个时代,只有“老大哥”可以发声,且必须全体国民遵从,不可有反对的声音,也不可以有反对的思想,否则,分分钟就会失踪(或许死了或许活着)。还会被逮捕,被关押,被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直至肉体与精神被彻底摧毁。没有个人意志,没有真话的时代,也让历史记录演变成可笑可悲可叹的荒唐记载。 无产者也无话语权。 作者又在文中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如果有希望,那必须在无产者身上。 可是要85%的无产者发挥作用,就必须部分中产者带动无产者联合反对上层,革命成功了,中产者一部分成了上层,继续集权统治,而无产者依然是无产者,依然居于低层,继续被洗脑,被剥削,依然无法跃升为上层。 历史不断地重演。 一个政党永远都是正确的时代是可悲的时代。然而每个时代的变革振兴崛起发展却都需要这么一个政党,都要被集权主义统治,反反复复,无穷尽矣! 我们当然要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着时光变迁,世道轮回,人类也确实在历史各种演变中进步了很多。 但人们既要记住眼前的成果,似乎更要尊重过去,一切!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5
-
2022-01-1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1-06
-
2022-09-15
-
2021-06-15
-
2021-06-02
-
2019-11-16
-
2021-11-0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9-23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9-18
-
2021-11-26
-
2019-10-24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12
-
2019-09-20
-
2021-09-11
-
2021-10-01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